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党庄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北京 100846;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北京 100846;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北京 100029)
·经济管理与改革发展·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利用FDI创新
郑学党1,2庄芮3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北京 100846;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北京 100846;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北京 100029)
长期以来,外资和外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拓展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经济新常态下,外资和外贸互动发展面临一些瓶颈,表现在外资推动外贸作用减弱、吸引外资竞争加剧、本土企业与外资互动不足、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有限、外资分布不均导致外贸发展失衡、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倾向日渐明显、重视引资数量不能兼顾引资质量等七个方面。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理应注重利用外资创新。
外贸 竞争新优势 FDI 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14年,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截至2015年底,我国非金融领域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3.6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4万亿美元,这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利用外资也存在诸多挑战。从内部看,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紧迫;从外部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主要国家和地区围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利用外资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外资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针对制约我国外贸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思路,对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考虑到外资在我国外贸中突出地位,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理应对利用外资进行创新。
FDI与贸易既是替代又是互补关系,如果贸易得以进行的比较优势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FDI就会更多地替代贸易;如果其比较优势基础是技术差异,则FDI与贸易呈现互补关系。FDI对贸易影响还同FDI流向有关,若FDI流入部门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部门,则FDI与贸易互补可能性更大;若FDI流入部门是一国比较劣势部门,则FDI替代贸易可能性更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由于外资重点投入到制造业且主要服务于加工贸易,因此,FDI与外贸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
(一)FDI与出口线性相关,出口创造效应不断上升
我国FDI与出口增长趋势总体保持一致,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既然FDI促进了我国出口增长,那么FDI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出口?为反映增加1.00美元FDI创造的出口额,在此构建外资企业出口创造指数,量化FDI对我国出口的扩张效应。即外资企业出口创造指数=外资企业出口额/累计实际利用FDI。考虑到FDI与出口之间通常存在1—2年时滞,分别计算采用FDI存量(t-1)期和(t-2)期两类数据的我国外资企业出口创造指数。结果显示,基于FDI存量(t-1)期数据(见表1之出口创造效应1),1990年前,我国1.00美元FDI创造出口不到0.40美元;1990年后,出口创造指数在波动中不断上升;2001—2015年,我国1.00美元FDI创造出口平均为0.81美元。由FDI存量(t-2)期数据(见表1出口创造效应2),1990年前,我国1.00美元FDI创造出口不到0.50美元,1990年后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趋于上升;2001—2015年1.00美元FDI创造出口为0.87美元。
(二)FDI与进口增长同步,进口引致效应波动趋升
1984—2015年,我国FDI增长与进口增长变动基本同步;其中,1992—1993年FDI流入增长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应该是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外资引进政策有较大突破所致。既然FDI增长与我国进口增长变动同步,那么FDI对我国进口影响如何?或者说FDI对我国进口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为考察1.00美元FDI所带来进口额,与衡量FDI出口创造效应相似,在此采用进口引致指数,即外资企业进口引致指数=外资企业进口额/累计实际利用FDI。结果显示(见表1),1986年我国1.00美元FDI流入仅带来0.29美元进口,1992年1.00美元FDI就带来进口0.73美元;2001—2015年,1.00美元FDI带来进口平均为0.58美元。比较FDI进口引致和出口创造,尽管FDI对我国进出口影响均为正面效应,但FDI出口扩张要大于其进口扩张。
(三)外资企业成为贸易主力,具有强出口优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1986—201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总体不断提高,进口占比由1990年前不到15.00%逐渐上升至1995年的47.66%,1996年后达到50.00%以上,2001—2015年,外资企业平均进口比重为53.13%。出口占比由1992年前不足20.00%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47.93%,2001—2015年,外资企业平均出口比重为52.89%。可见,加入WTO以来,我国半数以上进出口贸易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为进一步判断外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贡献,在此构建外资企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即外资企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外资企业出口额/全国出口总额)/(外资企业进口额/全国进口总额)。若RCA该值大于1,说明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大于其进口占比,即外资企业对我国净出口有贡献,且贡献程度高于国内企业;若该值小于1,说明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小于其进口占比,即外资企业虽然对我国净出口有贡献,但其贡献程度低于国内企业。结果显示(见表1),1986—2009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逐年提高,1989年前不足0.50,1993年上升至0.68,2000年进一步上升至0.92,2001—2015年我国外资企业平均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为1.00,尤其是2008—2013年,平均达到1.04。总体上,我国外资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对我国净出口的贡献程度已经超过国内企业。
表1 1986—2015年我国FDI对进出口促进作用结果
(一)外资带动外贸作用减弱
目前,我国在吸引外资总体环境和优势方面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吸引外资的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口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外资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我国规模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更加强化了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内部市场扩大的期望。因此,外商投资战略由“外”向“内”的转变,导致我国吸收外资对外贸带动作用有所减弱。2006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重为58.87%,2015年,这一比重进一步降至46.30%,下降幅度高达12.57个百分点。尤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不及全国进出口平均水平,2007—2015年,我国进出口平均增速为10.43%,而外商投资企业为7.39%,可见,我国外资对外贸增长的带动作用正逐渐下降。
(二)吸引外资竞争不断加剧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控制虚拟经济过分膨胀,纷纷提出了“重振制造业”口号,“制造业回归”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美国重振制造业目的是引领全球制造业未来,不仅强调引导美国跨国企业回国投资,同时也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扎根美国经济,对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特别是高质量外资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我国传统竞争优势日趋弱化,外资向外转移也初现端倪,如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外资鞋服品牌都开始增加在越南、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生产线。东南亚国家从土地、税收、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众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对我国吸收FDI形成了巨大压力。以泰国为例,其宽松自由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无汇款限制、无出口要求、无外资比例限制(制造业)、无国产率要求等四个方面,特别是在泰国特定区域投资的外资企业更能享受法人所得税豁免。另外,在外资企业进出口方面,泰国税收减免力度也非常大。我国正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外资政策应更加重视质量而非数量。
(三)本土企业与外资互动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在推行引资政策时,往往忽略了本地企业产业链建设,或者更倾向于引进全产业链,导致我国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交集甚少。外来资本所主导的封闭式产业链既不利于技术外溢,很难带动本土企业成长。从我国利用FDI方式看,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呈现出逐年攀升态势,由2000年的46.94%上升至2015年的76.11%,而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投资占比则不断下滑,分别由2000年的35.78%和15.94%下降至2015年的20.50%和1.47%。我国本土企业被隔离在外的情况有增无减,中观产业链情况更不容乐观。地方政府不能单纯为追求GDP和就业人数而盲目进行引资,应切实从培育本土企业竞争力角度出发,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加快实现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的有效融合,最终使本土企业通过产业关联嵌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实力。
(四)外资企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有限
我国已成为世界FDI最大目的地,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非常有限,特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仍旧没有跨过推动外资技术溢出的发展门槛,通过吸收FDI带来先进技术能力较弱。FDI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跨国公司带来的先进技术,而且也与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有关。当前,我国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布局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推进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FDI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的实现对于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本土企业应当从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与增加研发投入出发,不断提高自身模仿再创新能力,缩小与跨国公司差距,在竞争压力下进一步引进更为先进技术,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本土企业应当积极融入到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采购体系中,加强与外资企业业务联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既有利于本土企业争取到更多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机会,也有助于为技术转移和溢出提供顺畅渠道。
(五)外资分布不均导致外贸发展失衡
我国外贸发展的区域失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地区吸收外资不平衡。东部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吸引外资的排头兵,虽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享有吸引FDI优惠政策的倾斜,但东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区位等要素方面都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1998—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吸收FDI占全国比重平均为83.7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为9.42%和6.84%。从我国外贸进出口区域分布来看,1998—2014年,东部地区进出口占全国比重平均为90.67%,尽管自2009年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84.00%以上;同期,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5.04%和4.29%。进一步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重看,三大区域表现出不同趋势,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重由1998年的46.72%降至2014年的40.95%;相反,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则分别由1998年的1.22%、0.71%上升至2014年的2.62%、2.54%,虽然外资企业有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趋势,但力度仍旧较小。
(六)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倾向明显
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中,外资企业体现出绝对优势。2005—2015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占全国比重平均分别为82.03%和83.59%,这反映出,外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也因此成为外贸和外资相连接的主要载体,但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对于促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外资企业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低附加值环节,再加上加工贸易原料、市场“两头在外”,致使外资企业对国内中上游产业带动作用微弱,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红减弱,也会逐渐丧失发展后劲。
(七)重视引资数量不能兼顾引资质量
地方在政绩驱使下,为了争夺优质外资资源,可以说是发挥一切力量来调动所有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外资项目表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劳动密集型项目较多、资金密集型项目较少;中小型项目较多,大型项目较少;一般加工项目较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项目较少。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看,2015年仅为23.79%。盲目吸引外资不仅不利于改善外资总体质量和水平,且对当地环境、资源、能源承载力也形成了挑战。新形势下,我国引资战略也应当做出适应调整,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进一步提高引资质量和效益,加强外资对我国经济和外贸转型升级促进作用。
(一)利用外资行业创新
我国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利用外资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制造业各行业利用外资分布不均衡、高新技术产业过度依赖“三资”企业、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等。因此,我国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行业结构。一是推动制造业改造和提升,鼓励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领域,促进外商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应该抓住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引导外资流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逐渐提升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和质量。三是促进服务业发展,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服务业开放进程,应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四是拓展农业利用外资领域,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机遇,研究制定有利于吸收外资的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外商投资限制。
(二)利用外资区域创新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行的梯度推进方式,即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地区,利用外资区域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东高西低”的不平衡特征。为促进外资区域协调发展,除了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硬条件”外,更应注重“软条件”建设。一是推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外资的市场化程度。二是借助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外商投资的经营环境。三是加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提高资本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四是做好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转移工作,在政策优惠和资金配套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支持外资在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五是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和利益共享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加强合作,共建开发区,形成外资产业集聚效应。
(三)利用外资方式创新
我国利用外资长期以绿地投资为主,间接投资比重较低。当前,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更加突出,特别是跨国并购成为外商投资主流,我国利用外资方式具有紧迫性,应及时转变观念。一是客观看待外资并购,外商投资我国的目的更多是追逐利润为主,而且多数外资企业属于私营企业,并不完全代表所在国政府利益,并购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对外资做好客观理性判断,既不能丧失警惕也不应以偏概全。二是探索多元化引资,除鼓励绿地投资和外资并购外,还要鼓励外资通过参股、股权置换等方式对我国进行投资,也可参与我国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这不仅可以获得国外发达国家资金、优化外资来源结构,同时也会使得企业资产得以延续,进一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四)利用外资环境创新
虽然我国采取诸多措施吸引外资,如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和提高效率等,但这与外商要求还有差距,必须对外资营商环境进行创新。一是创新法律环境,建立跨国公司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外资产业准入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行业和重点企业,适当考虑外资持股比例。二是创新政策环境,除保持利用外资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之外,要对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在内的外资优惠政策应有所创新、区别对待。三是创新服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通服务、政府服务效率、商务运行成本往往能否成功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强化对市场主体服务,以增强我国外资吸引力。
[1]白和金.中国“入世”后的外贸、外资形势及中期走势[J].宏观经济研究,2002(1).
[2]高敏雪.解读外贸与外资的层层关系[J].中国统计,2007(3).
[3]黄静.影响FDI技术外溢效果的因素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8).
[4]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江小娟.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孟华婷,邵海燕.利用外资与技术进步效应:分析和建议——基于高技术产业的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3(3).
[7]潘梅梅,李向南,于英川.入世后我国外贸的特点及外资所起作用分析[J].经济论坛,2008(17).
[8]潘文卿,李子奈.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外资发展形势、作用及格局[J].世界经济,2002(5).
[9]裴长洪.我国利用外资30年经验总结与前瞻[J].财贸经济,2008(1).
[10]邵军,徐康宁.基于面板协整方法的外资与外贸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
[11]宋泓,柴瑜,张泰.市场开放、企业的学习与适应能力以及产业成长模式转型[J].管理世界,2004(10).
[12]宋泓.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魏浩,张二震.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
[14]文东伟.FDI、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5]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机遇面板数据的协调分析[J].财贸经济,2009(4).
[16]张红霞.外贸出口增长与外资流入的互动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5(11).
[17]朱廷珺.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F752
A
1007-9106(2017)03-0014-0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太主要区域贸易协定的生产网络效应与中国对策研究”(14BGJ046)的研究成果。
郑学党,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庄芮,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