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域下对南方周末关于《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报道研究

2017-03-28 15:35胡佩佩
传播力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悦钉子户内幕

文/胡佩佩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框架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框架来自我们对过往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能够通过既有的框架来快速认识新事物。恩特曼则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1]。通常来说,新闻框架可以帮助记者按照如今主流论调进行稿件编辑,是与主流话语和意识形态形成互动的载体。此外,它也为公众构建不同于其本身的阅读视角,影响他们对事件事实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认同且信服于记者所构建的主流意识形态。

台湾学者钟蔚文、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体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一书中提出框架是由高层、中层和低层环节所组成。根据他们的观点,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南方周末记者张悦于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进行框架分析。

分析和讨论

一、高层次分析和讨论

(一)《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题目解构

题目是整篇文章直接进入公众视野的首要表达形式,公众能够从中了解到文章是对于拆迁事件的梳理以及事件始末的真相的报道,也能反映出记者想要为公众传达的新闻理念——反映社会、揭露真相。《南方周末》一贯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自我反思,是有责任媒体的代表之一的形象面对大众。仅从题目而言,客观、无噱头的表达方式使公众置身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的心态参与事件中,了解事件真相。

“钉子户”在受众的意识形态中是用来指代某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拆迁,而又身处闹市或开发区域的房屋的不肯迁走的住户,具有符号象征意义。“钉子户”三字的出现,受众的好奇心得以充分释放,“事件内幕”关键词的运用,在带领公众寻求真相的同时,创造具有受众参与的拟态环境。

(二)《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导言解构

“3月27日傍晚时分,重庆杨家坪鹤兴路17号的主人杨武来到顶楼的平台,这是他在‘孤岛’上的第7天。”[2]

以当事人杨武到达“孤岛”,并表明其已经在这座孤岛上独处7天的形式作为文章中的开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一目了然,唯独缺乏当事人此次行动的原因。这种语境结构式的设置,激发公众对杨武的同情心,更是体现了南方周末对于底层人民群众的人情洞察以及对当事人杨武的怜悯,拉近了公众与媒体人的距离。

(三)《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中小标题的解构

文中六个小标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使读者对于整个事件的脉络逐渐清晰。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以及与当事人产生纠纷的另一方——具有政府背景的国企开发商。漫长的拉锯战等一系列小标题的设置来看,看似是平铺直叙且客观性的向公众解答关于事件主人公为何成为‘钉子户’的疑惑,实则进行了传播“场”架构。

从对高层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记者在报道此次事件时并不仅仅是就此次事件而言展开纯事实性的论述以及对事件的发展态势和真相的追踪,而是运用主流话语的陈述体系,站在存有一定弱势群体所依托的受众角度进行新闻框架的搭建,更多地关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制度层面的缺失,以这样的框架方式对公共事件进行筛选和重构。

二、中层次分析和讨论

(一)事件的选择

全文以引言和六个小标题进行讲述,对这一事件的脉络进行的梳理表明了南方周末记者的态度和观点——中立。一方面是对当事人动机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对当事人的言辞进行求证,例如“本报获得的吴苹档案表明,其父为重庆市种畜厂工人,其母则在李家沱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政治面貌均为‘群众’。”[3]。由此与文章的主标题“内幕”进行呼应,表明其追求新闻事件真实性,力求给受众还原真实事件的立场。

(二)归因推论解构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4]

文中六个小标题的设置都是对重庆“钉子户”事件中相关联人物背景介绍,包括先前片段和历史。报道中不仅大量采用了杨武、吴苹夫妇的原话,而且与其有实际接触的人(包括家人、邻居、开发商法人等)的话语用来解读事件的起因,记者意图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并且,在报道“吴苹‘无凭’?杨武‘扬武’?”中引用当事人详细的原话,体现出当事人对于自我认知为底层民众的话语转述,像是与公众对话以及表明自身立场,但更是以当事人的原话让受众自己解读其“钉子户”事件发展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偶然以及必然。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层结构通过对事件的溯源及其影响和评估等来构建南方周末记者张悦对于此次新闻事件所使用的独特底层的话语体系,使原本不被所关注且在暗处的事物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从而达到带动舆论且公众围观的效用。

三、低层次分析和讨论

低层选择主要是记者在编辑稿件时对于语言符号手段以及策略的运用,包括词语和句子的选择,特殊短语、暗语等的使用。在对本篇报道内容的分析中,有以下两点的低层次特征。

(一)叙述方法与风格—— 分叙、生动却不失严肃

在关于事件背景的报道中,南方周末记者采用分叙的叙述方法,生动却不失严肃的叙述风格传达给公众一个关于“钉子户与开发商”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受众面广。

其次,在新闻报道中作者以旁观者身份客观记录事件的发展,表明其在此次事件中客观中立且要还原给公众事件真相的新闻态度。同时,文中多使用与事件相关联人员的言语和涉及的法制体系从业人员的判断,将这些文本组合起来,创建了一个从属于公众的语义场,既增加了公众了解事件的现场感与参与感,增强了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使的本篇报道的视野更加理性与开阔,同时公众也能对与整个事件有更全面以及深刻的理解,拉近新闻媒体与公众的距离。

(二)修辞手法的解构

在引言中,记者写到“重回平静的杨武向下望了一下四周的深坑,其凛然的神态,宛如城堡主在逡巡城堡周围的护城河。[5]”,在之前将当事人杨武的驻扎地表述为“孤岛”,之后又将其的所作所为比作正在巡视城堡周围护城河的城堡主人。这种将个人感受以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篇报道的生动性,却嫁接给读者当事人杨武“居高临下、王者”的身份形象误识。

“就像在古罗马竞技场中享受狂欢的观众那样,人群俯视着这个困兽犹斗的角斗士,不时夹杂几声‘雄起’[6]。”此处的表达方式在建构语境的同时,将当事人杨武比做与古罗马角斗士,围观者为欣赏“人兽之斗”表演的看客。这一意味浓厚的表演且具有戏剧性的仪式抵抗也是记者加入个人主观因素进行的修辞。此时的比喻意是在向公众传达个人意识形态的界定。尽管修辞手法增加了受众在阅读报道时的趣味性,但应选择恰当且符合议题的修辞,以免引发歧义,偏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南方周末记者张悦在关于《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的报道中抓住公众的需求痛点进行陈述,以公正、平衡、客观的旁边者身份审视新闻事件的舆论角度。由表及里的分叙方式,极力还原出事件真相,以主流话语意识形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了解事件的脉络并且根据自身理解进行判断,得出其对于内幕调查真相的认定。

记者张悦将事件置于公众集体共享的修辞话语框架进行梳理,其所达到的围观性与事件本身的矛盾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公众所认可的话语表达体系。在常见、客观且赋有修辞意味的语言叙述转换之间是暗示着一定的价值判定,而这些价值判定就是新闻框架的产物,也是记者建构框架的需要。

[1]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0期.

[2]《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原文中语句,张悦,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7日

[3]《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原文中语句,张悦,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7日

[4]归因的概念来自百度百科

[5]《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原文中语句,张悦,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7日

[6]《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原文中语句,张悦,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7日

猜你喜欢
张悦钉子户内幕
图书馆头号“钉子户”
张悦作品
Women in leadership
Initial growth and microstructure feature of Ag films prepared by very-high-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一招拆除数列求和的“钉子户”
一招拆除数列求和的“钉子户”
内幕信息重大性标准探讨
保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幕
中信证券涉嫌内幕交易
医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