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杰
一年之中,到底有多少节日?我搜索了一下,除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外,仅有各类国际组织认定的国际公益日就超过了一百多个。而从5年前的3月21日,又有世界森林日,消除种族歧视日、世界儿歌日、世界睡眠日、国际诗歌节5个节日集中在这一天。10月就有26个节日。“节日是一座新闻金矿”,但如何开才好这座金矿,让这座金矿常出常新绝非一件容易事情。笔者就简单评论一下以《宁夏日报》为例的党报节日报道“人情味”的缺失问题。
以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来说,我个人认为报道妇女节,主要有三个作用:一则提醒社会关注妇女权利与健康;二则女性放假了,获得娱乐休闲时间;三则举办庆祝活动,很多单位往往选择这一天表彰女性中的先进人物。按照常规,每到“三八”来临,媒体就被邀请参加由相关的部门或社会组织或举行一些公众活动,或召开某个会议。今年《宁夏日报》的报道也是依据这个“规定动作”。接着我又查看了一下2016年、2015年的报道,内容大多类似,也有相近的内容,但是总体毫无新意。清明节的报道也大抵如此 “鲜花祭英烈”、“鲜花祭亲人”。因此,这样的党报节日报道,就容易给读者产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因为节日年年有,报道年年写。不仅引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还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更谈不上可读的“人情味”。
节日是个涵盖多方面信息的大新闻来源。一般来说,党报的节日报道往往集中在关注一些集体记忆和社会大事件,而忽略了大事件中对小人物的关注。还是来看刚刚过去的“三八”节的报道。《宁夏日报》也策划了一个版面的 “有一种美丽叫奉献”,选取了七八位女性精英人物的先进事迹,像宁夏医科大学的医学专家陈淑兰、区人民医院的李丽梅博士,还有去玉树执教的女青年等等,这些“大人物”不是不应该报道,而是之前他们的先进事迹都曾见诸于报端,现在只不过把过去的先进事迹重复了一遍。
我个人觉得“三八”节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母性和女性的特殊节日,而不是过多的工作业绩,关注她们也可以,能否关注他们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不被人知另外一面呢,而不是给读者一种她们高高在上,缺少“人情味”的先进材料的感觉。同城都市报《新消息报》的“三八”节报道选取了五六位普通女性的普通一天,他们有幼儿园老师、有保健医院的助产护士,还有女保姆等等“小人物”,给人一种像身边的“邻家大姐”或“小妹”的感觉,显得很有“人情味”。
关于清明节的报道,《宁夏日报》与宁夏党史办合作共同推出了大型报道活动——为有牺牲多壮志,集中报道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革命战争年代的英烈值得人们怀念,但和平年代的烈士同样值得报道。至少他们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些。一来,让英雄的家人感到温暖,社会没有忘记他们,毕竟他们当年为这个社会做了贡献,二来呼唤更多的人向烈士学习。同城都市报报道了本地群艺馆保安史仓、市政公司王建军、个体户卢学鹏等,他们都是小人物,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正义的力量。我们的党报往往忽略了这些,只是从大题目入手,忽视了小处着眼的贴近性。
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尊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时政府报道中提出了渔民尊严论。看似平平常常,实则意味深长,“尊严”一词成为这两年的热词。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其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做好节日新闻的人文引导,发掘出节日的深刻社会意义,也是媒体的责任。
比如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是近年来受关注的一个公益性节日。宁夏的各类博物馆在西北地区都是一流的,加上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同时其设计的文化含义相对丰富,很多媒体都会主动报道当天的活动。2011年的中青报《5,18,逛博物馆去!》,倡导让各种人群都能在博物馆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让博物馆成为公众教育的重要内容。《光明日报》通过对市民的调查,记着报道了是《什么挡住了公众买入博物馆的脚步》,提议博物馆不能再坐等观众,应该通过媒体对展览进行大规模的追踪报道,引导他们走进博物馆。在结尾,记着写到“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即使在网络时代,多去博物馆永远是值得的”。起到了不仅仅停留在关注博物馆本身,更加上升到理解传统,感知历史,以引导将来的理念。所以,重视策划好每个节日,使报纸更加有“人情味”。
版面形式也是增加报纸 “人情味”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节日报道的包装上。在我的印象中,宁报一直是“浓眉大眼,庄重严肃”的面孔。其实,各类节日报道的代表意义不同,节日情绪各异所致的气氛也应有不同。比如,抗战纪念日,清明节;再如春节、元宵节,版式设计一定要考虑节日报道的喜庆、欢乐的情感,不应该老是严肃的面孔。
期待党报的节日报道更有“人情味”,期待我们的生活更有“人情味”。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