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二中小学部 新疆昌吉 831300
解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牛志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二中小学部 新疆昌吉 83130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微课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然成为了老师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基础的关键性内容,所以老师在利用微课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应用。为了提升老师的微课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中微课教学的具体策略展开相应的探究,希望能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应用策略;探究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也正和微课教学的性质不谋而合,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应该讲微课教学的主旨,和教材设定的任务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在自身传统的学习观念之上,产生更为新颖的学习认知,进而提升自己创新性意识的发挥。
语文老师在进行微课内容的教学之前,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微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化的认识,并且在接触到微课学习题目的那一刻,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微课教学引入,打下关键的基础。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师未能对微课教学内容,设置出一个合理化的引入题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也为后续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针对“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老师不妨在微课教学中,设计出一项和文章内容像呼应的小题目来。比如“我教奶奶学上网”、“网络上度过的团圆年”等等,都可以成为微课教学中的亮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章的各种演示内容,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讲述出相似的活动经历,然后将其简要的收录在后续的微课内容中,方便学生对学习留下较为深刻的学习印象。还有,微课的选题也要尽可能的“小”,不能涵盖的内容太广泛,这样学生反倒是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像《写作训练——介绍自己的四种方法》、《拼音学习——掌握四种音调的特点》等等,都可以成为微课教学的主题。
微课内容顾名思义,起要义在一个“微”字上,所以老师在对微课教学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筛选和规划,帮助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内容,明确文章学习内容,了解文章学习思想,并进而产生出相应的学习构想来。在微课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老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一些他们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
例如在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首先,老师不妨利用图像展示的技术内容,帮助学生对圆明园的修建历史,进行一个简要的认识;然后,老师可以通过插入模拟视频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圆明园在其辉煌时期的整体效果;最后,老师可以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以图表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对“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段话,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展开相应的批判。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学习看法,老师也应该让其进行大胆的发言,对微课教学内容作出补充。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离不开相应的总结过程,这一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微课教学手段是一种辅助性的内容,所以老师更应该帮助学生对其展开有效的总结过程,深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帮助他们通过微课学习的切入点,对语文知识内容,展开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抱有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态度,突显出学生的主管学习地位,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意识。
再利用微课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预留五到八分钟的时间,通过带领学生对微课视频观看,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中所涉及到的生字词内容、文章中心思想内容,以及相关的资料补充内容进行掌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回应;其二是在课下,老师不妨将课堂学习过程,剪辑成相应的微课学习片段来,突显出教学重点。并将其上传到班级的公共群之中,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方便的进行复习和巩固学习,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更为多元化的运用,结合学生的学习理解,从根本上提升其语文学习意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轶群.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9.[2017-09-09].
[2]叶和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01):76-77.[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