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永锐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照耀之下,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硕果。当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逐渐成为各类媒体机构的日常化工作标准。以内蒙古日报社为例,已经在《内蒙古日报》一张报纸的平面媒体基础上,建成了“两微一端”、PC新闻网站等,形成了5大类媒体发布平台,产品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并且要实现快速发布甚至现场即时发布。在媒体“中央厨房”机制下烹饪一道道新闻餐点,就需要把单一的新闻素材加工出多种多样的新闻产品,做到了“一鱼多吃”,才能够适应各种发布平台的差异化需求,进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由单一型记者向融媒体记者转型已经成为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
在技术先导特别是算法驱动下,新媒体的系统性迭代速度变得越来越快——高度发达的新型传播技术不仅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创造了诸如“公众号媒体”之类的新媒体形态,正在促使大众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个性化呈现、订制化加工、精准化推送的发展趋向。处于这种时代语境之中,从传统新闻工作者向融媒体记者转型,离不开媒体技术素养的培育、积累和提升。以内蒙古日报社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背景下组织实施的一次重大战役性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全球推介会活动报道为考察基点,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融媒体记者提升媒体技术素养、向“全能型”记者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内容和技术的主从关系,一直是传媒业界的焦点问题。而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辅助工具的角色逐步上升到了几乎和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看到,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力推进,媒体技术正处在加速迭代的爆发式增长期,与此同时,技术和内容也逐渐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风靡一时的H5作品为例,素材的择取、创意的发动和技术的实现,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每个“爆款产品”都是三者的完美融合。当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迅速发展的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内容生产的基础支撑,甚至成为了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承担传播载体或传播工具的角色。因此,在技术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人成功转型为融媒体记者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必须走出“技术服务内容”的传统认知,进行一次“技术与内容并重”“技术也是内容”的思维迭代,重新发现技术的传播价值。
2017年7月21日,外交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同举行了“开放的中国:壮美内蒙古诚邀五洲客”全球推介活动,内蒙古日报社汉文党报业务线的融媒体报道团队充分发挥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客户端、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两微两端”4平台的不同特点和传播优势,全力推动形成PC端海量发布、手机客户端精准推送、微博实时刷新、微信精编整合的多层次传播格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全球瞩目的推介活动举行之前,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团队精心制作推出的《这是一封发自内蒙古的全球邀请函》创新H5作品,以动感炫酷的画风预告了此次重大活动的主体内容,并通过倒计时模块的设置起到了良好的引流和聚焦作用;VR特效H5作品《壮美内蒙古•诚邀五洲客》采用全新的视觉呈现手段,向世界展示自治区成立70年来光辉灿烂的发展成就;微视频《“一带一路”融全球,“八面来风”内蒙古!》则以震撼的画面、音乐和大气磅礡解说,展示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新成就、大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一系列特色融媒体产品在活动前期全网累计点击、转发、评论、点赞等关注总量突破38.7万余次。从中可以看到,能否推出让人“记得住”的产品,技术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而那些能够使用户感觉眼前一亮的新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个“自带光环”的内容看点甚至是热议焦点。对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彻底转变“重内容、轻技术”的倾向,将媒体技术素养的提升作为当务之急,加紧实现思维迭代,迅速补齐“认识短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树立“全能型”记者的职业成长目标和融合转型方向。
面对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为我所有,但可以争取做到为我所用。今年起,内蒙古日报社通过与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对中央厨房技术平台进行升级再造,借助强大的技术外力来解除传统媒体人的技术焦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全新的格局铺陈眼前,我们别无选择,惟有主动适应新时代、主动拥抱新平台、主动融入新流程、主动推出新作品,才能够搏击于媒体融合发展大潮,无愧于融媒体记者之称。
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球推介会活动报道战役中,各平台推出的专题报道集中发力、主动借力,参战的融媒体记者队伍多数身兼数职,一些文字记者不仅从事现场文稿撰写,还担当起手机摄影、摄像和视频新闻出镜、微视频剪播等各种工作,争做“全能选手”,极大地充实了内蒙古新闻网首页首屏推出的“壮美内蒙古•诚邀五洲客——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专题,使“要闻latest”“现场live”“特稿specials”“图片photo”等彰显国际范儿的栏目内容丰富、看点密集。内蒙古客户端结合手机浏览的“轻阅读”特征,同步开设了轻量化的专题专栏,实时化发布各类产品,推出V现场、V视频、V特稿3个栏目,及时抢占移动传播阵地。
通过主动借力,此次重大战役性报道在更高平台上赢得了更多关注。期间,内蒙古日报社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合作的大青山工作室推出《穿越70年遇见内蒙古》系列网络视频作品,在全网广泛推送。同时推出了《壮美内蒙古•诚邀五洲客:八面来风内蒙古》《内蒙古:扮靓“护城河”守好“北大门”》等深度报道,为活动营造了强大声势。视频产品《你和内蒙古的关系,远远不止一杯奶!》仅在人民网微博1日内播放量达到16万余次。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及时跟进参与自治区网信办推出的#壮美内蒙古诚邀五洲客#话题,持续刷屏贡献热度,话题阅读量在活动期间迅速攀升至2.7亿人次。
可以看到,凡是在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成功的媒体机构,无不在借外力甚至借“外脑”,对于方方面面的优势技术资源和经过用户检验和市场考验的成熟技术产品,“照单全收”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阶段性发展需求进行整合、消化、吸收,内蒙古日报社也不例外。从目前来看,通过与首创“中央厨房”模式的人民日报社开展深度合作,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一方面,随着H5编辑器、微视频剪辑器、动图处理组件等一系列新型化内容制造工具的引进,必将逐步推动内容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从融媒体指挥系统的架设和融媒体资源库的搭建,再到融合发布平台的打通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改造,必然推动实现全产业链性质的再造工程。
然而,这样的深刻转变,也对未来记者的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培育和积累必要的技术素养可谓记者职业的必需,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创造”了媒体——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就不会有纸质媒体;没有无线电技术和半导体技术,就不会有广播媒体;没有摄像机、电视机以及相关的技术,就不会有电视媒体;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就不会有网络媒体;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也就不会有风靡今朝的移动新媒体。新闻舆论工作可谓一项存在着技术门槛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干好这项工作。而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各类媒体之间的分界已经日益模糊,各种新型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作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变化,“玩转”新设备新技术。
以越来越火的直播为例,虽说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支持可以大大降低技术门槛,可以实现“借船出海”的便利,迅速收获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为平台打工”的尴尬,发布推送过程的可控性也会受到制约。此次内蒙古自治区全球推介会活动报道中,内蒙古日报社突破传统传播方式,努力克服技术力量不足、发布平台系统支持限制等困难,在内蒙古新闻网紧急开发设置直播窗口并迅速投入使用,活动现场执行采访任务的记者和后方编辑团队紧密配合,成功地进行了图文、微视频直播。突出新媒体特点,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客户端、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以时间为节点发布海量图文、视频,从《推介活动马上开始本网直播记者已就位》《内蒙古牛奶very nice!》《进来看!图片展览区内容丰富》《外国友人很好奇,原来内蒙古美食这样吃!》到领导推介、多国大使表态等环节全程记录,以《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圆满结束》的微视频结束。《全球目光聚焦壮美内蒙古!》《墨西哥公使:墨西哥需要和内蒙古有更多的交流》《布小林推介词中引用内蒙古日报微信“爱上内蒙古的N个理由”》等相关现场报道,产生了刷屏级传播效应。
作为专业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体,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手机随拍即传播的众声喧嚣之下,如何实现专业化的传播?既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深掘新闻信息资源的富矿,也要具备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同时,是否熟悉和掌握能够支撑创意策划和产品加工所需的媒体技术,也是对专业水准的重要考量。纵观这次重大战役性报道,内蒙古日报社汉文党报业务线上主要融媒体发布平台——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客户端、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总计发布外交部内蒙古推介活动相关文图和新媒体产品1246篇(幅/件),成为这一主题报道内容发布量最大的互联网平台,充分体现了融媒体报道团队的内容生产力。
可以预见,媒体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还将持续加快,新闻舆论工者技术素养的高低在专业性水准的考量指标中所占的分量也将持续加大。党报融媒体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加紧锻造一支具备较高技术素养的“全能型”融媒体记者队伍,在报道工作中既要“有想法”、还要“有办法”,熟悉和掌握各类新型的媒体技术,并结合自身的报道工作实践需要加以灵活应用,才能够推出更多更火爆的正能量“爆款”,以适应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