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中芹 高婉晨 程鹭婷
摘 要:在中国,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主要阐述了目前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同居式养老的普遍化推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同居式养老;普遍化;推广;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57
根据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表示,根据预测计算结果显示,从2020年开始,我国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将高达4200万,同时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将高达到2900万。就目前老年人口增长情况看来,我国的老龄化情况已经越来越严峻,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将大幅增加。此外,人口流动的日益突出也加快了代际分离现象的发生,中国一直都有较大一部分的老人独守家中,就算是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年轻人,同样也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很难抽出时间给予父母更多陪伴和爱。本文研究的同居式养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良好模式。
1 同居式养老在国内外现状
在国内,同居式养老的普遍化相比过去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地区差异还较大。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同居式养老优势日益突出,我国部分地区的老年人已开始进入到同居式养老的行列中,并取得良好成效,在我国推广同居式养老方面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在有些地区还推广的不好,还未走出养老困境。
在国外,欧美日等国家,特别是在德国,同居式养老已得到普遍实行,大多数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都会优先选择同居式养老,他们多以享受型生活方式为主,在选择养老方面,他们更愿意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
2 调查情况
本团队在2016年6月—2016年9月在大连等地区,主要针对45岁~75岁的中老年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形式主要为走访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有300份,有效问卷260份。通过对填写调查问卷的中老年人群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了更多在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因。本团队通过切实体验完善数据内容,积极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调查内容分析
通过采用走访调查、访谈调查、案例调查等形式,我们项目组对同居式养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调查,得到了基本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对推广同居式养老普遍化进行了分析。
调查分为两个年龄段,一是45岁~60岁年龄段的人群,二是60岁~75岁年龄段的人群。45岁~60岁区间女性80人,男性30人,60岁~75岁女性110人,男性40人,本调查更多的是代表女性老者的观点;45岁~60岁区间的受访者“没办法下结论”、“并不看好”的消极观念与“可以接受并尝试”、“发展前景好”的积极观念基本各占一半;而60岁~75岁持消极观念的几乎是積极观念的2倍;说明1956年以前出生的人对“同居式养老”的新事物持保守态度;在对同居式养老的满意度统计中,45岁~60岁区间的受访者持“非常愿意”、“愿意”和“无所谓”的人数与“不是很愿意”、“非常不愿意”的人相差不多,而60岁~75岁受访者中持“非常愿意”、“愿意”、“无所谓”和“非常不愿意”的人数都低于45岁~60岁,而“不是很愿意”的比例远高于45岁~60岁的人。说明推广同居式养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分析如图1所示。
4 调查结果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
我们小组通过查找民政部门统计数据等发现未来中国失能老人还将持续增长至4200万人(2020年)、6168万人(2030年),9750万人(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也将持续增加到4300万人(2030年),1.08亿人(2050年);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为1.18亿人(2020年)、1.8亿人(2030年),2.62亿人(2050年),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直线增长趋势,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养老需求剧增和养老保障不完善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水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推广多样化的养老模式。现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同居式养老受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社会环境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影响。
4.1 文化程度
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人群,所选择的养老方式大有不同。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群大多选择传统的养老方式,例如: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等方式。而此类人群高达调查数据的80%以上,可见目前大多数中老年人趋于保守,喜欢并且习惯于遵循以前的生活方式,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较差。而高中以上学历的中老年人更愿意尝试并选择同居式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方式,但这部分人群只占有一小部分。由此看来,想要推广同居式养老的普遍化,提高文化程度水平是一项重要因素。
4.2 经济水平
通过目前的调查可以看出,实施同居式养老需要额外的资金、场地、房屋,如果想要真正实施同居式养老还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根据调查绝大多数的中老年人群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和以房养老的这种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的养老方式。只有小部分的经济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愿意实施同居式养老这种养老方式,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提高经济水平是推广同居式养老普遍化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4.3 生活环境
不同的生活环境是影响中老年人选择他们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针对大连等地区的调查中,生活在农村的中老年人,他们绝大多数会受到传统的生活环境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传统的养老方式——以儿养老,但事实证明这类中老年人的晚年并不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生活在城市的中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多数都愿意尝试新型的同居式养老。因为他们都有退休金保障,平时的生活环境就是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退休老人一同结伴组织日常活动。所以在推广同居式养老普遍化时,应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的老人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案。
4.4 社会保障
同居式养老,具有多重优点。不仅可以贴近社区及家庭、依靠社会力量、节约政府的资金,而且能够节约场地的投入、运作方式灵活。除了这些优点,坚持推进、持续发展、利国利民、解决养老困难也是同居式养老的优点。当然,同居式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是需要从机制层面做以补充和完善的。首先,在各级政府的工作中要尽快制定出同居式养老的相关管理办法,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其予以规范。其次,把同居养老作为一种让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的养老模式,结合现有的养老体系,科学地、统筹地确定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同居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的需求,把这些作为规划养老事业的前提及基础。最后,可以把国家现有的各种医疗和养老体系的资源和平台与同居式养老相对接,以此来提升同居式养老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社会保障对同居式养老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 对策研究及建议
本项目根据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社会环境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分析并结合问卷提出推广同居式养老普遍化的根本是要加强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及社会机构大力宣传,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政府可以利用“同居式养老”这个平台进行宣传。一方面,减轻了养老难的工作压力,为百姓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政府部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同居式养老”在国内的影响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机构的支持,广大人民群众也会通过对“同居式养老”的大力宣传提高对此类养老方式的认同。二者存在着利益互通之处。社会机构为“同居式养老”扩大宣传,“同居式养老”为社会机构减轻压力。
其次,我们要虚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同居式养老”的宣传推广又增加了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对于借鉴国外养老模式方面我们应该要有选择的进行,通过国内外文化融合的方式,完善并发展我國的养老模式。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类似于大连地区的城市优先尝试同居式养老,通过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宣传和推广,建立起一套适合当地的同居式养老,进一步实现同居式养老普遍化在全国推广的目标。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居式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不仅能有效的为我国解决养老难的问题,更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辉.中国养老保障面临四大问题[DB/OL].财新网,http://finance.caixin.com/2012-06-30/100405900.html?utm_source=mail.caixin.com&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aixin_news_mail&utm_campaign=caixin,2012630.
[2]殷骏.如何补强同居式养老模式[N].新民晚报,201681.
[3]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三浦展.超独居时代的潜商机[M].进口图书默认,2014.
[5]民政部,全国养老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张恺悌,郭平.美国养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1.
[7]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空巢老人将过亿[DB/OL].京华时报,2016.10.27.http://news.qq.com/a/20161027/001029.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