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及启示

2017-03-28 06:04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田园城市霍华德城市规划

◎ 刘 林

《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1]。作者埃比尼泽·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这位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城市学家和规划设计师,在1898年所著的此书中,为我们构想了人类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吹响了人民城市的号角。他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和社会改革理论,对后世的城市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有两个核心关键词,即 “田园城市”和 “社会城市”。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构想用一种新型的城乡模式来取代过去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创造完美的社会生活是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主要体现在莱奇沃思和韦林这两座城市的建设上,对霍华德的思想做了真正的检验。尽管他的田园城市模式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但他将社会改革思想引入城市问题加以思考的做法,无疑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及价值

城市理论研究泰斗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霍华德将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是一位比我们的许多同代人更高明的社会衰退问题诊断家[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焕发的魅力,犹如一把 “万能钥匙”,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影响城市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影响甚至改变着许许多多城市的命运。迄今这把钥匙依然光亮。现代人继承了霍华德的这份宝贵遗产并努力求索,以打开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大门。

(一)霍华德理论的核心内容

19世纪的英国正面临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的城市病,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地价飞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犯罪率急剧上升、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使得伦敦城市不堪重负。为了扭转这一势头,霍华德认为应该合理疏散大城市人口。他建议用贷款的办法购置地价低廉的农业用地,在这块农业用地上建设兼具城市和农村优点的田园城市。在此基础上,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模型:总占地面积为2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20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为4平方公里。田园城市的总人口为3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000人,城市人口为30000人,它的收入全部来自地租。田园城市的示范作用,将促使建设一个又一个新的田园城市。当达到合理规模以后,若干个田园城市将围绕一个占地面积为4860平方公里、人口为5.8万人的中心城市,相互之间有绿地间隔,并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 “无贫民窟、无烟尘”的田园城市簇群 (总人口为25万人),进一步疏散大城市人口,最终组合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社会城市。可以说,社会城市才是霍华德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 “社会城市”?不少人认为,目前世界各地普遍建设的 “卫星城”以及 “新城”和 “母城”的关系,就是霍华德所倡导的社会城市思想的体现。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他们与霍华德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实践证明,他们并未实现疏散大城市人口的目的,最后反而演变成 “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社会城市只是一个田园城市群,没有 “母城”和 “卫星城”的关系,其目的是用这种城乡一体的小城市组群来逐步取代大城市。

(二)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的区别

虽然田园城市和花园城市都源于霍华德著作中英文Garden City的翻译,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田园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其思想和理论都体现出强烈的社会变革意识,是一种包括城市有机体、城市风貌以及城乡一体化在内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市政管理等一系列有关城市社会与城市建设的重大革命,而非仅仅扩大城市字面意义上的建设主张,其核心思想对于现代城市规划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花园城市则是对霍华德关于Garden City的望文生义,它更多地指向园艺景观层面,片面强调中央花园和林荫绿地、城市建设中的工程技术,认为要建设美丽如同花园的城市,把注意力停留在城市园林的艺术手法上,而忽视了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思想。故而可以说,花园城市仅仅是田园城市局部的手段而已,对花园城市的曲解误读,掩盖了霍华德思想的精髓。

(三)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针对当时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种种城市病开出的济世良方,至今仍然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霍华德在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之后并没有使之停留在纸上。他为实现田园城市做了细致的考虑,对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资金来源、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地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建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霍华德的书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受到广泛的关注。1904年,第一届国际田园城市大会在伦敦召开,标志着田园城市理论已经国际化并开始产生广泛影响。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重要规划理论诸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新城市主义、生态城市等都有深远影响。这一理论带给后人长远的启迪,历经百年,弥久不衰。译序作者金经元在中文版序言中写道:霍华德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田园城市的价值,不是形成城市系统中一个个互相无关的城市雏形,而是建立一个城市生长发展的机制,把城市与农村的优点嫁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以此来吸引大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田园城市避免了传统单一核心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无节制膨胀。当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时,就组合成了社会城市。霍华德提出的社会城市,是由若干个田园城市组合形成的,田园城市之间以绿地相间隔,并通过铁路交通系统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田园城市的合理规模,又可以让居民享受到大城市的种种便利,并避免大城市资源浪费、运营效率低下的缺陷。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判田园城市理论,并把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恶果归罪于霍华德,这实在是冤枉了他。事实上,是既得利益者打着霍华德 “田园城市”的幌子进行宣传。霍华德从来没有同意过大城市向郊区发展的折中方法,他寻求的是城乡统筹、区域平衡、自然之美、社会公正的科学发展理念。这正是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价值之所在。

霍华德这本著作问世后的100多年间,曾先后再版6次。他的思想曾遭到批评反对,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篡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思想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得到广泛传播。霍华德的本意并非单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城市问题,他独特的审视城市的视角,使他比一般的城市规划师看得更为深远和全面。他提出的城市与乡村联姻的思想,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推动城市发展的深层因素,所体现的社会变革实质,对城市规划界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二 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田园城市理论在英国的实践

1.田园城市在英国的初步试验

为了实现田园城市的宏伟蓝图,1899年,霍华德发起成立了 “田园城市协会”,协会的宗旨是推动霍华德在 《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所描绘的项目。一年后,协会会员发展到325位,他们主要来自伦敦中下层阶级的市民。然而霍华德很快认识到,如果没有资金,田园城市仍将是乌托邦。幸运的是,后来一位高级律师尼维尔将自己继承的遗产以借贷的方式投资到田园城市协会,组建了先锋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 (后又改为第一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并使霍华德的设想按一种严格的商业模式运作。最终尼维尔取代了霍华德,成为田园城市实验的实际领导人。1904年,第一座田园城市终于在莱奇沃思动工,历经10年时间基本建成。从总体上看,莱奇沃思田园城市的设计遵循了霍华德的思想理念,特别是为今后社会城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霍华德本人在这座田园城市的具体设计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他提出的联合住宅的理念没有得到体现。而且,整个田园城市一直由第一田园城市责任有限公司进行独家管理,并未遵循霍华德本人倡导的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主张,因此受益者仅限于公司的股东,而非居民。在实际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一直贯穿始终,霍华德提出的从地租获取资金、滚动式扩建城市的设想未能实现。

1919年,霍华德在吸取莱奇沃思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在韦林建立第二田园城市公司,并委托颇有声望的土地调查员钱伯斯开始为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筹集资金。在城市管理的问题上,钱伯斯认为公司应该实行寡头式的管理,这与霍华德田园城市民主管理的理念产生了严重分歧。在钱伯斯的策划下,霍华德再次淡出权力中心。韦林城建立在距离伦敦北部21英里的一块近2400英亩的高地上,1932年基本建成。比起莱奇沃思,韦林城没有更多的新颖之处,也没有受到当时人们过多的关注。但是其思想仍然来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上仍然沿袭莱奇沃思的做法。城市建设资金依然是最关键的问题。在韦林城的建设上,采取准市政工程筹资的办法,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市政工程,这基本否定了霍华德提出的土地的增值应首先有益于市民而不是投机商的理念。

在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上,霍华德都未能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两座田园城市的设计思想来源于霍华德。这两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是,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直接指向当时城市面临的工业化及人口膨胀问题,为大伦敦缓解人口及住宅压力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解决方案带有一定的超前性。这表明,田园城市理论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为之后的一系列田园城市运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而它的失败,在于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它缺乏内部循环的原动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2.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与伦敦规划

在莱奇沃思田园城市的建设中,田园城市协会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建立一两座城市,还要唤起社会的普遍认识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把田园城市的目标拓展到区域规划上来。田园城市运动由此进入第一个阶段:城市规划运动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关注战后城市重建问题,田园城市运动由此转向第二个阶段:卫星城市运动阶段。1929年,莱奇沃思的主要设计者尤文被任命为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首席顾问。他对田园城市的思想做了调整,建设了一批严格规划又互相关联的卫星城市,如斯皮克卫星城、威斯谢伍卫星城等。这或多或少偏离了霍华德原始的思想。1937年,英国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于1942~1944年制定了伦敦的早期规划,规划设想来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田园城市运动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了8个卫星城。1965年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的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 “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所谓的反磁力吸引中心,恰恰反映了霍华德的 “城市-乡村磁铁”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在英国的实践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的田园城市运动,对解决伦敦的交通、城区蔓延问题以及生态改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体现霍华德田园城市社会变革的思想。

(二)田园城市理论在美国的实践

1923年,美国成立区域规划协会,这是美国历史上主张田园城市思想的最重要的机构之一。美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前期在实践上并未取得多大进展,但是在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两个著名的城市住宅规划概念——邻里单元以及人车交通分离模式。后来新城市主义也延续了这两种经典的住宅设计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的再次出现,使得新城运动也逐渐平息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沉寂了近20年以后,以霍华德思想为核心的田园城市运动在美国率先出现。面对当时郊区不断蔓延以及人们对汽车过度依赖导致的社区瓦解,再加上人们对欧洲战后新城运动的反思,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流派,被称为新城市主义流派,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系统理论。

新城市主义从总体上参考或继承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基本理念,但更加强调田园城市应有合理的规模和明确的边界,以突出邻里的归属感,同时提倡兼有居住、商业和就业功能的混合社区。肯特兰德斯被视为美国首个运用 “传统邻里开发”理念建成的社区。新城市主义反对田园城市按照功能分区的观点,继承了区域发展要有良好的公共交通连接这一规划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以TOD为主导的空间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和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地域作为基本发展单元,周围设置永久性绿带,由快速轨道交通串联起来,形成区域性的发展网络。这种区域发展模式与霍华德提出的社会城市规划原则和绿带建设设想是一脉相承的,可见新城市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三)田园城市理论在法国的实践

同属欧洲国家的法国,地缘与英国相近,自工业革命以来就面临与英国同样的问题,即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拥挤不堪的城市住宅问题。田园城市的思想自诞生以来就被译成法语在法国广泛传播。19世纪初至 “一战”前夕,田园城市的理念在法国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付诸实践,在首都巴黎周围一度出现了类似田园城市的城市。1903年,两个激进的社会改革家吉德和瑞斯特发起成立了法兰西田园城市协会。自成立伊始,这个协会的目标就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建设田园城市,还聚焦于霍华德思想的精髓——更广泛的社会改革。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国左翼社会民主改革者的加入,社会民主改革渗入田园城市运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田园城市运动的走向变得更加复杂,霍华德的思想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偏离。但是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上,法国与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具有相同点。1919~1921年,巴黎的四周建成了一批卫星城市,作为住宅群以缓解巴黎的住房拥挤问题。总的来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法国的影响是有限的。虽然遭到了一定的误解,但田园城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国城市规划,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国的社会改革运动。二者交织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法国社会的变迁。

三 田园城市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用田园城市群理念引领中国的城市化

无论是100多年前的英国,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危机和 “城市病”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人口过度向城市集聚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城市人口的分散。霍华德希望通过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最终建成社会城市的目标,对城市拥挤的人口进行重新分布,这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一把 “万能钥匙”。在田园城市里,居民过着兼具城市优点和乡村特色的生活。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田园城市依靠在不远处建设另外一座城市来发展,以此开辟新的田园城市,并且通过铁路交通把田园城市连接成城市簇群,最终完成建设社会城市的构想。在社会城市里,居民可以过原来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生活,政治上是联盟的,文化上是相互协作的,共享一切设施和便利。目前,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如何在城市里重新安排规划人口的分布,成为大城市规划的重心。社会城市的建设是为了使城市拥挤的人口重新分布。重新分布人口,目的在于提高城市化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又不失田园环境。通往社会城市之路,应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加剧,繁华的大都市与贫穷落后的农村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城市人口已不堪重负。2016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9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另一方面,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条件较差,导致人口向城市迁移,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群-社会城市思想,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了一条很有参考借鉴价值的路径。因为,只有使城市拥挤的人口重新分布,才能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人口集聚,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保证乡村的发展。

(二)用科学规划来引导和控制城镇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指出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认为要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的迅速膨胀。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一方面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导致中国耕地数量急速减少,土地利用率下降。所以,应仿照田园城市的模式,统一安排城乡的用地规划。比如在大中城市周围建设若干个呈辐射状的小型城镇,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农业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疏散大中城市的人口,提高土地的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就地就业、就地城镇化,从而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三)切实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田园城市是兼具城市优越条件和乡村优美环境的城市,其实质在于消除城市与乡村的两极对立,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实现整个大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应该借鉴田园城市的理念,立足当代中国国情,选择契合我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使农民在享受乡村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获得城市带来的更多益处。这样就能减少城市对农民的巨大吸引力,有效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缓解城乡矛盾,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最终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乡村与城市和谐的家园,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人性化与人本化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将城市规划和建设与推动社会改革联系起来,强调公众参与,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把关心人和陶冶人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处处体现人文精神。他的思想基本确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其现代化建设目标应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的全方位发展,即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现代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要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超常速度的发展,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市呈现 “摊大饼”式的过度铺展,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削弱了居民对城市的美好体验。人是城市化的主体,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人身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古往今来,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从来没有泯灭过。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问世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曙光,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影响渗透到后来许多城市规划的实践中。119年过去了,霍华德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有的至今依然困扰着我们,同时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创造一个具有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均衡发展的城市,仍然是当代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注 释

[1]1898年10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出版,1902年第二版改名为 《明日的田园城市》,此后每20年左右再版一次,直到第6版均沿用这个书名。此书在欧洲被称为城市建设的圣经,中译本由金经元先生翻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

[2]参见刘易斯·芒福德为1946年 《明日的田园城市》(第四版)撰写的导言 《田园城市思想和现代规划》。

金经元:《我们如何理解 “田园城市”》,《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薛晓阳:《霍华德社会城市理论及其教育遗产——关于小城镇伦理建构及其新农民教育的启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编 《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

金经元:《霍华德的理论及其贡献》,《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S1期。

叶冰、李平:《准确理解 〈明日的田园城市〉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评介世界名著 〈明日的田园城市〉》,《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2期。

高中岗、卢青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启示——重读 〈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规划师》2013年第11期。

余颖、余辉:《明日的田园城市——城市的自省》,《规划师》2007年第12期。

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费移山、王建国:《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个世纪的追求》,《规划师》2002年第2期。

马万利:《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宋逸:《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实践历史》,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Jean Pierre Gaudin, “The Franch Garden City”, In Stephen V.Ward,The Garden City:Past,Before,and After,London U.K.,E& FN Spon,1992.

吴志明:《通往社会城市之路——霍华德的构想与中国城市的未来》,《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3期。

黄竹喧:《论 〈明日的田园城市〉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王中:《城市规划的三位人本主义大师——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建筑设计管理》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霍华德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偷画的人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维权事件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杨威:田园城市有多远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