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怀远
人文关怀将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通过对自然、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展开对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和对人类自由的追求。党报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和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肯定。这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不仅注重对生命的关怀,而且注重对人的本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注,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新闻报道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报新闻事业的特点,有利于党报社会功能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言:“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
然而,在当前的新闻报道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实施与体现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为追求所谓的“卖点”,不断强化对某些不幸事件的渲染;忽视和歧视弱势群体,报道时不讲究语言艺术,不断伤害人民的感情。此外,在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市场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媒体为了利润,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开展相关报道,实际上却毫无人文关怀,结果导致媒体在社会上的信誉下降;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和出发点是受众的权利和利益的维护,但在实践中却保持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人文关怀出现错位;一些媒体片面迎合受众的需求,致使新闻报道出现低俗化现象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也让我们认识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党报更应重视人文关怀。否则,党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党报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呢?
笔者认为,党报对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关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新闻工作者要以群众为出发点,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4月11日《益阳日报》刊登了整版寻人启事,登出了83位无名氏的照片与编号。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借助报纸这个载体发布的一则公告而已,是民政部门的分内之事,与报社没有很大关系。但是,本报的记者们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帮忙寻亲,仅4月份就帮4位无名氏找到了亲人,并请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诸多困难。这样的故事在报纸上刊登出来,无论是报道对象还是受众,都感受到来自媒体和社会的关爱。
其次,要避免个人隐私的泄露。在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个人为了追求发行率,而不注意保护甚至有意泄露个人隐私,严重影响了报道对象的正常生活。这些问题在法治新闻领域较为常见。法治新闻报道作为媒体产业的新宠,以其独特的专业视角、强烈的故事情节和冲突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新闻媒体通过详细剖析案情,寓教于事,使法律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为普及法律知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主动迎合受众心理,对涉案人员的个人信息津津乐道,这是应该避免的。如在《益阳日报》法制栏目《晓一说法》的案件报道中,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都注意不公开案件当事人的相关个人信息,而侧重以案情为主体,在披露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广大群众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对其本人和家人可能产生的隐性感情伤害。
第三,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实现党报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对于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没有专门的制度,但各个媒体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人文关怀理念。党报可以以这些理念为基础,通过建立培训制度、奖惩制度,不断提升记者编辑的人文素养,使人文关怀理念入脑入心,并付诸新闻实践。
第四,党报要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党报定位不清将使人文关怀走向断层。在理论上,党报充当了大众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但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会由于追求发行率或关注度,而出现滥用新闻资源的现象。这就致使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使新闻报道出现偏颇。作为权威、严肃的党委机关报,党报应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自身较高的编辑力量和独特的优势,对有关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进而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发挥自己作为传统党报媒体应有的影响力,更好体现人文关怀。
总之,人文关怀是党报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党报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准确把握受众的需要,把人文关怀融入新闻,很好地引导舆论,构建新时代精神、道德伦理价值体系,让人民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体。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