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调控是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有效的组成部分,利率弹性则是衡量利率调控效果的主要标准。本文结合我国近年来储蓄利率和储蓄总额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我国储蓄利率弹性的原因,并探究提高储蓄利率弹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储蓄利率;利率弹性;问题
一、利率和利率弹性
利率是指利息和本金在一定时期内的百分比关系,利率弹性则是指由于利率变化所引起的投资或储蓄的变化幅度。凯恩斯经济学明确指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调控来影响社会总投资或总储蓄的变化,由此来达到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利率调控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越大时,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就越明显。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利率弹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从而影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利率弹性的影响因素和增强措施进行研究有利于央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
利率弹性分为储蓄利率弹性和投资利率弹性,本文主要对储蓄利率弹性进行分析。
二、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在对储蓄利率弹性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名义利率即央行规定的利率,该利率是指在物价水平即货币购买力不变的理想情况下的利息率,但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除去补偿通货膨胀或紧缩风险之后的真正发挥作用的利率,该利率才是衡量我国经济状况的指标。
名义利率上涨时会给人一种手中财富增值的错觉,但是在实际利率的作用下,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购买力却有所下降。
三、我国近年来的储蓄利率弹性现状分析
在理想状态下,即没有其他任何经济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储蓄利率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社会储蓄总额的增长。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受到人们收入水平、消费理念、通货膨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储蓄利率和储蓄总额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居民收入增速明显降低,消费需求严重萎缩,人们将大量现金用于储蓄。央行为了刺激社会消费、降低储蓄总额,采取连续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然而社会储蓄总额并没有如预期所想而减少。导致该情况的原因在于,经济危机激发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由于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不乐观,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即使在储蓄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将现金转化为固定储蓄。
四、我国居民储蓄缺乏利率弹性的成因
1.根本原因:金融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我国金融业受到极为严格的管制。一方面,央行对储蓄利率进行强制性规定,另一方面,央行又无力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储蓄实际利率明显低于名义利率,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在这种国情下,为了规避风险,居民更倾向于加大储蓄,这类“刚性”储蓄很难受到储蓄利率变动的影响。
2.内在因素:收入分配和消费理念
首先,由于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贫富差距相对较大,中产阶级力量较为薄弱,导致低收入人群倾向于将资金存储起来,高收入人群消费需求已达到饱和,这两大群体手上的大量储蓄资金基本上不会受到储蓄利率变动的影响。
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且物价上涨幅度远高于名义利率的上调幅度,导致很多家庭危机意识增强,将更多流动资金转变为子女教育、婚丧嫁娶、意外预防、个人养老等方面的固定储蓄资产。此类型储蓄资金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极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蓄利率弹性。
3.外在因素:通货膨胀或紧缩和热钱流入
首先,通货膨胀或紧缩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大幅度变化,从而严重冲击储蓄利率,使得利率调整影响变小,达不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另外,这种市场的不确定性还会导致“预防意外”类对利率变动反应极小的固定储蓄增加;其次,以短期牟利为目的的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导致央行不得不发行远大于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民币来维持收支平衡,从而激发通货膨胀,固定储蓄增加,储蓄利率弹性降低。
五、提高我国储蓄利率弹性的有效性措施探究
1.建立科学完善的货币政策体系
货币当局能否有效预见经济发展趋势,并及时制定和高效执行货币政策,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当货币当局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时,必然会大大提高人民对于货币当局的信心,从而在第一时间对货币当局出台的货币政策作出反应。
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货币当局吸纳和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货币政策制定流程,从而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效性。
2.深入推进我国各项制度改革
首先,改革分配制度。通过等级制税收制度调节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同时将更多的税收收入用于低保和救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就业,提高中收入群体的比例;
其次,健全医疗和社保制度。只有让居民在养老和看病这两件大事上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降低居民用于这两方面的资金的“刚性”;最后,完善教育信贷制度。除了养老基金和医疗基金之外,教育基金也是家庭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我国的教育信贷制度进一步完善时,居民才會将这部分“刚性”储蓄转变为投资性储蓄,从而提高储蓄利率弹性。
3.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当利率水平的变动并非只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更多的是由于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的变动所致时,居民才会在利益的刺激下,随着利率变动尽快进行储蓄增减。因此,我们在不放弃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无形的手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娄慧涵.我国投资利率弹性及其提高途径研究[C].西南大学,2014(05)
[2]李腊生,张岩,李彩霞.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结构效应及通货膨胀[J].人文杂志,2014(02)
作者简介:
孟政翰(1996- ),男,河南信阳人,汉族,本科,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