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洪
题目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浓缩的精华,是文章的灵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种移动阅读终端的流行,题目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海量信息和快速更迭的信息流中,读者需要快速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进行选择性的阅读。题目成为影响读者阅读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因此题目的制作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标题党”的出现,把题目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度思考:如何利用题目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何让题目既具有吸引力、抓住读者的眼球,又不失内涵和深度,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维?这是令每个作者绞尽脑汁的难题,也是每个编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给文章取一个新颖别致、有吸引力的题目,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拟定题目。
有些题目看起来没有问题,但经不起推敲。根据从事编辑多年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拟定题目时有“四忌”。
一忌大。选题范围过大,容易分散笔墨,导致文章写作像撒胡椒,面面俱到,虽然论及与主题有关的多个点,但每个点的论述都浅尝辄止,文章空洞、空泛。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这样的题目乍一看挺有学术味,但是,这个题目太大,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初期进行笼统的阐述或在讲座时以较长的时间系统阐述尚可。若是写文章,这样的题目就显得过大,有“一文谈尽核心素养”的味道,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其一,应该考虑研究哪一学段的核心素养。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阶段在时序上是连续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领域是相同的,但是侧重点不同。其二,应考虑研究哪一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同学科在知识体系、技能方法、思维发展、学习结果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其核心素养自然不同。其三,在学段和学科确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小切口,深挖掘”,明确研究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如,研究“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从每种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水平划分、评价方案、培养策略、培养案例等角度切入,每个小点都可以写一篇甚至多篇文章。此外,“小头带大帽子”的题目也比较常见,这种题目通常在普通的选题前加一个高深的理论或者宏大的主题。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英语课程改革》并未论及供给侧改革对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影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设计》通篇并未提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主要类型等,这些题目不合适。
二忌平。题目太平淡、平实,不能吸引人,无法准确体现文章的价值,是拟题最常见的现象。一方面,拟定题目应尽量少用“浅谈”“小议”“例谈”“之我见”“浅探”“实践思考”等字眼。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思考》《浅议“一带一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影响》等题目更多的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主题的关注,无法体现作者的独特思考或者文章的创新内容。另一方面,要进行理论提升,通过“陌生化”策略吸引读者。换言之,要将一些常规做法、经验思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平常中见新、平实中见异。如,某数学作者写关于“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思考,如果草率地将题目定为《“鸡兔同笼”问题之我见》或《也谈“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策略》,虽能体现写作主题,但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然而,将题目改为《文本价值的多种可能及适度取舍》就比较具有吸引力,因为“文本价值”的解读是对教材解读的理论提升,是数学教师眼中比较新颖的角度。考虑到学科性等补充信息,最后作者增加了副标题“兼论‘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可能与实践策略”。
三忌虚。题为文眼,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或写作意图,而不能讲得天花乱坠,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严复先生谈翻译时强调“信”“达”“雅”,笔者以为这三者也是写文章必须坚持的。所谓“信”,就是文章所选的案例、数据、言论要经得起推敲,不能胡编乱造;所谓“达”,就是文章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顺、流畅;所谓“雅”即文辞优美,朗朗上口。“信”“达”“雅”既是三种要求,也是三个层次,即要先求“信”,再求“达”,最后求“雅”。[1]在文章题目拟定方面,“信”即能反映文章的内容,“达”即通顺流利,“雅”即言辞优美。有些作者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文章题目一定要取得有文采,求“雅”而不求“达”。如,将研究多元评价的文章题目拟为《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里飞扬》,将谈创新的文章题目拟为《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将谈“一带一路”建设的文章题目拟定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这些题目虽然挺诗意的,但让人一头雾水。倘若有副标题还好,若是没有副标题,真不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四忌长。文章题目太长了,就显得不够凝练,让读者无法很好地感知文章的中心观点,还可能让编辑觉得作者对文章主题的本质抓得不清。笔者认为,题目字数控制在12个字内为宜,不应超过20字。如,《校长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角色和管理策略》可以凝练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让精心锤炼的数学语言绽放独特的魅力》可改为《让语言在课堂绽放》。一般情况下,题目应该简洁、明了,能不用副标题就不用副标题。但是,特定主题、对象、内容需要强调或说明时,可以加副标题,如《大学与地区互动发展探讨——以苏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互动为例》[2]、《多元与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走向——基于2002—2016年发表论文的元分析》[3]等。
文章是作者的个性表达,题目往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学科性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同一篇文章常常可以取不同且都合适的题目。从这个角度说,题目是作者思考、思想、学识、情感的综合表达,不宜固化模式。但是,一般作者还是应该掌握拟好题目的一些基本方法。笔者基于题目拟定的规律性、不同题目的内在一致性,总结出拟定题目的“四式”。
一是概括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多数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因此本文的“概括式”更狭义,指文章题目很简明地概括了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但仅从题目又看不出具体的内容。如,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建设“三体三要素”》[4]可以看出,文章写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的“体”和“要素”,而且每个方面都写了三项内容,可是何为“三体”“三要素”只有看文章才知晓。概括式题目简单明了,但有时会显得比较平淡、大众化。因此,可以适当变化,概括出文章观点中的主题词。如,某教师写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文章主要观点为“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让学生感悟策略背后的数学思想”,其概括式的题目如果定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三个要点”》就显得较为平淡,若提取关键词并将题目定为《过程·价值·思想》则更有吸引力。
二是引用式。当某些事件、观点、人物成为热点时,引用式的题目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如,《“因教致贫”现象与农村教育扶贫的价值选择》[5],抓住了“读书无用论”的升级版“读书致贫论”的社会现象展开,能引起读者关注。另外,可以引用一些现成的诗句或名句做文章的题目。如,《单元备课: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能很好地反映研究主题——“单元备课”,又能清晰地表达教材研究观——要研究课时教学的知识点(“见树木”),更要有整体意识和视角(“见森林”)。
三是提炼式。这种拟定文章题目的方法较为常见,主要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炼。一方面,它能对文章内容进行统帅;另一方面,它适用于作者的个性发挥。如,某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文章要点为“目标:应鲜明,不泛化”“内容:应精练,不臃肿”“备课:应深入,不敷衍”,将文章题目定为《透析教学问题,提高常态课堂效益》。又如,《从“物本”到“人本”: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6]清晰地提炼出了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范式的主要变化。
四是契合式。这种拟定题目的方法要求较高,需要将文章观点与学科内容或者特定语言较好结合,形成“双关”之意。一般而言,这种命题方式在文科教学中比较多见,如针对《忆江南》的教学,某作者从“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诵读词句,品味音韵美”“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深入探究,感悟深情美”展开,并拟定了一个与古诗教学相契合的题目《字字看来皆是景 声声细味总关情》。某名师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时,有些听课教师认为其课的引入和结尾方式哗众取宠,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做法,该名师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写了《做回次品老师又何妨》一文回应,这个题目将自己的观点和教学内容有机契合,效果良好。
前述只是从题目形成过程角度总结的拟题“四式”,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研究。如,从题目的最终形式角度考虑,拟定题目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陈述式,即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如《让科研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发问式,即以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带着问题阅读,如《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三是对比式,即在题目中把两种相异的观念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如《原生态与精致化:数量关系表征价值拷问》等。拟定题目,看起来简单,但拟好题目绝非生搬硬套规律、方法可行,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1]严复.天演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杨志卿.大学与地区互动发展探讨——以苏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互动为例[J].教育评论,2017(10):16-19.
[3]王继元.多元与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走向——基于2002-2016年发表论文的元分析[J].教育评论,2017(7):8-13.
[4]费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建设“三体三要素”[J].教育评论,2017(9):109-112.
[5]鲁子箫,王娜.“因教致贫”现象与农村教育扶贫的价值选择[J].教育评论,2017(2):33-35.
[6]刘玫,邓谨.从“物本”到“人本”: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教育评论,2017(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