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个标准”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设计策略探究

2017-03-28 12:0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校长课程体系

饶 玮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基于“两个标准”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设计策略探究

饶 玮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标准》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的出台,规范了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发展结构,为优化设计培训课程体系提供了新的参照依据。本文以 “两个标准”为导向,从制约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入手,探究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的策略,其路径体现为明确培训课程设计依据,坚持培训课程设计原则,科学拟定培训目标,合理确定课程内容,有效推进课程实施,使课程体系既符合中小学校长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又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进一步向专业化道路迈进。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两个标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一个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管理、课程评估为组成部分的综合系统,它立足于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与个人需求,体现出科学性、前瞻性、本土性。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又要将各地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校长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同时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标准》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两个标准”)的出台,为重构和优化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提供了政策与路径导向。

一、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一)开放的课程理念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课程体系的构成和发展动向必然受课程设计者价值取向的影响,即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与价值取向决定课程体系的形成。课程理念的每一次批判与进步,不仅源自实践的推动,而且益于课程理念的开放与反思。当课程设计者通过课程理念对所描摹的对象进行解释与解读时,理论自身从存在形式和表现的合理性上就会获得新的表达。传统的课程观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重点强调学科知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对于知识的补给;二是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着重突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各地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三是以自我发展为核心,强调以学习者自我需求为中心,为其自身发展和成长提供必备条件。

当前,传统的单一课程观已不能满足培训的时代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融合多元化的课程观念,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超越传统的课程理念,在于从“应该如何”的视角切入课程问题,借助“何以如此”的解释学理论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现代课程理念,突出其目的性、主体性和境遇化的特点。

(二)科学的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是对培训目标的细化和分解,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唯有遵循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课程目标,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基础性,它“是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1]25-26。也就是说,课程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校长培训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目标也不尽相同。比如任职培训课程目标是帮助校长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提高培训课程目标是帮助校长完成从合格型转变到成熟型的成长过程;高级研修课程目标是将校长培养成为一名未来教育家,提炼其办学思想和理念。

综上,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国家、区域等不同层面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学校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校长专业化发展需求。更进一步而言,校长的专业发展呈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培训需求不同。课程目标“应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在专业发展上不断进步,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课程目标虽然是制度化的产物,但它内含生成的成分,总是在反映着处于动态实践下的教学目标。

(三)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体要素

课程内容是构建课程标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概念上讲,课程内容既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又涵盖了“应该怎么教”的层次。即课程内容包括“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所以,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而言,首先,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校长在对课程的需求上各不相同,这是选择培训课程内容必须考虑的首要条件;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解决校长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校长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切实提高校长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解决校长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

(四)优化的课程结构是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培训成果的重要载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探索也在逐步深化。“八五”时期,培训课程结构重视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学科素养和理论知识;“九五”时期,培训课程结构逐步整合,搭建了以“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特色课”为主要模块的基本框架;“十五”时期,培训又呈现主题化、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任职、提高、高级研修不同培训类型的课程结构。“十一五”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更为成熟。

如今,为了适应校长作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多重角色需求,在培训课程结构方面,呈现出愈加关注校长专业化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的趋势。一般而言,课程结构涵盖四个板块的内容: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

(五)灵活的课程方式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体现

课程方式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对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方式有利于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教学不只是认知和智力的训练,同时也是社会性和情感的培养。”[3]50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应有效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既为校长传递基础教育发展新动态,又帮助校长切实解决学校日常管理中的疑难困惑。也就是说,对中小学校长而言,他们不但需要补充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需要从实践管理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能够促进自我提升的新知识。二是应积极推广多元化的课程方式,有效将专题培训和远程培训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结合,并融合影子培训、校长论坛、挂职学习等多种课程方式。

二、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众多研究表明,课程体系是决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效果的核心要素,它是实现优质、高效培训的关键所在。“两个标准”的出台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设计思路,推动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一)把握课程设计原则,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要依靠专业化的培训来实现。课程的结构体系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直接关系培训质量的高低和培训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准确把握课程设计原则尤为重要。

1. 实用性原则

校长通过网络已基本掌握教育理论前沿知识和学校领导管理政策,他们对实践型培训内容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在设计校长培训课程时,务必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培训过程中“让学员进入管理‘现场’,充当‘角色’,并通过个人分析以及与其他学员的讨论、辩论,对事物的主体进行认真、冷静的思考,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实质,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4]

2. 专业性原则

校长的成长道路不像医生起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而是更多地依靠浅显琐碎的经验和反思。所以,校长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捷径便是开展系统科学的培训。一般来说,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是构成校长专业能力最核心的三个部分。国家出台的“两个标准”正是在这三种专业能力基础之上进行了纵向细化,也成为目前可参考的专业化培训课程的重要标准。

3. 针对性原则

校长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培训课程体系在体现通识性基础之上,应针对不同岗位(如主管教学、后勤等副校长)、不同层次(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发展阶段(称职期校长、成熟期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等)、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校长,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专门设计与相关程度或类别的校长相匹配的培训课程,帮助校长更新知识结构,创新办学思路。

(二)明确课程设计框架,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1. 认同以“两个标准”为导向的课程基本理念

“随着校长专业化的演进, 在职业行为基础上, 为实施校长专业准入制度并促进其专业水平提升,相关专业标准便应运而生。”[5]2013年2月和2015年2月,教育部分别印发了“两个标准”,以作为国家对中小学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新要求,其导向作用非常明确。首先,定位导向即“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次,目标导向即促进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队伍、推动素质教育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故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两个标准”为导向,结合各地各校实际设计相应的校长培训课程。

2. 实施以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根据“两个标准”要求,各级各类校长都应具备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校长培训课程也应以校长岗位的客观需求为核心而设计。

首先,学校发展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学校的长远性和阶段性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科学规划是前提。因此可以设计学校发展规划与素质教育、学校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模块,帮助校长认识、明确和把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特点、方法与技术等。同时,学校的规划发展还应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形成学校发展的风格和特质,可以设计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学校文化与学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等模块,帮助校长掌握标识性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方法和途径等。

其次,领导课程教学和引领教师成长的需求。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可以设计课程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与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与心理调适、教师专业发展与管理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法等模块,帮助校长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质量评价的路径与方法,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策略等。

最后,优化内部管理与协调外部环境的需求。要实现对学校的全方位管理,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必然需要探索并建立适应学校办学性质、特点、层次的内部管理结构,同时处理好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外部因素,获得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社区、家长、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可以设计内部管理与观念转变、内部管理与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策略与方法、外部环境观察、协调与利用等模块,帮助校长掌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应急管理等建设策略,掌握学校公共关系及家校合作的理论与方法。

3. 以成人教育特点和中小学校长的主观需求为参照,推行菜单式培训课程。

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和领导的关键力量,校长必然有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提升的主观需求,这是设计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时必须参照的因素。

笔者曾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205名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通过梳理、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对于培训的主观需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参训目的而言,校长们更倾向于提高统筹和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办学经验的交流。其二,就培训模式而言,校长们更感兴趣的培训模式依次是“阶段式理论培训+实践学习+研讨总结”、挂职培训、影子培训。其三,就培训内容而言,校长们最想学习的依次是学校特色与品牌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和学校发展规划。其四,就教学形式而言,跟岗研修和案例教学成为校长们最渴望的培训形式。调查结果正好与“两个标准”提出的六个维度相吻合,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应从需求出发,从“两个标准”出发,着力把培训的对象、目标、内容、方式和绩效评价等整体关联起来。

三、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重点与难点

只有科学确定适应社会教育变革和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课程目标,才能彰显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因此,目标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点;明确符合解决问题需要的具体内容,且形成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课程结构,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内容组合及形成完善结构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

(一)多角度考虑课程目标定位

其一,要有内涵丰富、动态发展的课程目标构建理念。要在当前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大政方针背景下,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态势确定课程目标。其二,要和区域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量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培训目标。其三,要满足校长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除了要考虑国家、区域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还要与校长的个人特质充分结合,尽量满足处于不同成长期的校长对专业能力提升的不同需求。

(二)多维度确定课程内容结构

其一,用“理论型课程+实践型课程+课题型课程”体系,满足学校规划和文化构建需求。理论型课程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校长了解和掌握以重大方针政策、教育管理知识等为核心的系统理论知识。实践型课程主要是实地调研学习型课程,包括参观调查、教育实践、案例教学、挂职锻炼、影子研修等,以增强校长的实践经验与现场感受。课题型课程主要包括对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展开的相关研究,这类课程是促进中小学校长的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三类课程在形式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性,共同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帮助校长在政策的引导下制定学校规划,从而进一步培育具有本校特质的文化要素。

其二,用“通识型课程+区别型课程”,满足校长深化课程改革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阶段的教育除了要学习本阶段特殊的教育内容,还要受到相邻阶段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小学校长培训而言,应综合运用通识型课程和区别型课程。通识型课程是指各类中小学校长都需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尤其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方法等课程。区别型课程是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校长培训所应学习的差异型课程,尤其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特色项目等课程。这两类课程分别从理念上和行动上有机组合,帮助校长深入反思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和教师队伍专业化路径。

其三,用“专业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满足校长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协调外部关系需求。专业类课程是基于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核心课程,目的是将校长从单一型发展为综合型,从事务型发展为专业型。拓展类课程是指那些与中小学教育工作有关的其他各类文化科学知识课程。合格的中小学校长,除了拥有作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的专业类知识外,还需要开放性视野,能从社会、经济、军事、艺术等类别知识中转换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解读教育,才能推陈出新,实现发展。同时,还要在培训中引导和督促校长深入了解、挖掘本地、本区相关资源,从社区和周边现实环境中寻找助推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营造融洽的办学氛围,实现学校与社区共同发展。

(三)多元化运用课程实施方式

其一,传统的以专题讲座、理论学习为主的培训课程方式不利于调动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要重视参训学员固有知识体系的深化与提升,促进其个体知识的充实与扩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参训学员对课程相关内容的渗透与融合,以促进其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毕竟“教师个人知识体系是教师群体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技巧的体系”[6]。其二,要满足校长参加培训的主观需求就需要积极推广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比如将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分组研讨与大会交流相结合,同时融合影子培训、跟岗实践、挂职锻炼、校长论坛以及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有效开展教学。

总之,新时期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应紧密围绕“两个标准”的目标和内容导向,充分结合地方、学校和校长的实际,以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为目的,遵循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三大原则,构建既能与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发展态势相适应,又能满足校长专业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教育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2]魏龙渝.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05-107.

[3]安迪·哈格里夫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熊建辉,陈德云,赵立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丁鹏.成人学习的特点与成人高教教学质量的提高[J].当代继续教育,2004(6),28-30.

[5]朱广清.校长培训:课程依何而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4):59-61.

[6]李江.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内涵、过程与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6):23-26.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7-03-17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标准体系研究”(KJ111509)

饶玮(1980— ),女,重庆巫山人,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管理。

G423

A

1008-6390(2017)04-0105-04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校长课程体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