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词模糊语义探析

2017-03-28 23:22:18吴思琪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词模糊性习语

吴思琪,朱 跃

在文学作品和人际交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此即模糊概念。[1]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英汉语言中,一些数词在特定结构和语境中,也具有模糊的语义。它们并非表示精确的数目,而是表示一个笼统数量上的概念。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英汉数词模糊现象所做的关注与研究,大多是从单语角度进行的。近些年来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危艳丽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不同形式的模糊量进行对比研究,对模糊数词的上下文语境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归纳。[2]张希宁从认知角度出发,选取一定量英汉诗篇中数词语义模糊性进行了分析对比。[3]笔者于此主要从英汉模糊数词在语义上区分的角度对之加以分类探析,并比较其异同。

一、英汉数词的语义模糊分类

数词是用来表示一个确定数量或次序的词,其语义界限十分明确。随着社会演进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语言表达中词语组合的结构不断变化与各种特定语境的出现,数词的功能逐渐变化,在语义上呈现出模糊性特点,而不再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精确数量。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称之为数词的语义模糊现象。

(一)汉语数词的语义模糊分类

汉语数词语义模糊现象非常普遍。大致说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精确数词的语义模糊

(1) 许多类似“七......八......”结构的常用成语。如:七上八下、七嘴八舌等。

“七”和“八”在这里就不是表示具体的数量了,而是具有表示多的模糊语义,形容毫无秩序、条理和乱糟糟的样子。“七嘴八舌”里面的“七”和“八”即是形容人多、嘴杂之意。

(2)含有其他数字的成语和习语。黄岳洲指出:汉语“成语中数词或数词词素很多是表示抽象意义的。”[4]例如:一心一意、三长两短、六神无主、胡说八道、十拿九稳、千钧一发、万紫千红等。在类似这样的成语和习语中,其中的数词语义均甚模糊,都不是用来表示精确的数量。

(3)含有整位数词“十、百、千、万、亿”的词语。如:十恶不赦、百年不遇、千辛万苦、万贯家财、亿万人民等。这些汉语习语中的数词,即使原本有其精确的数量意义(如“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本指十大恶罪),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使用的泛化,其语义的模糊性逐渐出现,都已不再表达精确的数量概念。

2.相邻两数表示的语义模糊

用相邻两数表示的模糊语义,可举例如下:

(1)他们总共有七八个人。

(2)你给孩子七八块零钱。

(3)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4)他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就起床了,要赶早乘动车去上海。

(5)这些钱七七八八加一起大概有三千块。

在例(1)到例(4)中,是数字“一”到“九”中的任意相邻两数组合,且都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表示的并非精确数目。例(5)中的“七”和“八”可以重叠组合,但是这种组合只能是小数前置、大数在后,从而构成具有模糊意义的词语。

(6)经过四五十天的努力,她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7)风筝在一二百米的高空中自由自在的飘荡。

(8)房间里一下子挤满了十五六个人。

(9)他大概有三十七八岁样子。

(10)今晚足球赛的现场观众大概有四五万人。

上面几例说明,在从“一”到“九”的数字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可和位数词“十、百、千、万、亿”组合一起,从而形成模糊的语义。这种相邻两数的组合既可以在位数词之前,如例(6)、例(7)和例(10),也可以在位数词之后,如例(8)和例(9)。

同样,“百、千、万、亿”等位数词也可以相邻组合,表示模糊的语义,通常其结构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

(11)站在看台的千百观众亲眼见证了球进了门框,都欢呼雀跃起来。

(12) 他是一位亿万富翁。

上述两例反映了位数词组合一起表示模糊语义的构成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不能将“千百人”说成为“百千人”,也不能将“亿万”替换成“万亿”;因为前者不符合我们汉语表达习惯,后者则使语义发生微妙变化,容易造成认知上的歧义。

3.不相邻两数组合表示的语义模糊

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1)直接组合构成的模糊语义

一般说来,这种情形只有“三”和“五”的组合,而且都是将“三”置于前,“五”放在后:

1)他大概三五天之后到合肥。

2)多买了三五斤。

另外,也有“八”和“十、百、千”等位数词的组合,通常是一些固定的词组:

3)买这些东西,花费了大概百八十块钱吧。

4)整这么个玩意,可需要万儿八千的呢!

(2)间接组合构成的模糊语义

这种间接组合,数字必须是不相邻的。一般的要在两数之间加上“至”、“到”等浮动词加以限制,只有如此,才可使所表达的语义有浮动的数量范围可言。而数词本身不必受限,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和负数。例如:

5) 参加高考的小孩,年龄一般在十七到十九岁。

6) 春节期间,蔬菜的价格上涨了30%至50%。

数词加了浮动词之后,可以使其语义变得模糊,但是,这种语义模糊范围处于数字两端之间。在例5)中,我们可以知道,年龄最小的为十七岁,最大的为十九岁。

4.数词加“几”“多”表示的语义模糊

包惠南指出:“某些数词通常只表示精确的含义,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数字的语义延伸扩大,不表示具体的数目概念,而是表示语义模糊的虚数。”[5]

“几”本身含义就是表示不定的模糊的数目。通常情况下,在它后面还要加上某个量词,表示一定的模糊语义。例如:几百个、几万次、四十几岁、好几个星期、不几天就离开、没几条鱼。

这些词语中,通常而言,“几”+数词、数词+“几”和“好+几”的组合表示不确定的数量,常用来形容数量多,而“不(没)+几”的搭配则用来形容数量少。

“多”本也是表示不精确数量、具模糊语义的词。使用时通常会形成“数+多+量”和“数+量+多”的语词结构,而且前者中的数词一般是“十”或“十”以上的整数词,后者中一般为“十”以下的整数词。例如:十多小时、二十多把椅子、四百多里路程、五千多元钱、一斤多梨子、六点多钟。

(二)英语数词的语义模糊分类

在英语中,数词的语义同样既有精确性,也有模糊性。“从语言学角度上,语义模糊的本质是指其意义边界的模糊。”[6]在特定的语境和句式里,数词的模糊语义所呈现的趣味和说服力,比起其简单直接的精确所示,则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1.整数的语义模糊

一些整数不再表示其所含指的精确数量,语义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扩展到无限“多”。例如“a hundred”“a thousand”“a million”这些英语数字等。请看下面二例:

(1)One good mother is worth a hundred schoolmasters.

译:好妈妈胜过很多好老师。

(2)A drop of ink may make a million think.

译:一滴墨水能让很多人思考。

2.复数形式的数词语义模糊

伍铁平指出:“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中模糊词语很多,以致精密数字语言一旦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之后,不少都变成了模糊语言。”[7]某些数词的复数形式在实际使用中,它们的数量界限就会消失,意义也变得模糊不清。例如“hundreds”“thousands”“millions”等。

(1)There are hundreds of people in the station.

译:车站里有数百人。

(2)Thousands of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

译:数千人在这场地震中丧生了。

(3)She has millions of pounds at home.

译:她有数百万英镑。

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正如上面三例所示,这些数词的使用,引起的效果是: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对具体情境中人或物的精确数量的了解掌握,其重点关注的已只是这些数词所带来的具有“大量”色彩的模糊语义。

3.习语中的数字语义模糊

数字在习语中的数量概念已经不再是个实数的概念,而是个虚数或概数的概念。[8]具有模糊意义的英语习语中的数词,通常它所指代的数量“少”或表示不确定的数量。例:

(1)The sixties saw a wonder of one-hit wonders who were famous overnight and then never heard of again.

译:六十年代时,一夜成名,但是昙花一现的成功已不多见。

在这里,“one”指代“少”的模糊意义,“one-hit wonder”可译为“昙花一现”。

(2)Okay, they won their last game but 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 They are still a loser.

译:他们是赢了最后的比赛,但是一燕不成夏,他们还是失败者。

在英语习语中,“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本指“一件好事的发生并不能保证局势的一帆风顺。”这句话中的“一燕”,并非指“一”这个具体的数量,而只是表达数量“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的使用中,英语数词和数词短语不再显示具体的数量,而是以其广义的数目概念获得更好的表现力和语言张力。在交际活动中,可使语言不但变得简括含蓄,而且也更加生动丰富,从而予人以更大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二、英汉语言中语义模糊的数词异同之比较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既有相同模糊语义的一些数字,也有各自具特定模糊语义的数字。此外,在这两种语言中,一些数字及其模糊语义实际上也还存在着部分的对应性和相对的差异性。

(一)英汉语言中具有相同模糊性语义的数字

这些数字比较典型的是“一”“三”和“九”。“一”是通常用来指代“少”的小数目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事物通常都是从“一”开始计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一”都具有“少量”之意。如汉语“一尘不染”中的“一”,表达的就是“极少”的意思,形容极其干净,几乎没有灰尘,并非真的没有一点儿灰尘。英语习语one-hit wonder(昙花一现)中的“one”表示的也是数量少、时间短促之意。在这里,英汉语言中的同一数词在模糊语义上确实存在某种共通之处。当然,“一”在汉语中还可表示“单独”之意,如“一意孤行”;而英语中“one”的模糊语义里却并不包含“单独”的意义,这样看来,相同数字在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模糊语义里难以存在完全的契合。“三”也是汉语中表示模糊语义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是常用以表达笼统的、无法表明确切数量的数字。例如:三令五申、三言两语,前者通常形容数量多,后者则表示数量少,具体理解要依据不同的语境。刘法公认为:在英语中,“three”并无数量多或次数多的模糊语义,所以,汉语成语中“三”的寓意在英语中形成文化空缺。这是值得令人注意的方面。汉语中的数字“九”表达模糊语义的现象非常多,“九”的倍数也常表多。例如:一言九鼎、九牛一毛、九曲回肠、九牛二虎之力等等。在英语中,“nine”的模糊语义同汉语较为契合,尽管与之相关的习语不如汉语出现的多,但是确实有表示“极”的概念,例如“A cat has nine lives”中的“nine”,表示猫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不是指确切的数量,其语义所指强的程度是较为模糊的。

(二)两种语言特有的数字

汉语中数字“五、六、七、八、十”均可表示模糊语义,表示数量多的概念。其中,“六、七、八”往往由其确切意义引申出“数量多、全、都”的意义。“十”既可以表示数目多,也可指“所有”。例如:学富五车,五彩缤纷,六亲不认,七情六欲,四面八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全十美等。在汉语中,还有许多成语、谚语或俗语常用整数构成,而这些数词在成语中失去了原始的精确数量意义,具有模糊性,以极言数目之多、程度之深,或表达感受性语义。[9]

在英语单个精确数词中,“five”和“ten”的倍数也可用来表示模糊语义,还有少数像“seven”“twenty”等词也具有同样的功用,它们一般表示“不确定量的多”,而且意义都比较单一。例如: Tom is ten times the man than Jerry.译:汤姆比杰瑞高明的多。

(三)语义模糊的部分对应性与差异

语义模糊的部分对应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数词词组在另一种语言词组中的模糊语义里,保持了同一数字或相应意象,或两种都无但存在有数字的对应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意象相同,数字有异。

(1)乌七八糟

(2)三三两两

(3)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 mile.

(4)Second thought

(5)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ear-witnesses.

例(1)意为“无序、混乱的状态”,英语“at sixes and sevens”词组是与之相对应的短语。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呈现的意象尽管相同,但是数字已经改变。汉语中的“七”和“八”在对应的英语短语中被换成了“sixes”和“sevens”。例(2)换成相对应的英语短语是in threes and fours。在这里,英语中的对应数字尽管已经部分改变,但是汉语里“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一起”的意象却得以保持。例(3)汉译是“得寸进尺”,汉语当中的“寸”则被英语中的“mile”替换。例(4)汉译为“再三考虑”,同样两种语言中词组的意象也相同,但在汉语中数字“三”替代了英语中的“second”。例(5)译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这一习语中,一方面汉语译文将英语里的“眼”“耳”意象加以保留,另一方面英语中的数字则在汉语译文中被完全删除了。

2.意象不一,数字相同

(1)一箭双雕

(2)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3)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

(4)Get one’s second winds.

对于例(1),英语短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不仅表达了与汉语完全相同的含义,而且其所使用的数字也完全与汉语中的相对应,只是在意象上有所不同而已。例(2)英语对应语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因为东西方宗教差异,所以在英语中将“和尚”替换成了“boy”,数字却不需要改变。例(3)汉译为“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除“三个女人”的意象被保留外,又额外加进了“一只鹅”的意象,从而丰富形象地表达了女人在一起话多的场景。例(4)可汉译为“梅开二度”,不过,汉语短语中的“梅花”意象被英语中的“wind”替代了。

3.意象不同,数字亦异

(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狡兔三窟

(3)Once in a blue moon.

(4)When two Sundays come together.

在例(1)中,“three clumsy cobblers”是“三个臭皮匠”的英语对应语。诸葛亮极具智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对于西方人来说却非常陌生。如果直接对译,那么外国人根本就不了解这句汉语的意思。因此,这里可以用英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众人智慧胜过一人)来对应汉语的这句话。不过,这句英语虽然将汉语的意思作了很好的解释,但是全句的意象与数字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例(2)“狡兔三窟”英语的对应语是:It is a poor mouse that has only one hole。在这里,“兔子”的意象被替换成了“老鼠”“三窟”变成了“一洞”。两句表达的意思虽然相同,数字和意象却都不一样了。例(3)可译为“千载难逢”,“once”这个英语数字被汉语的“千”所替代,而英语中“blue moon”的意象在汉语中则是直接被删除了。例(4)句,汉语可译作“日头从西边出”。英语中“two Sundays”所包含的意象和数字在汉语中也是完全丧失。

三、结论

本文简要讨论了英汉数词的模糊语义及其分类、结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的说来,在英汉语言中,某些原本表示精确数量的数词,可以用来表示非精确的数目,在语义上呈现明显的模糊性特点。在汉语中,数词的语义模糊可以分为精确数词的语义模糊、相邻两数搭配表示的语义模糊、不相邻两数组合一起表示的语义模糊和数词+“几”(“多”)表示的语义模糊等诸多类型。在英语中,整数、数词的复数形式和一些习语中的数词在特定语境中也都有其一定的模糊语义。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如果相邻或数量相近的数字在一起连用,其意义通常会从精确转向模糊。从具有模糊语义的数字使用频率看,汉语中“十”“百”“千”“万”等用得最多,笼统表示大的数量或程度;而英语中的整数目词同样也可表达模糊数量的概念。这点可说是属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核部分。[10]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既有表示相同模糊语义的共同数字,如“一”“九”,也有两种语言各自特有的表示模糊语义的数字。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数词习语,无论是单个数字表示模糊语义,还是单个数字与其他数字或文字搭配组合表示模糊语义,其数量比英语都要多得多,且结构类型也比英语的复杂。[11]汉语数词的运用比英语数词更加灵活,表达的意义也更加丰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数字对应上,通常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汉语中用数词表达的模糊概念,到了英语中经常会换成不同的数字。英汉语言中的数词模糊语义里存在着部分的对应性,或意象相同而数字有异,或意象不一而数字相同,还有意象和数字全然都不相同的情形,从而彰显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特性。

[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80.

[2] 危艳丽.汉英模糊量对比表达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 张希宁.英汉诗篇语义模糊性对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4] 黄岳洲.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J].中国语文,1980(6).

[5] 包惠南.汉语数字的模糊语义与翻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77.

[6] 姚鸿琨.近年来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概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67.

[7]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2.

[8] 蔡忠元.英汉语数字文化研究对比[J].山东外语教学,2009(3).

[9] 文旭.浅论英汉数词的模糊性[J].外语学刊,1994(2):50-52.

[10] 黄兵.英汉数字的语义模糊性及修辞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29.

[11] 戚炎.数词习语的英汉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猜你喜欢
数词模糊性习语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 08:08:36
数词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1期)2013-08-27 09:36:04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2011年24期)2011-09-19 06:40:14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