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脑卒中已然成为我国居民第二位死亡原因,被称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今年第11个“世界卒中日”刚过去不久,我国的发病形势依然很严峻。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脑卒中的挑战呢?关于脑卒中的防治,我们特别采访了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庄建华教授。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也就是突发的脑血流障碍。脑卒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向脑部供血的血管突发血栓闭塞所引起的中风,叫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80%;另一种是因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所引起的中风,叫出血性脑卒中。
庄建华主任介绍,人体血管就像水管一样,如果里面水垢和杂质长期不清理,慢慢堆积起来,就容易出现堵或裂了的问题,最终导致断流。那么这种“生了病”的血管,其管道内壁被各种“垃圾”占据,久而久之血液流动也会受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形成血栓。
高危人群及症状
一是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二是高胆固醇、糖尿病、吸烟和酗酒者;三是心臟病患者,尤其是心房颤动的患者;四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中风史患者,再发中风危险增加9倍;五是有卒中家族史、血液病、肥胖和年龄大于55岁的男性等。
虽然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要时刻保持警惕,但是普通人也不能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出现了以下症状,就说明中风很可能已经发生了。
症状一:突然发生颜面部或肢体麻木或无力,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说话或理解困难;
症状二: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
症状三:突然行走困难,头晕,伴有恶心、呕吐、肢体失去平衡或不协调。
脑卒中的急救
脑卒中现代治疗的关键理念是进行超早期干预。当病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家人朋友要高度警觉,妥善安置病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病人送至医院。同时庄主任也强调,脑卒中抢救的最佳时间是3小时内,时间是挽救大脑细胞死亡的关键。“失去时间,就是失去大脑!”所以要牢记脑卒中患者“救命四步骤”:黄金三小时,切记两件事,发现有异常,快打120。
当患者被送进医院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常采取溶栓治疗,这是目前脑梗塞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原理是:尽量消除血栓,让阻塞血管再通。而对于那些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医生会采取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心源性病因(如心房颤动)及其他类型的患者,一般采用抗凝治疗;对于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可择期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通常采取阻止血肿继续扩大的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预防
庄建华主任提醒广大读者朋友,脑卒中的预防首先要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入手。
在饮食方面,大家应该做到:
1.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肥肉、动物油、奶油蛋糕、油炸食品等,每人每天烹调用油少于半两。
2.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用橄榄油或菜籽油烹饪,每周吃两次鱼。
3.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少于6克。同时减少胆固醇的摄入,每天摄入量小于200毫克。如少吃动物内脏,脱脂奶代替全脂奶,蛋黄每周不超过两个等。
另外,戒烟限酒对脑卒中患者同样受益无穷。长期吸烟会使血液中血凝块更易形成,“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大量饮酒也会升高血压,增加中风危险,不过适量饮用红酒会减少中风的发生。对于从不饮酒的患者,不推荐用饮酒来预防脑卒中。
其次,就要从脑卒中的发病源头入手。
一是控制血压
轻中度脑供血动脉狭窄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内;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心衰或肾衰,血压则应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内;如果再伴有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此外,如果一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应为130——150毫米汞柱;若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应为150——170毫米汞柱;若脑血管不完全闭塞,收缩压应小于180毫米汞柱。
二是控制血脂
他汀类药物是公认的有确切降胆固醇作用的药物,要长期服用。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也要定期服药复查。另外,已发生中风的患者应该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如胃部不适、胃溃疡、出血等不适合吃阿匹司林,可用氯吡格雷。
三是严格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会增加两倍。控制血糖的方法有:严格控制饮食,合理选用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血糖的目标值是: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
1.保持稳定情绪,掌握合理训练时间和运动量,避免过于疲劳。
2.坚持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不能缺课和中断,除非疲劳过度而有意休息几天。
3.避免在康复训练中偏重某些部位,要全面兼顾各关节、肌肉。
“脑卒中病人在患病后很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乐观心情,调节心理平衡。病后,应多与亲人、朋友和医生加强交流,以减少思想负担。”庄建华主任强调。“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正视卒中,可防可治,卒中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庄主任呼吁医院、患者、家庭、社会应共同携手,完善预防、治疗、康复的系列举措,共同应对脑卒中的挑战。
幸福·婚典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