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治理的生态文明模式探讨

2017-03-28 08:20罗小云
长江技术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文明

罗小云

(江西省水利厅,江西 南昌 330009)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是国际著名的重要湿地和白鹤等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在保障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健康长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理好鄱阳湖,永葆“一湖清水”,不仅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殷切希望,也是赣鄱儿女的不懈追求。

1 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及博阳河等支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流域面积16.22万km2,占长江流域的9%;径流量多年平均入江为1480亿m3,占流域径流量的15%;对应湖口水位22.5m(吴淞)时,水体面积3706km2,容积 302 亿 m3。

鄱阳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的特点。汛期湖水漫滩,茫茫无际;枯季湖水落槽,蜿蜒一线。鄱阳湖水陆交替的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物种种类多、数量大,珍稀濒危物种多。鄱阳湖湿地是国际迁徙性珍稀候鸟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

鄱阳湖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社会繁荣,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区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历来是江西省主要粮、油、棉、鱼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 鄱阳湖治理现状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鄱阳湖区治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西省政府启动建设以“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综合开发、系统治理”为基本原则的“山江湖工程”。在此背景下,鄱阳湖开展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为主线的综合开发治理。

2.1 防洪保安

经历年建设,鄱阳湖已初步形成了以圩堤为主,辅以蓄滞洪区和五河控制性水库的防洪工程体系。在易受洪水威胁的沿湖台阶地和冲积平原,大多已初步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堤防防护圈,为区域防洪保安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鄱阳湖区500亩以上圩堤共有420多座,其中保护耕地3000亩以上圩堤155座,堤线长度约2460km,保护农田约586万亩,保护人口约694万人。另有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4座国家级蓄滞洪区。

2.2 水资源利用

经过历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鄱阳湖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基础设施。目前,湖区供水设施主要为蓄、引、提水工程,共有5.34万座,现状总供水能力90.55亿m3。受地形条件影响,鄱阳湖区供水设施主要以提水工程为主,其供水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比例达45%。

2.3 生态环境保护

进入新世纪以来,鄱阳湖排污总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氮、磷污染物,对鄱阳湖水质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治污力度的加大,鄱阳湖水质得到很大改善,总体可控,但枯水期水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鄱阳湖生物种类非常丰富,白鹤、白鹳、灰鹤等到此地越冬,中华鲟、江豚出没于鄱阳湖。目前,已建立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具有重要作用。

2.4 水利血防

鄱阳湖水利血防工作开展较早,早期主要通过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在取得水利效益的同时,通过改变疫区钉螺生长的生态环境,达到阻断钉螺蔓延或消灭钉螺的目的。1998年洪水后,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的投资建设,伴随工程巨大防洪功能的发挥,水利结合灭螺的血防效果也得到充分体现,在遏制钉螺孳生和灭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存在问题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鄱阳湖保护与开发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鄱阳湖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3.1 水文情势变化明显

近十多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水位降低以及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枯水期水情(水位)特征已发生明显变化。与1956~2002年相比,2003~2014年星子站8月中旬至次年3月平均水位下降1.67m;星子站水位降至12m(吴淞)以下的时间由11月中旬提前至10月下旬,平均提前了20d,枯水期提前且持续时间延长。

3.2 水资源利用形势更加严峻

7~9月是鄱阳湖区用水高峰时段,占全年总用水量的50%左右,而同期来水仅占全年来水量的20%左右。来水与用水在时间上的不相匹配,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同时,鄱阳湖洪枯水位变幅大,水位年内变幅通常高达10m,也给水资源利用增添了较多不利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鄱阳湖枯水位的降低和枯水季的提前,进一步加剧了滨湖区生产生活引(提)水的困难,给滨湖农业灌溉和城镇生活供水带来较大影响。

3.3 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湖污染负荷量不断增加,鄱阳湖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20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为Ⅱ类,90年代演变到Ⅲ类,2000年以后主要污染物呈上升趋势,水质进一步下降。近年鄱阳湖低枯水位更是使得枯水期水环境容量减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枯水期水环境问题。2017年2月鄱阳湖断面(点位)水质达标率仅41.2%,水质轻度污染,水体呈中营养状态。

3.4 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

受水文情势变化、水质变差、过度捕捞、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鄱阳湖枯期湖水位消落过早、时段延长对湿地植被演替影响显著,部分区带植被由湿地类型向中生性草甸演替,进而影响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对候鸟栖息生境造成不利影响。

3.5 综合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鄱阳湖实行行政分级分区管理、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存在纵向行政尚未理顺、职能部门间关系不协调、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可见,受水文情势变化等因素影响,鄱阳湖低枯水位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湖区生产生活引提水困难,严重影响区域生产生活用水,造成生态缺水严重,致使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此外,受投入不足等影响,水安全问题仍存有短板,如环湖千亩堤防防洪能力不足等。

4 生态文明模式下鄱阳湖治理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当前,江西正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良好工作基础,大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水是生态之基。鄱阳湖是江西94%以上国土面积来水的聚蓄地,也是江西五大河入江的唯一通道,更是江西乃至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好坏的一面镜子。鄱阳湖治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需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产业发展;二是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综合管理,协调湖泊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

5 鄱阳湖治理的生态文明模式

鄱阳湖问题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鄱阳湖治理应着眼流域、注重生态、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维护流域健康,推进绿色发展,支撑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5.1 绿色发展模式

立足鄱阳湖实际,围绕生态文明谋篇布局,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1.1 建立鄱阳湖流域绿色产业体系

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突出绿色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5.1.2 构建绿色产业发展制度体系

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导向,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强化节能减排,严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红线,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着力完善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和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5.2 系统治理模式

工程建设必须重视生态,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切实保持区域系统生态平衡,促进人水和谐。

5.2.1 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

尊重并顺应鄱阳湖自然规律,拓展提升当前“山江湖”流域系统治理的模式,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促进整个流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流域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加强水生态保护,连通江河湖库水系,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

5.2.2 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摒弃传统水利工程的经验和教训,按照“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以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主要目标,解决低枯水位问题,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河关系,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是实现“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关键项目。

5.2.3 继续夯实流域“三大安全”

遵循客观规律,重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推动科技创新,破解技术难点难题,科学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大力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全面增强水力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实施生态安全工程建设,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人水和谐。

5.3 综合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以流域为单位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进行一体化综合管理。鄱阳湖流域自然边界与省行政边界高度吻合,是开展流域综合管理“得天独厚”的理想场所。

5.3.1 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制度

在深入实施和完善“河长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制度,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多个角度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责任,强化红线管理、节水管理和应急监测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健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

5.3.2 成立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机构

在总结“河长制”经验的基础上,高规格成立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整合省级层面涉水管理职能,在机构内将目标责任制、联合执法、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和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统合起来,对鄱阳湖保护与开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管理,总体协调鄱阳湖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有助于解决流域性、复杂性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

5.3.3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管理信息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鄱阳湖治理与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方式参与鄱阳湖综合治理工作。

6 结语

鄱阳湖是长江水系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流域保护与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国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江西正大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更是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鄱阳湖治理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充分发挥鄱阳湖流域作为独立自然生态系统的显著特色,从绿色发展、工程和管理方面探讨打造适合鄱阳湖实际的生态文明治理模式,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探索大湖流域管理新模式,突出绿色发展,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鄱阳湖流域文明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压油沟小流域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沙颍河流域管理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对不文明说“不”
鄱阳湖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