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方
以《热血高校》系列电影为例解读日本漫改电影的美学风格
李志方
日本作为全球动漫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动漫产业链,凭借庞大且稳固的受众群,日本动漫逐渐进入电影市场,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漫改佳作。《热血高校》系列电影根据日本同名漫画改编,凭借其流畅的叙事脉络、张扬的影像暴力以及炙手可热的明星团队共同打造出风靡亚洲的“青春残酷物语”,宣泄着日本青年一代对自我的迷恋以及对身体暴力的推崇,实现了独具日本本土影像风格的美学诉求。
日本漫画;热血高校;电影美学;暴力元素
吉尔·布兰斯顿在《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中指出:“与绘画作品和照片不同的是,电影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介,在动与静之间寻求巧妙的平衡,为观者提供连续不断的机位转换。在电影院中,我们永远不能保持一种固定的视角,影片的剪切使得我们的视角不停地转换。”[1]漫改电影,也就是根据热门动漫改编而成的电影。这种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往往具备了强大的IP属性,往往将动漫作品积累的粉丝转化到电影中来,为电影票房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保证。从前几年火爆异常的《热血高校》系列、《浪客剑心》系列,到近几年的《寄生兽》系列、《请叫我英雄》等,漫改作品在日本影坛上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动漫作品,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创作方向,喜欢看动漫的大多数都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或者是职场上的宅男宅女们。这类观众往往喜好情感类或者刺激类的元素,动漫创作者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作品中往往充满了玄幻、刺激、血腥等吸引观众眼球的重口味元素,尤其喜欢把场景设置在高中校园中,以获得青少年受众强烈的身份代入感与情感共鸣。作为一部漫改作品,日本著名暴力电影导演三池崇史2007年开始推出的《热血高校》系列电影就把叙事视角锁定于日本高中校园的青少年暴力题材,和传统的高中生作品描写初恋情绪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将叙事中心定位于处于叛逆期的问题少年身上,同时借鉴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策略突出主要人物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格斗能力,试图唤起青少年心中对少年英雄的膜拜,淡化了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已成为渲染暴力、群雄逐鹿的角斗场。在表现手法上,抛弃日本以往的青春题材惯用的小清新纯爱手法,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去描绘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故事情节,使得影片更像是一部暴力黑帮片。
“暴力美学”主要指作品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影像的共同特征,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等暴力场面的形式感,达到刺激视听的效果。[2]这样一种对于高中校园暴力的极端渲染,也十分贴合日本社会的真实现实。在日本,黑社会势力庞大,并且是被日本政府所承认的一种合法组织。这种黑社会的培育土壤,其实就源自于青春成长期的不良成长环境和暴力氛围。影片中经常出现学生群架场面,多人围攻一个人的刺激画面,对于人物暴力心理的描写也都建立在一种江湖义气之上,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与个人地位,力求把暴力建立在一种正义的借口下,似乎有一种礼赞的意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淡化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影片中很少出现老师的镜头,即便出现也只是作为学生的陪衬或者懦弱无能的反面形象,导演力求营造一种“合理的暴力校园”,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认可这种校园文化与校园暴力,成为青年暴力的追随者。他们留着个性张扬、五颜六色的头发,出入酒吧等娱乐场所,黑色的涂鸦被涂满整个学校的墙壁,学校的公共设施也被损坏得破败不堪,打架时随手拿起一个护栏就能够当作伤人的工具。在学校里,绝对的话语权属于拳头最硬的“领头羊”,大家热血沸腾地追逐名气和暴力的制高点。但是,他们的打斗,纯粹是为了去消磨青春的无聊时光,打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金钱利益,有人单纯为了证明自己的拳头硬,有人纯粹盲目跟随,漫无目的,打架似乎成为学生生活的必修课。导演运用了一种纯粹简单的方式去呈现这种来自青春的悸动与不安情绪,将青少年身上的那种叛逆、张扬的黑色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电影这种对于青春情绪的发泄,正迎合了当下年轻观众浮躁、无根的内心,为他们内心潜藏的那股躁动之火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导演力图点燃观众内心深处对暴力和自由的无限渴望,宣泄压抑在人们灵魂角落的嗜血本性。
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其中的暴力元素以“媒介暴力”的形式影响着电影的受众,暴力元素并不直接发挥威胁的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受众的思想,从而产生间接暴力。[3]而符号是传播者和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4]影片中,导演通过绚丽的影像和充满血腥气息的暴力符号凸显影片风格,极力通过影像语言去渲染一种黑色暴力美学。从造型上,同一个帮派的人都留着相同的发型,光头、长发、杀马特造型各占山头,不断火拼;校服在他们的中间则变成了辨识队伍的军服,普通的校服通过自己的改良,散发出一种黑社会独有的痞气。导演通过造型上的设计,来区别开这些校园古惑仔们与普通学生们之间的区别,通过夸张的发型和个性服装来渲染青春期的叛逆与躁动。
影片中,被黑色浸染校园,涂鸦遍布校园的角落,写满了各种暴力挑逗的标语。这种涂鸦墙的设计,使得铃木中学更像是一个叛逆少年的收容所。类似于《古惑仔》中那个混乱的香港街头,高耸大楼的夹缝中整日无光,遍布着各种菜市场、KTV、妓院与贫民窟,各种三教九流的人均聚集在此,为暴力色情的渲染提供了绝佳的符号场景,而且营造出了极其压抑而无法打破的气氛。《热血高校》中对于暴力符号的描写,则区别于传统的黑帮片套路,没有暗黑的色调与深夜的厮杀,而是充满了青春明媚的气息。打斗场面安排在了校园中,涂鸦墙前、校园楼顶、教学楼的通道、绿色的操场都成为约架的场地。血腥的拼杀转换成阳光下的对决,让原本压抑的暴力情绪在烈日下得到了释放。与《古惑仔》系列电影相比,《热血高校》系列影片中很少出现枪、刀等极度危险的暴力符码,更多的是拳拳到肉的身体对抗,避讳尔虞我诈、金钱利益的社会诟病,而是纯粹的暴力宣泄与青春血腥。这也很贴合影片中所表现的学生帮派这一概念,他们并不是真正被黑恶势力所吞噬的无恶不赦的坏蛋,而是一群涉世未深的懵懂少年,打架只是他们宣泄青春的一个出口而已,对于他们,未来并不是深不见底,而是依然充满了希望。
“从美学本身来讲,没有素材不可以表现为美。丑与恶的东西,如果以人文价值系统进行观照,进而进行社会化的改造,是可以转变成美的。”[5]在动漫作品中,多采用夸张绚丽的艺术手法对于男女主角进行描绘,或拥有倾国倾城的绝世美貌,或坐拥身价过亿的家庭背景,或凭借完美的人格与出众的才华获得崇拜。在《热血高校》系列电影中,导演努力让暴力披上华丽的外衣,使人物形象英雄化,使暴力元素合理化,塑造出众多让少女们尖叫的男性角色,满足了观众对另类“英雄少年”的审美想象。无论是泷谷源治,还是芹泽多摩雄、镝木旋风雄,都是一头飘逸的长发,清秀的五官,犀利的眼神,健壮的身躯……俊朗的外形与神秘的性情所表现出的禁欲系的特质,透露出了一种冷酷中的成熟。这与20世纪90年代风靡亚洲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90年代,在亚洲电影市场,面对日益低迷的电影颓势,香港导演刘伟强独辟蹊径,接连拍摄多部反映黑社会青年暴力的《古惑仔》电影。从第一部《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开始,整个香港电影市场就掀起一股黑帮少年的血雨腥风,获得了极高的观众共鸣与票房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低迷不堪的香港电影市场,为香港电影的复苏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片中“扛把子”陈浩南的长发造型让多少少女为之痴狂,山鸡的彩色头发也被无数少年拜为偶像。许多少年偷偷留起了长发,书桌床头贴满了古惑仔的照片,开始效仿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学习影片中的抽烟喝酒、打架泡妞、玩老虎机,意淫着自己能够成为古惑仔的癫狂生活。之后,借此风靡之势,相继推出《古惑仔之猛龙过江》《古惑仔之只手遮天》《古惑仔之战无不胜》《古惑仔之龙争虎斗》《古惑仔之胜者为王》系列电影,甚至衍生出“古惑仔外传”,如《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古惑仔激情篇之洪兴大飞哥》《洪兴十三妹之欲望之城》《友情岁月山鸡故事》等描写古惑仔生活的影片。一时间,《古惑仔》火爆两岸三地,在那个大陆盗版碟泛滥的时代,几乎每一个大陆青少年人手一份《古惑仔》盗版碟片。
同样由漫画改编而来,同样是描写青年的反叛与狂热,在《热血高校》中,少年们为了兄弟义气可以操起拳头,为保护女孩挺身而出;在《古惑仔》中,涉世未深的黑帮青年重情重义、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兄弟情被无限推崇,将男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出许多深入人心的偶像形象。《古惑仔》系列影片由当红香港小生郑伊健、陈小春主演,《热血高校》系列则启用了日本当红的鲜肉明星,小栗旬、山田孝都有庞大的粉丝群,这些受到年轻观众热捧的偶像明星,自身就散发出一种闪耀的光芒,成为高票房的重要保障。但从社会价值取向来看,《热血高校》与《古惑仔》系列电影中暴力血腥气氛过重,甚至掺杂色情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影片过于表现对强者的崇拜,也忽视了暴力欺凌对于弱者心理带来的创伤,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价值导向,是值得我们考量并深思的。[本文系2016年湖北文理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项目立项成果,项目名称:1990年后日本漫画改编影视剧(真人扮演)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16SK026]
[1]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M].闻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吴茜.浅析动画中暴力元素对青少年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103-104.
[3]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1-7.
[4]王红.我国电视剧中暴力镜头扫描[J].记者摇篮,2004(12):25-26.
[5]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 者]李志方,硕士,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