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怡萱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不断冲击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基金项目:2016年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Z86)
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出现了2015年来的首次下降,银行居民存款增速下降成了新常态,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其依托于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金融活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进行存贷款、汇款等业务的唯一途径。在金融业的新业态下,商业银行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方式、网络借贷模式和互联网理财模式。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根据国内智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人民币。在投融资总额方面,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2016年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规模增长达337%以上,并已经达到2015年全年度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总额944亿元的64.61%。
1. 第三方移动支付
自1999年,中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首信易支付的诞生起,第三方支付历经了近20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以银行网关支付平台为基础,凭借其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开始逐渐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以及小额信贷用户等领域扩张。目前,第三方支付已存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环节,众多第三方支付产品涌现。既有电商型产品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QQ钱包、财付通等,又有互联网型的产品如快钱、汇付天下、拉卡拉、易宝支付等,还有手机厂商型的产品如小米pay、Huawei Pay、Android Pay等,以及运营商型产品如翼支付、沃支付等。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62011亿元,同比2015年第一季度增加近3倍,2016年第二季度交易规模达93400亿元,环比增长率51%。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2.网络借贷
网络借贷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资金供需双方通过在线交易实现资金的融通。网络借贷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P2P模式,是指把第三方网络平台作为中介,进行资金借贷。借款者可通過平台自行发布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借的款信息,同时资金借出者可以明确地了解借款者的资金流向。2015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805.65亿元,同比增长258.62%;历史累计成交额16312.15亿元。第二种是众筹模式,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2013年及之前全国众筹行业仅成功筹资3.35亿元,至2014年,众筹行业成功融资21.58亿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众筹行业历史累计成功筹资金额超过218亿元。
3.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指金融服务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推出新型理财产品,将收集的大众闲置资金,投放于货币市场以获取利润。数据显示,2015年“宝”类理财产品规模达到1.94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达到3.46万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成本极低。一方面业务运作互联网化,运营成本要比传统的金融模式低且准入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客户可以在计算机和手机上办理业务,节省了银行等候排队的机会成本。
2.方便快捷。互联网金融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业务的移动化,只需要通过计算机或手机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资金的借贷和划转。
3.大众化。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4.多元化。通过互联网,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能促进金融服务的标准化。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 商业银行中介地位弱化
在传统的金融业中,商业银行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下,这一金融中介的角色已经开始逐步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融资最主要的问题是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过高,而网络借贷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借贷双方,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同时交易的成本大大下降。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为资金借贷双方提供交易平台。同时及时有效地发布各类信息,跳过银行中介机构,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
二是第三方支付挑战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以往商业银行是支付的重要手段,任何支付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这个支付中介才能实现,而快速兴起的第三方支付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减少了支付业务对银行的依赖,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支付功能的垄断。
(二)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被蚕食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存贷利差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银行的吸储能力严重下降。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存款。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平台加入其中,这对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我国国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度的提高,类似互联网理财产品对银行存款业务市场的瓜分愈加严重。
另一方面,网络借贷业务严重地分流了银行贷款市场,主要是小额贷款市场。传统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掌控能力较弱,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较高。而P2P网贷模式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缺陷,能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另外网络贷款不仅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审查手续简化,所以对商业银行进入小微信贷领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同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被互联网金融的支付结算业务所替代。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虽然不占用银行的资金,但给银行带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削弱了银行卡的支付能力,挤压了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结算以及跨行转账等业务,大幅减少了银行的中间收入。另外,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开通了代销基金,代缴水电费,充话费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正在逐渐被侵占。
(三)银行中小型客户资源被抢占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所以市场参与更为大众化,而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参与者主要是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户。中小型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由于其资金规模小,更注重互联网金融企业便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这将导致这些中小型客户绕开商业银行,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各项金融活动。另外,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将会是银行未来的主要客户,这些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而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这些客户的基本诉求。互联网金融为这些客户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迎合了他们“自管理”的需求。从长期看,中小型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性下降,将会直接动摇银行的客户基础和结构。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强化银行传统优势
1.促进小微银行和社区银行的建设
通过加强小微银行和社区银行的发展,主动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小企业客户和广大普通群众的联系,从而扩展了客户资源。
2.发挥银行风险管理优势
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目前商业银行的有利优势就是专业化的理财和风险管理能力。虽然互联网理财产品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但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管理经验等许多方面还需要改进。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把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给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专业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二)转变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
1.注重客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服务逐渐向虚拟化方向发展,这将不断颠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民众对传统商业银行存在较多的不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效率低,客户往往要排很长时间队才能完成业务办理,机会成本太高。另外银行业务流程繁琐使得商业银行流失了一部分客户。以小额信贷为例,网络借贷平台发放小额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环节只需要几天甚至当天到账,而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历经多个环节的审批,从申请到发放贷款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繁琐的业务环节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而互联网金融给民众提供了便捷、高效和大众化的服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努力实现将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改变,加快服务意识的提高,简化业务流程,让不同群体的客户拥有金融服务的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客户得到更加满意的体验。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银行传统产品和新兴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经验,在短时期内还不能整合各种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应加大创新力度,将现有业务和产品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减少或消除跨行转账支付障碍和引进适当的现金管理产品,提高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灵活性等方式积极开拓新市场。
(三)融入互联网金融,实现互惠互利
商业银行可以和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是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银行还有遍布各地的网点,在渠道上有着明显优势。而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数据技术。两者合作可以相辅相成,实现双赢。一是商业银行可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获取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二是商业银行可以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共同搭建销售平台,根据互联网金融客户特点退出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发掘新客户群,通过长期维护转变为长尾客户。
參考文献:
[1]陈莉,周琼.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电子世界,2014(18):442.
[2]王银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5(04)
[3]郑国强,童彤,潘文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视角,2014(06):17-19.
[4]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31-33.
[5]雷思远.互联网金融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探讨[J].市场论坛,2016(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