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浅析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剪辑技巧
李 薇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其电影作品中所使用的剪辑艺术也在历经格里菲斯、戈达尔等人影响成为当下更加复杂的剪辑理念。首先梳理、总结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所使用的剪辑特征,其次针对《现代启示录》这部伟大的新好莱坞电影中所使用的剪辑技巧进行分析,以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可借鉴有价值的信息。
好莱坞;剪辑;《现代启示录》
[作 者]李薇,研究生学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在电影的早期时期,《月球旅行记》(1902)这样的电影通常从头到尾只使用一个镜头拍摄,进而使得满足了好奇心的观众开始疑惑,这不就是普通的生活画面嘛。此时,拍摄了《火车大劫案》(1903)的埃德温·鲍特(Edwin S.Porter)在同年也拍摄了《美国消防员的生活》,这是第一次为电影剪辑带来了“平行剪辑”的概念,有效地利用剪辑手法推动了影片的叙事效果。此后,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中运用同样的剪辑手法,完成了最早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大获成功。格里菲斯在平行剪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交叉剪辑,并认为应当通过剪辑来营造影片的气氛以及强调人物的情绪。这样的剪辑理念被一代又一代的好莱坞电影人延续着,最终形成经久不衰的连续性剪辑。
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在其著作《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1997)中认为,好莱坞连续性剪辑包含了三种基本形式——分析性剪辑、交叉剪辑以及连贯剪辑。
分析性剪辑即指按照叙事需要,在一个场景中划分出数个不同的镜头。通常来说,分析性剪辑要求通过全景镜头来展示场景的整体与人物的空间关系,再以中景或特写镜头来描述人物的情绪或某一特定物体,最终帮助观众来理解故事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叉剪辑指的是将同一时间但不同人物或地点的动作剪接到一起。这种剪辑方法能够帮助电影创作者制作拥有更多人物或情节更加复杂的电影作品,同时还可以有力地推动叙事情节。当镜头在不同的地点之间快速切换时,剪辑师可以只选择矛盾最激烈、场面最宏大的镜头,进而为观众制造高度的悬念。
连贯剪辑中最为基本的原则在于不可越轴原则,进而促使剪辑难以被观众所注意,实现无缝剪辑。当分析性剪辑的方法中使用了更多方向、景别的镜头时,观众容易因空间方位的混乱而感到剪辑的不连贯。此时通过不可越轴原则能够保持摄影机位固定在人物或视线、动作的同一侧,确保银幕方向的一致性。当出现主观镜头——例如人物看向某一方向或物体,接着剪辑到其所观看的物体上时,也需要注意不可越过轴线,防止观众感到人物视线的方向是相反的。在对话场景中,最为常见的正反打剪辑也需要进行视线的匹配,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对话双方正注视着对方相互交流。
上述这些剪辑规则可以视为简单的基本剪辑规范,然而它们在实际应用时又十分复杂,这些手法能够充分地支撑好莱坞电影的长期发展,因此可以视作好莱坞电影中最重要的剪辑特征。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为新好莱坞时期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其最后一部载入史册的影片《现代启示录》(1979)往往容易被掩盖在《教父》(1972)系列的光辉之下。《现代启示录》不仅取得了第3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的同时,也受到了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导演、剪辑、摄影等提名。针对这部优秀的作品进行分析,能进一步地探索新好莱坞时代的剪辑风格与剪辑技巧。
(一)《现代启示录》的剪辑特点
根据Cutting.J与Brunick.K在《Quicker,faster,darker:Changes in Hollywood film over 75 years》(2011)一文中的数据,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平均镜头长度通常为7秒左右,而《现代启示录》的平均镜头长度约为7.3秒,说明此片的整体节奏在当时电影环境处于常规的范围内。然而,《现代启示录》的最短镜头只有短短的0.1秒,这说明影片的部分片段会大幅度地脱离整体的剪辑节奏,通过快速剪辑来推动故事转向高潮。比如,片中的经典战斗片段——美军空骑一师的直升机伴随着瓦格纳的《女武神》配乐攻击西贡村庄时,剪辑师将镜头的切换速度陡然加快,完美地符合了激烈的战斗场景。此外,《现代启示录》中也使用了一定的长镜头。此时剪辑师剪辑十分缓慢,只有当前一个场景的任务完成后才进行镜头之间的切换。如,威拉德上尉在湄公河畔前进时通过长镜头来展现普通观众所不熟悉的西贡场景,或是使用长镜头来强调威拉德的情绪变化与内心思考。当威拉德发现科茨上校后,威拉德上尉面对着陷入内心黑暗的科茨上校,二者之间的对话场景剪辑得十分缓慢。此时,导演将科茨上校的脸庞尽可能地被阴影所覆盖,只留下不时浮现的轮廓。而剪辑师则在正反打中将科茨上校的镜头剪得远比威拉德的镜头长,完美地提示了观众——科茨上校已经在与威拉德的交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现代启示录》在剪辑时使用了多次的叠化来进行转场。这种转场方法的应用不仅是用来连接两个不同的场景,其作用主要在于强调人物情绪之间的变化。威拉德上尉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科波拉通过叠化的方式将威拉德大脑中的意象与现实叠化在一起,暗示着他正在逐渐深入到战争的黑暗本质当中。同时,科波拉为威拉德上尉的一些内心独白剪接上了很多荒诞的西贡雨林的场景,这种方法有效提示给了观众故事情节的走向。
(二)《现代启示录》的剪辑技巧分析
上文提到,《现代启示录》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化来转场。在这些转场中,长镜头也出现在叠化之中。这样的剪辑方法保持了影片在时空层面的连续性,并且能够在推动叙事的同时呈现出威拉德脑海中的途径。这是《现代启示录》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剪辑技巧。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教授肯·丹西格在《导演思维》(2007)中提出,《现代启示录》中展示汽油弹在雨林中爆炸的开场与接下来的叠化剪辑,明确地暗示了影片后续的重点在于主人公的精神感受。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叠化与长镜头的结合就成为该片独有的剪辑风格。下面针对这一场景进行分析。
随着知名摇滚乐队The Doors的《The End》(1967)旋律,科波拉通过长镜头来依次表现雨林、武装直升机、硝烟以及炸弹落地。此后,画面中加入了威拉德的身影。通过叠化的手段,雨林的画面仍然显示在银幕上,与威拉德的形象慢慢融合。接着,以武装直升机巨大的飞行噪音为背景音效,科波拉通过叠化将风扇、火焰、雨林以及燃烧的雕像全部呈现在了同一个镜头内。这段镜头中所出现的雨林场景仅仅是画面,并没有搭配任何同期声,那些巨大的爆炸、燃烧都无法迸发出自己的声音,观众听到的是The Doors那压抑的吟唱或是呻吟。如此的剪辑技巧,从视觉与听觉的两个角度暗示这些都是威拉德内心的想象,体现出战争对人类所带来的迷茫、矛盾与压抑。在威拉德的旁白之后,影片继续使用叠化进行转场,来到了威拉德喝醉的画面。
在此场景中,影片的剪辑彻底不同于上述场景。在表现威拉德醉酒时,影片使用了特吕弗与戈达尔带来的跳切,以展现其对深陷越战泥潭而感到的迷茫、痛苦以及绝望。此时,《The End》的歌声仍未结束,威拉德的训练动作在跳切中变得支离破碎。通过这样的剪辑技巧,科波拉将威拉德的训练动作转化为了一种无言的、内在的坚定抵抗,进而表现出了威拉德内心慢慢觉醒的困兽与黑暗面。
来到影片的结尾处,威拉德一行人最终找到了科茨上校的藏匿处,这一高潮场景设置在黑暗、压抑的夜间。彼时当地人开始为科茨上校举办献祭仪式并屠宰牲口,而威拉德则准备摸黑找到科茨上校,从而刺杀他。在《The End》所带来的迷幻气氛中,影片以交叉剪辑的形式,将威拉德刺杀科茨上校与屠宰牲口这两个场景进行动作匹配,从而完美地形成了一段平行蒙太奇。影片并未直接展示威拉德杀死科茨上校的具体画面,而是在最为关键一瞬间接上了屠刀砍进牛脖子的镜头。这样的剪辑技巧既言简意赅充满意味,同时也加强了故事情节的动感与力量。与此同时,刺杀科茨上校与屠宰牲口这两个场景间的视觉对比也具有明显的目的,二者的能指与所指在这一刻达成了一致。在屠牛完成之时,也是科茨上校的生命的结束。而献祭仪式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科茨上校成为他内心对黑暗、恐怖的战争的祭祀品。
当新好莱坞运动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商业压力与高超的数字特技技术时,好莱坞电影的剪辑风格已经全面地转向了快速剪辑。2000年至2010年之间的好莱坞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间不超过4秒,其中,拥有3410个的镜头的《谍影重重2》(2004)甚至只有1.9秒的平均镜头时间。曾经的好莱坞剪辑原则一个接一个地被打破、重构,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需要引起我国的电影工作者的注意,进而推动我国电影艺术的长期发展。
[1]Cutting J E,Brunick K L,Delong J E,et al.Quicker,faster,darker:Changes in Hollywood film over 75 years[J].i-Perception,2011,2(6):569-576.
[2]郑汉民.经典与现代的完美平衡——电影《逃离德黑兰》剪辑艺术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5):40-47.
[3]戴.波德维尔,陈梅.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J].世界电影,1988(6):39-79.
[4]S·斯科特·史密斯,仇华飞.在剪辑中制造悬念——《大白鲨》一场戏的剪辑分析[J].电影艺术,1987(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