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客家人文化自觉初探

2017-03-28 14:51
关键词:仪陇县客家人文化

陈 太 红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仪陇县客家人文化自觉初探

陈 太 红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仪陇县客家人应对客家文化有文化自觉,清楚客家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及发展走向。仪陇县客家文化起源于清代初年广东省乳源县、乐昌县以及赣南和闽西等地客家移民的迁入,受仪陇县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和日常生活影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其文化特色是历代客家人在地空间所形成的丰富、无穷尽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展以顾客体验为焦点的客家文化创意生活产业的基因,依托客家文化发展饮食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文化娱乐体验、节庆活动体验等文化创意生活产业时,仪陇县应从个体、社会和世界三个层面进行准确定位。

仪陇县;客家人;文化自觉

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1]6本文探讨仪陇县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求生活在仪陇县特定地域的客家人对客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客家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走向,既不能复古,也不能照搬其他客家文化地区的文化发展模式,而是仪陇县客家人自主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并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一、仪陇县客家文化的起源

清代康熙五年(1666),时任仪陇县县令柳天植为县城金城山顶建雨华寺所撰写的碑文记述道:“自崇祯甲戌……十余年,人民凋耗过半矣。国朝定鼎初,十三家寇云涌蜂起,盘踞川郡,尤其者为仪邑,丁壮驱之入伍。老弱男女,身膏原野,其逃在山谷者,又值岁比不登,人相食,继之以虎灾……自顺治辛卯岁,关中刘候来宰是邑,公署荡然,侨寓民家,茕茕终日。为保聚计,仅得十余户,环列而居。时招徕方切,讲约读法无暇也……刘候及瓜去,以军兴旁午,未遑改观。甲辰冬,余待罪斯土。幸全川底定,得招莱开垦……视昔之第屋数椽,隐见蘙荟中者,相悬盖万万矣!”[2]35-36由柳县令的碑记可知,明末清初的仪陇因战争和虎灾导致土著居民所剩寥寥无几,尽管自顺治六年(1649)起,“广加招徕,给以荒田,永口为业”[2]43以来,经顺治十年(1653)“准开垦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民开垦,酌量补还价值”,再经康熙三年(1664)“准四川寄寓外省流民,各督抚造册移送川省,给口粮、舟车、差官护令复籍”[2]43,仪陇仍然人烟稀少,遍地荒凉。后经康熙、雍正出台系列招民垦田的惠民、便民、安民政策,地处丘陵、土地肥沃、森林繁茂、山清水秀和寒暑皆宜的仪陇遂成为客家人选择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

从仪陇客家人现存的家谱考证,仪陇的客家人主要来源于广东韶州的乳源县,其次是乐昌县以及赣南和闽西,姓氏有朱、梁、何、丁、林、张、温、孙、郑、许、陈、谭、彭、黄、饶、刘、吴、余、潘、吕、杨、缪等20多个,以螺心溪(今仪陇乐兴乡)为中心,分布在丁字桥、周河、马鞍、杨桥、石佛、武棚、大寅、磨盘、芭蕉、九龙、保平、凤仪、双庆、日兴、碧泉、大风等29个乡镇。[3]10-17历经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朝,客家移民把中原文化和粤北、赣南、闽西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的客家文化带到了仪陇的山地丘陵。最先的移民及其后裔,本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发扬“耕读传家”的客家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仪陇县繁衍生息三百余年,同湖北、湖南移民和仪陇土著居民一道开荒种田、栽植布艺,促进了仪陇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

二、仪陇县客家文化的形成过程

从粤北、赣南和闽西移居仪陇的客家先民及其后代子孙,基于生产和生活之间交流交往,文化互相之间的影响尤其明显,这种文化的“人为·为人”的特性,充分体现了由人所创造的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文化,最终是要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因此,在客家人和两湖移民、当地土著居民及其后裔杂居的大寅、磨盘、芭蕉、九龙、保平、日兴、碧泉等地的客家语言,在客家人移居仪陇近200年后的19世纪中晚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四川话逐渐代替客家话,到1949年时,只有个别老人尚能讲客家话,比如在清明节拜祭祖宗时宣读祭文。时至今日,在乐兴、丁字桥、周河等客家人聚居区的客家人尚能用客家话对内交流和交往,甚至在朱德老家马鞍一带尚有部分客家人能讲客家话。除生产和生活的语言发生变化外,在岁时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生育礼俗、寿诞习俗、说酒辞令、饮食娱乐等方面也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和日常生活等影响,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的特点。以饮食文化为例,在仪陇客家人生活地区的客家水席,因食材来源于当地,受当地气候、人文等因素影响,在继承闽、粤、赣地区客家菜“肥、咸、熟”特征基础上,主要采取蒸、炖、煎、炸等手法(不同于川菜主要以炒为主的手法),菜品色泽鲜亮、油重味浓,因盛菜的器皿不用盘只用碗,每席上菜十碗,所以当地人又称十大碗,主要菜品包括品碗(也叫当朝一品碗、千层碗)、龙眼肉、夹沙肉、粉蒸肉、咸烧白、黄花炖鸡、膀、藿香鱼和墩子肉。这与闽、粤、赣地区传统客家菜如梅菜扣肉、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猪肚包鸡、酿苦瓜等有所不同。[3]136-141

三、仪陇县客家文化的特色

认识和把握仪陇县客家文化的特色,不仅要认识仪陇县客家文化在客家话、岁时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生育礼俗、寿诞习俗、说酒辞令、饮食娱乐等方面,与客家人聚居地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异,与其他地区客家文化的差异,关键是要找到仪陇县客家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势。我们在传承和创新仪陇县客家文化时,必须注意仪陇县承载客家文化的地域空间,是从17世纪中后期直到今天生活在仪陇县的客家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继承和创新了仪陇县的客家文化。仪陇县的客家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元素,也有闽、粤、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更有仪陇县客家人世代繁衍生息留下的丰富的、无穷尽的经验,因此,仪陇县在坚持在地化打造客家文化特色时不能脱离仪陇县客家人的时空隧道另辟蹊径,移植其他地区的做法。

彰显仪陇县客家文化的特色必须坚持在地化打造的思路,就是要在仪陇县客家人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地域发展文化创意生活产业,确立“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地区发展目标。仪陇县应怎样依托客家文化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呢?应将客家文化和体验经济融合发展,挖掘历史和现实存在的客家文化,找到承载客家文化的特定地域空间,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客商提供客家饮食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体验、建筑体验、宗教文化体验、文化娱乐体验、工艺文化体验、节庆活动体验和休闲农业体验。在饮食文化体验方面,除客家水席外,还应挖掘散落在当地客家人的名特小吃,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在生活教育方面,依托当地的中小学、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包括仪陇客家人移民史、客家话、岁时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生育礼俗、寿诞习俗、说酒辞令等教育;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体验方面,主要开展以朱德故居所在地的琳琅风景区、客家人生活的柏杨湖等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验;在建筑体验方面,除琳琅风景区的丁家大院和朱德故居外,重点应开展乐兴乡客家建筑体验;在宗教文化体验方面,应将客家人在清代集资建在马鞍镇老街的“龙母宫”作为客家宗教文化体验项目;文化娱乐体验方面,仪陇县客家民歌有山歌、嫁歌、丧歌等,大多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在格调、韵律、语言上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同时吸取南方各地和四川民歌的因素,大量运用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对偶、顶针、夸张、拆字等表现手法[3]112-113,特别是山歌和嫁歌是为客人提供娱乐体验的绝佳项目;在工艺文化体验方面,仪陇客家人的篆刻和剪纸是较好的项目;在节庆活动体验方面,建议打造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节,通过节庆活动营销仪陇的客家文化;在休闲农业体验方面,应选择农业有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生态具有保存价值的客家人生活地区发展休闲农业项目。

四、仪陇县客家文化的发展走向

认识和把握仪陇县客家文化的发展走向,就是要给仪陇县客家文化准确定位,明确仪陇县客家文化在四川、中国甚至全球的多元文化发展进程中自己的位置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今天,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生产、贸易、消费和投资都出现全球化现象;交通的便捷压缩了空间距离,人们的流动加快,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容易,甚至出现混杂和融合;通讯和信息化的发展为人们及时提供了资讯;人们对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所制造的制式化器物产生了厌倦,希望得到不平常的经验,向往具有殊异性的体验活动。这些变化带来产业思维的变革,消费者主导市场成为今天产业发展必须首先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我们应从个体、社会和世界这三个层面对仪陇县客家文化的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仪陇县客家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仪陇县依托客家文化和客家文化扎根的特定地域空间,打造具有深度体验及高质美感的客家饮食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体验、建筑体验、宗教文化体验、文化娱乐体验、工艺文化体验、节庆活动体验和休闲农业体验等文化创意生活产业,以实现从文化宝藏中创造国民财富与就业机会,从文化内容中提炼出美感经验深度体验,丰富当地居民与国内外游客生活与消费的品质。[4]10

为此,仪陇县客家化建设应在个体、社会和世界这三个层次设计总体目标。

个体目标就是要培养仪陇客家人了解、认同、践行和传播当地客家文化,让仪陇客家人成为客家文化的追求者和践行者。对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和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仪陇来讲,将仪陇客家人培养成客家文化的追求者和践行者,是仪陇县发展创意生活产业软环境的主要环节,是仪陇县客家文化区最根本的基础建设,是仪陇县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从市政设施和环境景观上着手,还必须注重软环境建设,培养当地居民了解、认同、践行和传播客家文化,让每一位客家文化区的居民成为客家文化追求者和践行者。这项作为软件之本的工作,比培育客家文化的创意设计人员、文化娱乐表演人员要艰难得多,这二者是皮与毛的关系。这项工作必须从居民的兴趣到习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最终形成深入居民骨髓的对客家文化的追求、践行和传播,形成现代仪陇客家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也不是一种为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寻找的噱头。

社会目标就是要为客家文化追求者和践行者了解、认同、践行和传播客家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处在一定的环境中是会受到环境影响并依据环境改变自己行为的,社会环境的营造是仪陇客家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对仪陇客家文化建设来说,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对发展客家文化共识的凝聚、参与和成果的分享等社会环境的营造,将影响仪陇依托客家文化打造创意生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因此,仪陇县在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时必须整体考虑当地居民(客家人和其他居民)的社会福祉、人文教育以及当地的综合治理、环境景观和生态保护等社会目标的设计和建设,要形成当地客家人和其他居民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形成政府正确引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机制,最终形成上下同心的社会发展氛围。

世界目标就是要让仪陇客家文化与世界文化平等交流,要打仪陇客家文化的品牌,我们既要接纳全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也要让仪陇客家文化大踏步地走出去。面向全国乃至世界,仪陇客家文化需要三样东西:品牌、人物、产业链。这需要制造和积淀响亮的文化品牌,培养和推出在全国乃至在世界有影响的文化代表人物,建立和形成涵盖从创意到终端乃至衍生网络的文化产业链。怎么让仪陇客家文化成为当地客家人甚至世界其他地区人民建设共同家园的精神指引?我们必须认识到仪陇客家文化要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中,必须具有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源于仪陇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从仪陇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中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对世界各国人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理念,因此,我们强调仪陇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吸纳和辐射,就必须要去建设、营造、运作和弘扬仪陇客家文化。所以,在仪陇客家文化品牌打造上,必须将众多的仪陇客家人物、事件以一个主线串联起来,以“耕读传家,振兴家园”作为仪陇客家文化的品牌,选取清朝顺治、康熙两代客家移民的代表人物,共和国元勋朱德等人作为仪陇客家文化的代表。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们应充分认识作为客家骄子的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德的作用,仪陇县客家文化建设应打好朱德这张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名片,重点建设以朱德故居所在的琳琅景区为核心的客家文化区,以历史和现在客家人生活的空间,在地化地打造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饮食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体验、建筑体验、宗教文化体验、文化娱乐体验、工艺文化体验、节庆活动体验和休闲农业体验等项目,以及反映朱德在仪陇生活的影视作品,形成完整的仪陇客家文化产业链,向世界人民展示仪陇客家文化的魅力。

[1]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2] 任明 主编.朱德故里客家人[Z].南市新出内(2006)132号.

[3] 吴显果.笑问客从何处来[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4] 周德祯主编.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务[M].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责任编辑:刘力]

On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of Yilong County Hakka

Chen Taih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hose days should hav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Hakka culture, Hakka clearly knowing the origin of the Hakka culture, the forma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ose days the Hakka 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Ruyuan County and Lechang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 Hakka immigrants of moving, those day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ffect daily life in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its cultural feature is formed by generations of Hakka in space, infinite rich production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 is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er experience as the focus of the Hakka culture gene, creative life industries rely on Hakka cul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diet culture, life experience, experience of natural ecology, cultural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festival activities the culture creative life industries such as experience, those days from three levels: individual, society and the world for accurate positioning.

Yilong County; Hakka;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2016-11-12

陈太红,男,四川省仪陇县客家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重庆市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G127

A

1673—0429(2017)02—0102—04

猜你喜欢
仪陇县客家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仪陇县:营商环境大优化 民生福祉大提升
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专项行动做足“实”字文章
全省根治欠薪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座谈会在仪陇县召开
仪陇县有机蚕桑发展思考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谁远谁近?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