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露露,郭 云
(1.新疆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2.新疆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微信是当前自媒体时代下发展起来的众多软件中的一种,它于200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主要功能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包括语音文字、图片发送、视频通话等功能,具有时尚、便捷、迅速等特点,在大学生中使用较为普遍。
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典型社交应用使用频率中,微信朋友圈占大多数,用户使用率85.5%。微信以其易沟通、便交流、零资费等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使用人数较多,这势必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微信产生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正能量,即微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负能量,即微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只有客观认识和深刻分析微信产生的这两方面影响,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伴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各个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并日趋成熟,“微信”就是其一。微信短小精悍、沟通方便、便于更新,教育双方易于接受,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成为有效工具,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微信平台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教育互动性和生动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课上到课下、从现实到网络、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平台,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高校在校大学生利用微信平台,不仅仅可以加强同教师、同学的联系,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知识、解决疑惑、共享资源等等。微信平台上,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对微信信息进行查找、甄别、阅读和吸收,对于大学生而言,补充了课堂知识的不足,完善了知识和思维体系,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生活平台。除此之外,教育是一个双向过程,教育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反之亦然。微信平台的开放性可以使教育者通过一定方式对受教育者关注信息内容有所把握,通过网站、网页、微信号等平台及时发布信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环境对于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思政教育环境更多的集中在课堂与校园,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限制,如: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不少学生表示只与自己的班主任比较熟悉,与其他上课老师交流较少,对自己老师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堂,没有时间和老师交流,很多问题没时间向老师请教等等,这些问题都长时间存在于教育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在当前微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以往有所不同,除了显性的课堂、校园、班级的环境影响,对学生影响更为深刻的是来自于虚拟环境,尤其是微信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拓展了人际交流。微信主要功能之一在于交流,它支持包括语音、视频、文字、图片等为载体的信息交流,还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语音群聊,微信功能实际上扩展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打破了地域限制,降低了沟通成本,扩大了学生的朋友圈,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其二,微信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环境,改变着学生生活方式。以往大学生生活被形容为“三点一线”,生活方式较为单一,生活乐趣较少。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足不出户的便捷,利用它,学生可以实现交友、娱乐、交流、购物等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
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收新事物,微信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运用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技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追求,增强了平等意识,提高了个人参与能力。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已经成为了在校大学生追求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大提高了学生主体意识,提高了自我认识。
其次,增强了学生独立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能力。微信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学生无形中也提高了自我的独立甄别和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了自我思想和自我价值,展现了自我、追求了个人发展。
最后,促进了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下的热点,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低成本、快捷化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当前,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微商”,利用平台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第一桶金”,更提高了自我创业、创新的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微信在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着消极影响。在今天,大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微信控”,微信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过分沉迷微信平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
首先,有的学生每天玩微信的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不停地刷屏和发表状态以及点赞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甚至超过了学习,无论是教室、宿舍、食堂,还是在行走的路上,微信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如此,学生对学习付出时间较少,甚至会出现厌学、弃学的不良思想,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效果。
其次,微信也影响了大学生学习风气。由于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格式,这些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助长了部分学生懒惰抄袭的不良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建立微信群,一人做出答案,其他人只需要简单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完成复杂内容的传递,这种即时性和便捷性被一些大学生利用来抄袭作业甚至是考试作弊。在某种程度上,微信助长了大学生抄袭、剽窃、投机取巧等坏习惯风气的形成,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微信影响着学生生活方式。长期在网络平台上活跃,与现实社会脱节,不注重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导致学生与现实容易脱节,从而可能出现懒惰的生活方式以及出现心理问题。
微信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身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微信上信息量充足,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阔了大学生视野。但同时,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稳固的价值观念,在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上会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其次,一些西方腐朽的不良思想借助微信平台进行传播,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和价值观念利用微信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广、产生影响更大,大学生对这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加之大学生好奇心强、抵御能力较弱,很容易受这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从而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混乱等问题。
最后,鉴于大学生还处于自我发展时期,自控能力有待提高,如果大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微信会产生操纵、控制大学生生活和思想意识的魔力。长此以往,这种无力感、无能感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可能改变其思维方式[1]。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无距性,即时间和空间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强烈限制,除此之外,还具有交互性强、开放性高、虚拟化深、参与度广的特点。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微信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些不法行为,如:微信诈骗、微信造谣、微信犯罪等,其中有一些就有大学生的参与。
首先,总体来看,借助网络,不法行为传播内容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传播形式更为多样。微信作为新时代的产品,使用门槛低、影响范围较广、产生作用较大,这些都可能成为被利用和传播的原因。
其次,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理解到,学生喜欢“网上交友”,喜欢用微信“摇一摇”“漂流瓶”和“查找附近的人”等通讯功能,喜欢通过微信和陌生人聊天,喜欢“微店”购物,但因为学生受自身知识不足、能力有限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于一些信息洞察力不够、甄别能力有限,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从而引发网络犯罪行为。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不法行为已经开始从社会迈向校园,微信犯罪也屡次出现在高校校园中,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新时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问题,如果不适应时代适时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校园中就会出现更多的“低头族”,思政教育就实现不了预期目标。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必须正视微信对高校在校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尤其要重视消极影响,抓住机遇,改革创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
其一,以微信为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前,在高校,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形成了“无人不微信”的情况,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高效利用微信,作为思政工作新的平台,扩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结合地区自身特点和学校自身特色,建立学校、班级、社团、支部等公众号,公众号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排版合适、内容丰富、信息更新及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鼓励班主任、任课老师使用微信号,建立微信群,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作为思政课一线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提高教学效果。建立班级微信群,不仅仅发布一些通知公告,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其二,以微信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途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立体化、生活化和多样化[2]。利用微信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举办基于微信平台基础上的“微讨论”“微朗诵”“微演讲”“微话剧”等,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加强活动的生动性,提高思政工作的灵活性。利用微信的定位功能,进行大数据统计,统计出学生经常去的场所,分析学生的喜好,把握学生的动态。利用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热点,结合学生关注热点,增加“线下”活动,增强现实活动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主体离不开客体,客体也离不开主体,微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从主体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能力如何,直接决定其能否获得订阅,从而掌握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3]。一方面,微信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道德修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掌握微信基本功能,能将它自觉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基于此,各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微信过程中,不可盲目和千篇一律,要找准高校特色所在,取长补短,赢得学生的喜爱。要定期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专门的主题学习活动,在普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信息素养和微信操控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要将微信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教学服务,建立教学微信平台。我们可以定期推送相关阅读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收集学生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共同沟通、共同发展的良性微信教学模式。
从客体看,微信对大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基于此,高校大学生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提升自己对于善恶以及美丑的辨别能力;二是养成健康文明的网上交往习惯,不浏览不良网站,不信谣不传谣,发现不良信息及时举报,健康进行网络交往。高校大学生应当利用微信平台提高自我知识范围和加强交往沟通能力,要自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高校大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做“微信控”,合理安排学习休息时间,不沉迷网络,理性对待网络,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培养网络自律精神。
微信的治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微管理”要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中心,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微信领导机制和监管机制建设。领导机制建设本着“谁主导,谁负责”的原则,从学校到部门,从部门到个人,层层落实责任,责任划分明确,各部门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形成系统,共建微信平台。各高校领导要重视微信作用,建立健全微信运行和管理体制,加强微信专业队伍建设,队伍可以以班主任、辅导员为基础,创建包括部分任课教师、学生骨干队伍在内的专业队伍,创建“微课堂”“微班级”“微社团”等平台,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回答,正确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坚持主动出击,占据网络平台,积极弘扬正能量,加强对微信平台监控、管理和引导。各高校结合自身发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可以建立《微信运行管理办法》《微信责任落实试行办法》《微信公众号管理制度办法》等,对微信平台巡行管理、信息发布等做出明确要求,从而保障微信平台的安全和有序。
二是加强微信平台的舆论引导机制。各高校要加强微信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及时处理不良信息。要加强联动机制建设,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监控体系,加强高校和政府之间、高校和高校之间、高校和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对微信进行监测和管理,引导微信舆论导向,提高微信舆论管理水平。同时,各高校要提高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完善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当不良信息占据主导时,审时度势,主动出击,积极澄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舆论走向。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2-76.
[2]邵璀菊.“微浪潮”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5):159-161.
[3]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