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昀云
随着我国媒体改革的持续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相发展,特别是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特色化至关重要。对于电视台来说,重大主题报道是其核心竞争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使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取得更好的成效,应当运用更具有吸引力以及创新性的模式,“故事化”表达则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将故事化表达模式应用于其中,以一种更为平实、灵活的方式将新闻内容呈现给广大受众,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进而才能扩大新闻影响力,特别是对于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来说,运用故事化表达的模式,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故事化表达可以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具有灵活性,传统的重大主题报道具有通稿化、模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只是为了完成报道而开展工作,因而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而通过故事化表达,可以使主题报道模式更加灵活;另一方面,故事化表达可以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在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十分重要,通过运用故事化表达的方法,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不仅能够提升画面感和现场感,而且也能够使重大主题报道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进行报道,新闻品质将得到极大提升。总之,故事化表达方式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创新性以及吸引力,能够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加鲜活、更具特色,进而能够使重大主题报道取得更好的成效。
对于电视台来说,要想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更好的运用故事化表达方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对报道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故事化表达能够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要明确目标。对于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明确新闻报道的基本目标,即用画面和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加工和处理,对事件进行真实反映。从这一点来看,新闻报道完全可以通过故事化表达的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特别是在当前媒体改革持续深化的新形势下,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尽管重大主题报道对受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如果不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处理,同样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进而导致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的竞争力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电视台在运用故事化表达的过程中,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特别是要对传统的报道模式进行革新,通稿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已经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必须紧紧围绕当前改革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进行重大主题报道,通过强化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趣味性以及真实性,真正讲好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故事,使重大主题报道宣传效果更佳、影响力更大。
二是要带着感情。运用故事化表达的方式开展重大主题报道工作,还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重大主题报道工作中来,进而能够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具有“人本性”,进而能够引起受众的广泛共鸣。这就需要电视台在开展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将“采、编、播”等所有的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带着感情开展报道工作。比如在具体的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重大主题新闻事件的“精细化”处理,既要注重新闻事件的细节,同时也要体现真情实感,切实打动受众。带着感情开展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还要高度重视处理好宏观主题与微观主题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以小见大”。
三是要追踪热点。对于受众来说,普遍都有自己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想使故事化表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要在追踪热点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对于一些时政新闻来说,应当从受众的需求以及关注点出发,深入挖掘新闻线索,特别是对于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对热点的追踪和报道,能够使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工作更接地气。要想更好的追踪热点,需要电视台以及广大新闻工作者具备较强的敏锐性,善于在重大主题中发现和收集相关的内容,并且通过受众喜欢的模式呈现出来,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可以在平途、插叙、倒叙、顺叙等多种方法进行自由选择,而且也可以从观众关心的内容和角度进行报道。总之,电视台在运用故事化表达方法开展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受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报道,并且善于说“百姓话”,进而提升重大主题新闻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电视台是主流媒体之一,对重大主题进行报道是其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在开展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报道模式,运用更具有创新性的报道方法,着力强化重大主题报道的针对性、影响力和吸引力,运用故事化表达方法则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应当从重大主题报道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在明确目标、带着感情、追踪热点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真正使故事化表达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提升重大主题报道层次和质量。
[1]徐丽丽,艾自升.县级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的故事化表达[J].新媒体研究,2017(14).
[2]杨时梅.试析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报道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3):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