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逻辑悖论视域下的现实矛盾理论

2017-03-28 22:15赵楠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悖论心智矛盾

赵楠楠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南京 210009)

广义逻辑悖论视域下的现实矛盾理论

赵楠楠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南京 210009)

在《逻辑与社会》中,埃尔斯特提出了一种“现实矛盾”概念,表示在现实中存在着可以用逻辑的矛盾概念来描述的情境。但是,埃尔斯特没有对现实矛盾的性质进行直接界定。在逻辑学中,矛盾概念有许多家族相似,悖论正处于矛盾的家族相似中。从广义逻辑悖论的视域来看,现实矛盾所揭示的情境正是与主体行动相关的类悖论困境。由此可知,现实矛盾并非逻辑矛盾,而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实在的辩证矛盾。

现实矛盾;类悖论困境;行动悖境;辩证矛盾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性著作《逻辑与社会》中,埃尔斯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矛盾”(real contradictions)概念,表示在现实中存在着可以用逻辑的矛盾概念来描述的情境。根据经典逻辑的要求,在现实中绝不能有逻辑矛盾的存在,但是,埃尔斯特所提出的这种可以与“逻辑矛盾”概念联系起来的“现实矛盾”却在社会中真实存在。因此,现实矛盾必然有其特殊性。

一、“现实矛盾”的提出

在《逻辑与社会》中,埃尔斯特声明:“黑格尔式(Hegelian)逻辑或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长期论争,是我最重要的灵感来源。”[1]3在埃尔斯特看来,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之关系由互斥到调和的可能性的建立,关键在于对“矛盾”概念的说明。埃尔斯特认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阐述的矛盾理论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其矛盾观在根本上只是对埃里亚悖论(Eleatic paradoxes)的重述或再现。基于这种认识,埃尔斯特的现实矛盾理论从批判黑格尔对埃里亚悖论的分析着手。

根据埃尔斯特的观点,从黑格尔的立场看,在埃里亚悖论中,最重要的是芝诺的飞矢悖论。飞矢悖论认为飞矢在每个飞行时点都既是静止的又不是静止的,指向时空概念分析中的深层问题。埃尔斯特指出,黑格尔矛盾理论的意图,就在于为此问题提供一种解法。具体而言,有三个因素与飞矢悖论相关:现实运动的可能性、现实矛盾的可能性和悖论论证的有效性。埃里亚学派认为,悖论论证是有效的,现实矛盾是不可能的,所以运动不可能成立。埃尔斯特则认为,黑格尔的立场更为激进,他对三个要素都进行了肯定,即运动是可能的,悖论论证是可靠的,现实矛盾也是真实存在的。

根据黑格尔对待飞矢悖论的态度,埃尔斯特强调,黑格尔的矛盾理论事实上承认了下面两个论题:

(1)实在中存在矛盾。

(2)实在的充分描述必定包含着自相矛盾的命题。

对这两个命题的分析关键在于论题中所使用的“矛盾”的含义。如果“矛盾”意指真正的逻辑矛盾,基于范畴谬误,(1)无意义;又因矛盾不可同时成立,(2)为假。如果“矛盾”指代冲突与对立,(1)不足道,因为社会现实的形式总是充斥着一些对立的概念,主观与客观、实现与潜在、同一与多样、内在与外在等等,它们事实上构成了现实的内在属性,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冲突的实在性。又因任何理论都不允许自身内部有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存在,(2)不成立。

通过对黑格尔的两个论题进行分析和批判,埃尔斯特对论题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第三个论题:

(3)实在中存在只有借助于“逻辑矛盾”概念才能描述的情境。

在埃尔斯特看来,假使(1)(2)成立,(3)也能够成立,反之则不然,(3)所论述的情形是一种现实的矛盾。根据埃尔斯特的理念,尽管大多数科学哲学家认为,矛盾概念处于元层次,即在科学理论的逻辑形式分析之中。但是,明晰地谈论“现实矛盾”,即某种可以与逻辑的矛盾概念联系起来的心智或社会现象,是可能的。[1]2

在对“现实矛盾”概念进行澄清的基础上,埃尔斯特按照主体对象的不同,进一步将现实矛盾区分为“个体矛盾”(individual contradictions)和“社会矛盾”(social contradictions)。其中,“个体矛盾”也可以看作是“心智矛盾”(mental contradictions),指代一个主体同时接受了自相矛盾的观点、信念或期望,尽管这些信念或期望不可能同时为真。根据定义,现实主体既期望一个事件又期望该事件之否定的两难困境就是心智矛盾。社会矛盾则稍微有些复杂,它与著名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相关。不同于通常将合成谬误看作是非形式谬误的处理,埃尔斯特根据量化模态逻辑来解释合成谬误。在他看来,合成谬误就是蕴涵式∀x◇Fx→◇∀xFx,其真值可能前件为真而后件为假;也就是,对于任何单一个体可能成立的事件,对于全体未必是可能成立的。所以,与个体矛盾所描述的主体自身的内省矛盾模式不同,社会矛盾揭示人际矛盾模式。例如,在社会群体行动中,单一个体通过“搭便车”获利是可能的;但是,全体成员期望通过“搭便车”获利是不可能的。如果所有个体按照自我意图不经协调而行动,非协调行动的现实结果情境与主体的意图情境相违背,这是埃尔斯特所界定的社会矛盾的一种形态。

二、现实矛盾的家族相似

根据“现实矛盾”的定义和附加条件,现实矛盾与逻辑矛盾、辩证矛盾都有关联。因此,现实矛盾的性质必有其特殊性。在《逻辑与社会》中,埃尔斯特声明:“不存在所有矛盾的共同特征集,而只存在一种家族类似(family resemblance)。”[1]90正是因为矛盾家族类似的存在,可以利用与矛盾相关的研究成果来对现实矛盾进行解析。

逻辑矛盾、辩证矛盾、自相矛盾、悖论等概念都存在于矛盾的家族相似中,要对现实矛盾进行解析,首先就要对矛盾的类型进行梳理,澄清矛盾的不同含义。逻辑矛盾是矛盾概念的重要类型,其断定某个对象同时既有又没有某一属性,根源在于违反了矛盾律。辩证矛盾则与逻辑矛盾之间存在根本区别,辩证矛盾断言两种相反相成的属性属于同一对象。但是,在辩证思维中,矛盾律并不失效。某一对象具有相反相成的属性,这同矛盾律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冲突。自相矛盾则与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有本质区别。根据矛盾律的要求,社会主体在现实中可以制定不矛盾规范。不矛盾规范作为公认正确的现实法则,用于保障主体在现实中行动的基本理性,是人们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基本前提,这是逻辑规律在现实中应用的一种体现。所以,自相矛盾并不是独立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之外的第三种矛盾,而是现实主体违反不矛盾规范的错误,并非矛盾律的反例。

在逻辑学中,悖论也与矛盾概念相关。所谓悖论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之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2]7由悖论的界说可知,悖论由三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一是要有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即悖论涉及认知主体;其二是正确无误的逻辑推理,也就是合乎逻辑的推理;其三是要能够建立矛盾等价式,也就是要能够推出矛盾。只有满足以上三个要素,才是严格的逻辑悖论。逻辑悖论也不是独立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之外的第三种矛盾,而是自相矛盾的一种特殊形态。悖论所涉的矛盾等价式的推出是在主体知识系统中,主体在其背景知识系统中隐性地既断定p又断定p的否定,即p是主体的信念且¬p也是主体的信念,这是一个理论事实或理论状况,而主体对此并不自知。随着悖论被发现,主体认知系统中内蕴的隐性悖谬被揭示了出来,在显性的状态下,主体才知道自己断定了一组矛盾。

悖论在主体特定的知识领域中被发现,而不存在于纯粹的客观对象世界中。悖论所揭示的矛盾状况在被主体发现之前就已存在,其被揭示是因主体以逻辑推导的方式将其构造出来。可见,悖论是一个语用学概念,它的产生与认知共同体密切相关,说明主体公认正确的知识系统存在缺陷,公认的背景知识只是背景信念。但是,“公认”概念具有模糊性,可将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拓展至具体科学和哲学领域。对于不同的信念,认知共同体对它的公认度不同。信念的可接受程度越高,主体对它的公认度越高,其所内蕴的悖论的“悖谬度”就越高。因此,根据主体背景信念的公认程度,可对严格的逻辑悖论进行推广,得到广义的逻辑悖论。在广义的逻辑悖论中,悖论的悖谬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严格悖论的悖谬程度最高。如此,对悖论的研究实现了从狭义向广义的拓展,模糊悖论、归纳悖论、道义悖论都归属于广义逻辑悖论。

与广义逻辑悖论研究的开展相对,泛悖论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学者王习胜也以“公认度”和“悖谬度”为理据来区分严格悖论和泛悖论,他认为背景知识的公认化程度愈高,悖论的严格性愈高,其悖谬程度就愈高;主体对背景知识的公认度越低,悖论的严格性愈低,其泛化程度就越高。根据王习胜的观点,泛悖论不仅存在于纯粹理性领域,而且存在于实践理性领域。纯粹理性领域的泛悖论仍然是一种理论事实,其结论可以不推出矛盾等价式,而只是与前提相矛盾,但也是对公认正确的真前提进行了颠覆性否定。[3]23实践理性领域的泛悖论在主体的交往实践中出现,因行动主体持有的信念等因素演化出与其背反的现实结果,或是由现实结果的合理性逆推出主体持有的信念不合理。对于实践性泛悖论矛盾性质的指认问题,王习胜正是从埃尔斯特的现实矛盾理念中得到启示,将其定性为现实矛盾。实践理性领域的悖论客观存在,是与实践者所持有的背景知识和背景信念相背反的交往情况。实践性泛悖论包含两个层次,不仅指代理性思维主体遭遇的认知困境,更是从事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实践主体遭遇到的现实困境。[3]30

基于上述分析,王习胜认为广义逻辑悖论的视域还不够宽广。在他看来,纯粹实践领域也是理性主体所要面对的领域,其中不可能完全和谐一致,在主体的交往实践中会出现悖论,而广义逻辑悖论没有涵盖纯粹实践领域。但事实上,在对广义逻辑悖论研究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阐述时,国内学者张建军曾提出了“悖境”的概念:“社会中经常出现‘进退维谷’的‘类悖论困境’,可简称‘悖境’。”[4]类悖论困境借用了情境语义学中的“情境”概念。情境产生于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5]232,悖境即是一种悖谬式情境。通过对比“泛悖论”和“类悖论困境”,可以发现,如果认可主体的认知是一种行动,实践性泛悖论的两个层次都是类悖论困境;如果否定主体的认知是一种行动,实践性泛悖论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一种语用事实,仍可归于广义逻辑悖论,而其第二个层次则等价于类悖论困境,属于广义逻辑悖论的应用范畴。从悖境视角来看,广义逻辑悖论还不够宽广的说法能否成立值得思考。相比之下,使用类悖论困境的界定,不仅能突出悖论研究与现实行动之间的关联,也能突出悖论研究在社会学维度上的应用价值,彰显其社会文化功能。

三、现实矛盾是行动悖境

在对现实矛盾理论的阐述中,埃尔斯特说明,其分析性工作的出发点有一个基本假定,即“社会学家的目标是人的解放”,应当允许人们从形成和阻止自己意图的因果力中解放出来,以顺利实现自由选择的目标。[1]215但是,在现实中这一要求很难实现,现实矛盾是这种理念的主要障碍。可见,根据埃尔斯特的理念,现实矛盾的出现不仅与主体的心智选择相关,而且与主体的客观行动相关。

根据现实矛盾的界定、划分与具体阐述,现实矛盾首先是一种特殊的行动情境。在对现实矛盾进行分类时,埃尔斯特说明满足条件的现实矛盾可以是心智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现实矛盾应该既存在于主体的心智情境中,也存在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在对黑格尔的矛盾理论进行分析时,埃尔斯特声明黑格尔既关注个体意识层次上的理论矛盾和认识矛盾(epistemic contradiction),也关注期望和行动实践层次上的心智矛盾。在此,埃尔斯特区分了作为心智行动的动词性期望与作为心智行动之产品的名词性期望。根据他的意图,心智矛盾应是主体在心智行动意义上所产生的矛盾,单一个体所遭遇的二难困境就是心智矛盾,社会矛盾则进一步与多主体的客观行动相关。所以,现实矛盾是主体在行动中可能面对的特定情境。心智矛盾和社会矛盾都是对主体特定行动情境的表征,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

根据埃尔斯特的进一步分析,对现实矛盾所揭示的特定行动情境的抽象结构进行描述,需要借助于“逻辑矛盾”概念。换言之,现实矛盾情境的特殊性在于其描述中包含着矛盾或悖谬的要素。根据埃尔斯特的理念,实在世界中的“情境”本身不断变化,情境之间的相容性关系可能随之改变,从而出现悖谬式情境,现实矛盾正是对包含悖谬因素的心智情境或社会情境的说明。现实世界中不能存在逻辑矛盾,是指实在中不允许存在矛盾个体,p∧¬p是永假式。在本体论层次上,世界无矛盾,逻辑矛盾不能是现实的。但是,主体对待p与¬ p的态度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关系,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本质上并非本体上的矛盾个体,而是主体违反了不矛盾规范。心智矛盾反映主体内在的矛盾信念或期望,即Bp∧B¬p或Dp∧D¬p,p和¬p都以特定的理由为支撑,从而导致了主体心智选择上的二难。因此,心智矛盾是客观实在的“类悖论式”的行动情境。

在《逻辑与社会》中,埃尔斯特没有给社会矛盾以精准的定义,根据心智矛盾的逻辑机制和模态合成谬误可知,社会矛盾是多主体同时面临着都有其理由或原则支持的矛盾选择而产生的行动悖境;或者是多个主体同时接受了一些都认为应该如此的信念或期望并据此进行行动时,因为多主体博弈互动的参与而产生非意向结果的行动悖境。诸如多主体行动的非意图后果(反终极)或个体最优化却导致集体非最优化(次优态)的社会现象,就是典型的社会矛盾。在反终极中,主体按照个体理性原则去行动,却与集体理性原则相冲突;在次优态中,主体按照占优策略原则去行动,却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相冲突。区别于心智矛盾的个体性,社会矛盾是一种多主体矛盾,是多主体或认知共同体行动上的两难选择情境。多主体或群体应该选择p且应该选择¬p的困境在现实中可能同时出现,它们各有其依据,这在根源上也与p和¬p的矛盾关系具有相关性。可以说,心智矛盾是现实矛盾的简单或极限模式,社会矛盾是现实矛盾的复杂模式。与心智矛盾相同,社会矛盾也在实在中真实存在,均为现实的“类悖论式”的行动情境。

如王习胜所言,主体的实践会出现困境,即现实矛盾。通过对现实矛盾的矛盾机制给以呈现,可以明确心智矛盾与社会矛盾都是行动悖境的表现形态。在广义逻辑悖论中,任何悖论的出现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悖境是主体在行动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悖论是主观的理论事实,悖境则是客观的悖谬式情境。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埃尔斯特提出现实矛盾的概念和理论,目的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识和理解。但是,从广义逻辑悖论的视角来看,埃尔斯特所描述的实在矛盾可定性为行动悖境。伊安·亨特认为,在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于“实在中存在矛盾”的主张至少有三种解释:第一种立场认为实在是可以用矛盾术语加以真实描述的,这是一种直接的双真论立场;第二种即是埃尔斯特的“现实矛盾”解释;第三种解释衍生自康德,即实在矛盾是本性中的冲突性倾向[6]53。然而,在任何意义上,马克思都没有承认双真立场,第一种观点首先要招到反对,而且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已拒斥了实在矛盾只是冲突性倾向的观点。埃尔斯特的解释则与其他两者不同,他将实在矛盾定性于现实的行动悖境,尽管这种解释也可能招致马克思的其他解释者们的否定,但是行动悖境的存在性的确是实在的。

所以,现实矛盾理论超越了“矛盾一定与意识相关”的简单观点,将矛盾与主体的相关行动结合了起来,揭示了一种在客观实在中真实存在的辩证矛盾情境。对此,埃尔斯特在《理解马克思》中给出了说明。在他看来,“人们可以有意义地谈论‘现实矛盾’,而且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一种有力的方法论。然而,首先要排除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意义,其中人们有时在谈论现实中的矛盾,这意味着一个命题及其否定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方面都可能是真的。”[7]34在此,埃尔斯特明确声明了现实矛盾并非逻辑矛盾。事实上,埃尔斯特并不是为了在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之外探索一种新型的矛盾。按其本意,现实矛盾就是辩证矛盾,否则为辩证法辩护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在现实矛盾的形成机制中,主体选择行动所依据的不同理由或原则相反相成,致使主体陷入客观的辩证矛盾境况。但是,现实矛盾又具有其特殊性,它需要借助于逻辑矛盾来分析,正如埃尔斯特对现实矛盾的意义的限定:“现实矛盾的概念仍然紧系于逻辑矛盾概念,而又不对我们接受矛盾命题的真承担义务。”[7]35所以,现实矛盾是一种特殊的辩证矛盾。

结语

根据埃尔斯特的定义,现实矛盾是实在中客观存在的特定情境。从广义逻辑悖论的视角来解读,可以对现实矛盾的性质进行界定。现实矛盾是主体的行动悖境,单一个体的行动选择受主体的信念、期望等因素影响。然而,主体的心智选择行动之间会出现矛盾,从而陷入左右两难的悖境。在社会行动中,即使每个主体都有相容偏好和自由选择的目标,因为模态合成谬误的因素,多主体的客观行动也可能出现悖境。行动悖境的存在,揭示了主体自由选择反而自毁的情况,构成了主体自由行动和科学决策的障碍。基于广义逻辑悖论视角的考察发现,在对现实矛盾的分析阐述中,埃尔斯特将p与¬p的矛盾关系贯穿其始终。因此,现实矛盾违背了人们依据规律而制定的不矛盾规范,现实矛盾的“现实性”并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化解路径。

[1]乔恩·埃尔斯特.逻辑与社会[M].贾国恒,张建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王习胜.泛悖论与科学理论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张建军.广义逻辑悖论研究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论纲[J].哲学动态,2005(11):47-51.

[5]Jon Barwise.The Situation in Logic [M].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 1989.

[6]伊安·亨特.分析的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M].徐长福,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7]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The Theory of Re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View of General Logical Paradox

ZHAO Nann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Jiangsu Provincial Committee, Nanjing 210009, China)

In Logic and Society, Jon Elster puts forward a notion of “real contradictions”, which refers to situations that exist in reality and can be specified in terms of “logical contradiction”.However, Elster does not define the nature of real contradictions directly.In logic, the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has family similarity, while the paradox is a member of this fami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logical paradox, the special situation revealed by the real contradiction is a paradoxical situation of subject action.From this it can be seen that a real contradiction is not a logical contradiction, but a special objective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

real contradiction; paradoxical situation; paradoxical situation of action;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

B5

A

1008-2794(2017)06-0034-05

2017-06-1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悖境的逻辑机制与出路研究”(17CZX007)

赵楠楠(1989—),女,河南焦作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维与决策。

猜你喜欢
悖论心智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视神经炎的悖论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海岛悖论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帽子悖论”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