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 李志欢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产物,支撑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独立学院的发展也越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上。 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这需要通过各级各类的平台来实现,而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文正学院志愿者工作以“大爱微行,你我同心”为理念,以“爱心与奉献”为中心,以“为广大同学提供服务社会,锻炼自己的平台”为宗旨,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为口号,立足文正学院,依托母体苏州大学和国际教育园,积极参与省市级、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
截止到2017年,文正学院拥有志愿服务团队28个,分为1个精英小分队、12系科小分队以及7个公益类社团。目前共有校外志愿服务基地54家,涉及党建、志愿引导、支教、法律援助、残疾人救助、心理疏导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文正志愿者还参与到国家级、省市级大型赛事礼仪、公益活动。从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到“16+1”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江苏园博会,再到2016年“道达尔•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均能找到文正学院志愿者的身影。2016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 “善行100,圆梦六一”活动中,文正学院在全国100多所高校评比中取得了全国第18的优异成绩。
目前许多高校志愿服务基本由高校团委自上而下发起,统一管理。短期来看,该模式可以较为便捷、快速的召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但从长远来看,过分集中导致活动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做到针对性服务和精细化管理。而独立学院相比与母体高校而言,体量较少,机构设置也相对简单,对志愿服务管理也较为直接和精准。各级各类组织都设有志愿服务的部门或者机构,并成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承担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自2014年起,文正学院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从以前的单一粗放型转变为如今的扁平交叉模式,团委青管部下设12系科小分队和七大公益类社团。同时,下放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基地的管理权限,采取期末统一量化考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既解放了主管部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精细化、长效化管理的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干部参与到学院管理中去,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综合素质包括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也涵盖“第二课堂”的具体表现。志愿服务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所学知识,在服务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文正学院自2007年起推行行为学分,并在2014年开始实施公益行为学分,并配套制定《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公益行为学分加分认定细则》。公益行为学分即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会依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级别、类型等给与相应的学分。公益行为学分作为在校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同时在毕业生档案材料中还包含行为学分明细表,方便用人单位综合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为了引导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独立学院形成并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做到志愿者统一招募、统一培训、统一考核。一方面将志愿服务与课程、评优相结合,将志愿服务与志愿者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基地的量化考核,优化志愿服务队伍,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基地服务质量,保障志愿服务水平。
文正学院成立《文正学院志愿服务奖惩办法(草案)》,俗称“红黑榜”,根据每学期志愿者和志愿基地的考核结果,成立红榜和黑榜,红榜即是优秀志愿者和基地,优先考虑其评奖评优;黑榜即是存在问题的志愿者和基地,暂时取消其志愿服务或者是承接志愿者,待改进后再视具体情况而定。
缺乏地方支持和资金保障是制约独立学院大志愿服务发展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服务的投入有限,同时这种投入的相当一部分是管理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难以周全的地方,且极少数真正支付到社会服务项目之中。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渠道过于单一,基本来自于学院拨款,有些志愿组织还通过拉赞助,或是缴纳会费获得经费。但是寻求社会赞助并不容易,因此致使许多志愿者及管理者积极性受挫,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的发展。
目前,独立学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集中于敬老助残、社区服务、支教助学等方面。活动内容较为大一、活动过程流于形式、活动缺乏创新等,没有很好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所学知识,因而整体效果不佳。同时,随着民间公益组织的不断发展,它们与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组织相比、具有物质保障充足、专业技能强、活动连续性强等特点,对独立学院获取志愿服务项目和平台造成了冲击与压力。
在独立学院志愿服务中 “三分钟热度现象”还是较为显著的,主观上,志愿服务新鲜感消退后,面对重复单调或要求较高的工作容易产生浮躁或退缩心理。客观上,大多数志愿者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导致他们不能有效解决志愿服务中的实际困难,甚至是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无论是成就感低下还是挫折感较强,都会严重打击志愿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志愿服务长期持续展开。
另一方面,独立院校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能力较差,由于志愿服务事业的自发性和无偿性,独立院校志愿者组织往往依靠志愿者自身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来维系组织发展。此外,独立院校志愿组织大多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却忽视了自身的组织和文化建设。从微观角度,无法在众多志愿者组织中博取较高的识别度和影响力,“泯然众人矣”;从宏观角度,容易导致众多志愿者组织出现同质化甚至消亡的现象,不利于独立院校志愿者组织长久稳定地存在和发展。
独立院校在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精神内涵把握不足,缺乏认同感和持久性;重形式而轻内容等。而众多问题的背后都是由于没有很好把握志愿服务的内涵,导致欠缺内涵彰显,青年志愿者精神内涵的缺失又导致志愿服务中忽视对青年志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独立学院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成为了一个影响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而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重视并加以引导。志愿服务不是单一的几次或者针对哪个年级,它应该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增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性,需要包含以下四个环节。一要了解参与志愿服务同学,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特点。二要了解和考察服务对象、服务活动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三要有配套的相关制度,例如志愿者、志愿组织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四要加强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加强志愿服务后续跟进与宣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不能单一依靠院校、志愿者、各级组织,需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强党建和团建等形式,实现学院与社会的互动。学院不能也不可能与社会孤立,借助社会服务组织的平台和项目,如义工联,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组织或者平台之间的相互合作至关重要。利用好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学院乃至社会各方资源,更好的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共建“双赢”。
文正学院党委在各党总支开展了“1+N”片区联建共建,并鼓励支部与志愿服务服务基地联建共建,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党员,在公益活动中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党性修养。文正学院与苏州高新区档案局开展深度合作,学院档案学专业学生在平时成立“苏州高新区档案兴趣小组”,志愿为高新区小学生讲演相关档案学知识;与此同时,文正学院与高新区档案馆联合制定《档案馆实务》课程,档案学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志愿去高新区档案馆进行为期三周的工作。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学以致用”和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信心。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到至今,独立学院应该从求“量”到求“精”的转变,这有助于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化,更好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满足广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要积极打造青年志愿者品牌标准,如统一志愿服务LOGO、服装、理念、口号、等,从而提高志愿者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志愿服务,不应求名,不应求利,不应求物质需求,不应求精神富足。它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参加得到社会活动,是一种拥有社会责任的表现,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来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和创新,也需要志愿服务内涵与学院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社会各方资源联动配套,共同推动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1]李娜.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调查——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3):38-41.
[2]雷世威.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与措施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电子版 ),2016(8):191-191.
[3]魏俊玲,郭增江.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6(6):70-73.
[4]张丽玉.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7):8-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85号.《志愿服务条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