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晓安
(湖南省水利厅,湖南 长沙 410007)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湖南省北部,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水源地。对应城陵矶(七里山)水位31.5m时,湖泊面积2625 km2,容积约167亿m3。洞庭湖区是指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尾闾控制站以下,高程在50m以下跨湘、鄂两省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湖区总面积18700km2,其中属湖南省的为15200km2。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洞庭湖是一块宝地、一个要地,又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对于维护长江流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长江中下游唯一的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蓄纳“四水”、吞吐长江,对于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分析,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2800亿m3,入湖合成洪峰流量多年平均值40000m3/s,出湖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28800m3/s蓄纳“四水”,吞吐长江,多年平均削减洪峰约30%,如遇高洪水位,湖区蓄洪堤垸还可分蓄超额洪水,削峰效益更为显著。每年主汛期,洞庭湖入湖水量占到全年径流量的3/4,其中长江来水又占到2/5,就像一个巨大的“胃”,承纳长江洪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武汉和江汉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洞庭湖区水网密布,江湖关系复杂,防洪堤线漫长,是闻名全国的治水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区有40多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尤其是1995~1999年5年中有4年发生特大洪水,防洪减灾任务十分繁重。
洞庭湖是与长江保持水体交换为数不多的天然湖泊之一,是全国重要湿地、水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在调节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物、沉积泥沙等生态功能十分显著,对于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洞庭湖区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湿地,拥有水生植物160多种、鸟类258种、鱼类100多种,既是珍稀水生生物及资源性鱼类的繁衍地和活动场,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珍稀迁徙性鸟类的越冬场和栖息地,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淡水生态系统200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0个关键区域。
作为“湖南的母亲湖”,洞庭湖北枕长江一级开发轴线,两侧纵贯京广、京珠及武广高铁等交通大动脉,往东通江达海,往西溯川连渝,承东启西、北靠南联,堪称中部要塞,是长江经济带连接珠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洞庭湖区湖南部分涉及常德、岳阳、益阳等6个市、37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共有11个重点垸、24个蓄洪垸和191个千亩以上一般堤垸,一线堤长总长度3471km,保护面积1.25万km2、地区生产总值8600多亿元。目前,洞庭湖区是国内第一流的特大型商品农业基地,并建成一批现代化的石油、化工、电力、纺织、造纸、卷烟等企业,工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1/3,棉花约占7/8,油料约占1/2,麻类约占9/10,水产品约占2/5,芦苇约占全省造纸原料的1/2,各项税收占2/5,在湖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可动摇。
随着江湖关系进一步变化和湖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洞庭湖区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新问题凸显,防洪老问题也仍未根本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湖区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受江湖关系变化影响,供水、灌溉问题日益突出,洞庭湖北部地区缺水严重,已经演变为湖南的第四个易旱区。据统计,三口年均分流量由1956~1966年的1331.6亿m3减少到2003~2013年的484亿 m3,衰减幅度达63.7%,其中枯季(11月—次年3月)入湖水量从约80亿m3减少至16亿m3,减少了80%多。预计到2020水平年,遇平水年和枯水年份,湖区三市缺水量平水年份约为5亿m3,枯水年份约为20亿m3。今后一个时期,干旱缺水将成为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但洞庭湖水体污染并未得到根本遏制且有不断加剧趋势。2003—2014年,国控断面Ⅱ~Ⅲ类水质完全消失,Ⅳ~Ⅴ类占到95%,甚至出现5%的劣Ⅴ类水质。二是富营养化趋势上升,1990~1996年,湖体的营养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2000年以来,洞庭湖湖体总磷、总氮持续超标,长期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且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来随着用水量增加,入湖污染负荷增加趋势明显,三口断流和枯水期湖区蓄水量减少,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降低,湖区水质呈现恶化趋势,部分地区水华爆发风险呈进一步增大趋势。
长江上游水库运用改变了枯水期水量分配,对湿地植被演替产生较明显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并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目前,洞庭湖枯水期水位严重偏低,湖区湿地表现正向演替,林地、芦苇/荻沼泽、低草沼泽、泥滩地沼泽、浅水沼泽依次向湖心推进,对湖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湖区鱼类、豚类等水生动物生活空间变小、生活环境变差,虾、蟹类产量下降,鱼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据统计,洞庭湖区产卵场面积由2002年的305km2降到2005年的163km2;索饵场面积由2000年的886km2降到686km2,索饵群体由78亿尾降到2005年的55.32亿尾。同时,由于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未来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防洪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缓解了洞庭湖湖区的防洪紧张形势。但长江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的安全宣泄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三峡工程防洪库容相对不足,遇1954年型洪水,城陵矶附近仍有约305亿m3的超额洪量。目前,一线防洪大堤除长江干堤防洪标准较高外,其余堤防防洪标准均不足20年一遇;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序分蓄洪水困难;排涝体系不完善,现状排涝能力仅为5~10年一遇,湖区防洪排涝形势依然严峻。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进不来。近年来,长江上游水库群建设,改变了长江的天然流量过程。特别是清水下泄造成长江干流冲刷、河床下切,枯季三口断流提前、时间延长,分流入洞庭湖的水量大幅减少。据长江委实测和模型实验表明,2003至2015年荆江河段平均纵向冲刷深度为2.1m,枯季干流水位降低1m以上,且冲刷将持续50年左右,长江水进不了洞庭湖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剧。二是水蓄不住。洞庭湖区地势平坦,建库条件受限,多年来未兴建蓄水能力较强的大型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严重不足,汛期大量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同时,长江干流河道冲刷下切,导致城陵矶出口水位降低、出流加快,“四水”和长江分流入湖来水蓄不住,洞庭湖枯水时间提前、水位降低,加剧滨湖地区水资源短缺。三是水流不动。由于人为破坏和管护不到位,洞庭湖区诸多内湖、哑河、排渠等被填满或侵占,大部分河湖沟渠淤积不断加剧,河湖的天然水力联系被人为阻隔,造成整个湖区的水体流动性极差,垸内与外湖水体交换减少,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减弱。四是水负荷重。洞庭湖区一直是湖南省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每年排放至湖内的污水总量约2亿t,环境负荷很大。特别是大量污染物排放不仅造成地表水被污染,而且逐渐下浸造成地下水污染,导致出现“守着洞庭湖没水喝”的窘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洞庭湖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生态明珠,生态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必须牢牢把握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综合施策。一要坚持系统的思维。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立足长江流域,全面把握、统筹谋划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着力建立绿色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奖惩机制。二要摒弃功利的态度。要坚持快慢两种思维,推进洞庭湖生态保护治理。对防洪、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已明确的重点工作要用“快思维”,做好加法,挂出作战图,排出任务书,确定时间表,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对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河湖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和重大投资项目安排上坚持慢思维,做好减法,充分论证。三要落实统筹的方法。主要是环洞庭湖区依托湖区整体优势,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做到优势互补、循环利用、融合发展,避免无序开发;在产业发展上,做到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滨湖特色产业;在生态保护治理上,做到区域联动、流域协同、城市互动合作。
针对当前洞庭湖防洪、水资源、水生态问题并存的局面,必须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洞庭湖保护治理思路: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系统治理,突出推进“引水、蓄水、配水、活水、清水、节水”等综合治理,江湖联动、四水协同,加快建设洞庭湖水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打造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洞庭湖区常态化、趋势性低枯水位所带来的水问题,核心对策是适应新的江湖关系变化,稳定入湖水量,增强调蓄功能,维持湖区合理水位,让水“流得进、动得了、蓄得住”。一是引江济湖。统筹防洪、供水灌溉、生态与环境保护、航运等各方面综合需求,以恢复长江荆南四河与洞庭湖水流联系、增强四水尾闾河道与洞庭湖畅通为目标,加快实施以松滋口建闸为重点的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引江济湖,增加枯季入湖水量,实现三口水系主干常年不断流。二是平原建库。以增强洞庭湖北部地区水资源调控能力为目标,结合四口河系整治控支强干建设,利用大湖口河、鲇鱼须河、陈家岭河等河道蓄水,建设河道型平原水库,清淤整治大通湖等内湖,在丰水期蓄水,增加枯水季节水源。三是水系连通。全面推进洞庭湖区16万km沟渠疏浚清淤项目,实施洞庭湖松澧河湖水系等6大片区河湖连通工程,实施骨干水系连通及垸内沟渠疏通,构建湖区生态水网。四是湖口建闸。在科学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畅洪控枯”的原则,在洞庭湖出口择机实施城陵矶综合枢纽,塑造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的水文节律,拓展水生动物生活空间,逐步恢复枯季湖泊水面,维持洞庭湖生态水域,全面增强洞庭湖水生态承载能力。
城乡供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需求,洞庭湖保护治理必须通过挖潜、配套建设,增强湖区水资源配置能力,确保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增强农业灌溉用水保障。一是实施洞庭湖北部水资源配置工程。利用省内澧水和松滋河地势高、水源稳定优势,从澧水和松滋河跨虎渡河调水至藕池河,建设西水东调工程,打通和扩建沿线垸内输水渠系,解决藕池中支以西安乡、南县大部分地区及大通湖垸内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水源。二是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供水提质增效,争取集中式供水工程全部实现取用地表水源,供水保证率达到95%,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三是实施洞庭湖区大中型灌区工程。加快实施西湖、岩马等164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面对洞庭湖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推进“一湖四水”保护与治理,做到四水协同、江湖联动,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与陆地共同治理,努力建设美丽生态的大湖区域。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抓水资源管理。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树立节水就是“减排防污”的理念,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农业和城乡居民生活节水,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推广应用节水工艺、节水设备、节水器具,严格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提高湖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抓水域岸线管理。突出采砂管理,科学调整洞庭湖区采砂规划,全面禁止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敏感水域采砂,全力压减产能,推进采砂规范管理。严格水域、滩涂、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建立河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依法划定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严格禁止建设项目非法占用水域。三是抓水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洞庭湖区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等五大专项行动,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减少入湖污染物排放。四是抓水生态修复。大力实施洞庭湖河湖水系连通、沟渠清淤疏浚工程,构建江河湖畅通、洪水调蓄、枯水调剂、江湖两利的水网体系。有效保护和恢复河流自然湿地,对泛洪区域实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滩,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河湖生态功能。五是抓水环境治理。以城市黑臭水体和内湖水系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实现河湖整洁优美、水清岸绿,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的城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