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彩流光

2017-03-28 14:27陶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3期
关键词:冰灯灯节花灯

陶阳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人们迎来了习称“灯节”的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节日。届时,城乡处处张灯结彩,焰火满天,歌舞升平。人们祝贺祈福,沉浸于灯山舞海的节日狂欢中。

据文献记载,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肇始于汉代。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汉代祭扫天神太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张灯结彩,夜游观灯。自此,留传下来每至正月十五日夜的燃灯风俗。南北朝时,元宵节张灯已渐成风俗。南朝梁简文帝目睹元宵张灯之景,写下了著名的《列灯赋》。

隋唐时期,灯节活动更加兴盛,《隋书·音乐志》云:“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正月三十日)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采。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眊者,殆三万人。” 唐韦述 《两京新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池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这时,灯节已从汉朝时的一天增加到三天,长安的灯节热闹非凡。为了方便市民观灯,元宵夜取消了宵禁。文学家张说在《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辞》中描述了兴庆宫前观灯起舞的盛况:“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唐代以后,正月上元日观灯习俗,宋元不仅因袭,而且还增加了七月观“中元灯”,十月观“下元灯”的做法。较之过去,有过之而不及,灯品更加众多。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了南宋临安灯市的繁华场面:“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进髓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中瓦南北茶坊内挂着诸般瑠珊子灯、诸般巧作灯、福州灯、平江玉棚灯、珠子灯、罗帛万眼灯,沙河塘里最盛。”“挂灯或用玉栅,或用罗帛,或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灯彩的雕饰精巧,染色艳丽,种类极其繁多,成了灯彩的海洋。不仅如此,据《宋史·乐志》记载,观灯在宋代已和演戏等娱乐融为一体:“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 这种大型灯彩,有鳌山灯、灯球等之类,多见于南方。《武林旧事》就描述过南宋杭州的灯山壮景:“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中以五色玉棚簇成 ‘皇帝万岁四个大字。”“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穿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

宋元时期增加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灯节后,出于道家在该日祭奉水官生日之俗,白天做盂兰道场,晚上则在河上放水灯。水灯又叫“河灯”,其做法是,用竹木为底座,扎制成莲花形灯,糊以帛纸甚至精制兽皮,涂以色彩。中燃蜡烛,放入水上,任其随波逐流,熠熠闪光,蔚为壮观。明代周清源《西湖二集》记载过明初南京放水灯情况:“洪武帝大悦,又命秦淮河点水灯万盏,及道场已毕,那时已是半夜。”

明清时期,灯节活动盛况空前,放灯时间延长,灯式愈发丰富,灯品种类日众。一些新型材料也陆续进入制灯彩的行列,像绢纱、玻璃、明角等。《燕京岁时记·灯节》中就说:“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 北京城内还辟有东华门二里长的灯市,并以东四牌楼和地安门为最盛。正阳门外灵佑宫旁,也是重要的赏玩观灯之地。前门外的琉璃厂廊房头条出现了文盛斋等十几家专门制作和经营灯彩的灯笼铺,被誉为“灯笼大街”,并以善制纱灯闻名海内外。这种纱灯用生长三年的竹子劈削剥离成篾条,糊扎成椭圆形,然后被蒙上纱绢。灯内置燃蜡烛,风吹不灭,俗称“气死风灯”,名震天下。每逢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北京的私宅、店铺、街道、寺现均燃灯供人观赏。入夜后,千万盛彩灯竞相放光,居民一起拥上街头,观灯赏月,俗称“逛灯”。

如今,各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的风俗,放焰火、赛花灯、扎灯塔、走马灯、办灯展,同时伴随着社火、社戏活动,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欢乐图景,从而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由此,灯彩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民间美术品,迎合了普通民众祈福求祥、喜庆安乐的心理,广泛运用于节庆裝饰,借以烘托节庆的浓烈气氛。民间巧匠广取天然或人造材料,运用扎糊、雕塑、画绘、剪贴和刺绣等百般技法,创造了千姿百态的灯彩艺术,以其强调或夸张的手法,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将装饰性、图案性、趣味性、世俗化完美地融会在一起,共同营造出光彩夺目、雅俗共赏的综合艺术空间。

民间花灯品类样式极其丰富,有功能各异的观赏灯、玩耍灯、俗用灯;有造型不一的拟形灯、几何形灯;有结体各样的单体灯、子母灯、集合灯;有构架不同的骨灯、无骨灯;有机制各异的气动灯、气浮灯、人动灯、电动灯;更有工艺材料不同而各式各样的花灯名目,如墨纱灯、夹纱灯、罗帛灯、绢灯、刻纸灯、料丝灯、篾丝灯、稻草灯、麦秸灯、藤灯、谷壳灯、西瓜灯、桔灯、鲩灯、鱼鳞灯、羊皮灯、明角灯、冰灯等,不计其数。

就风格而言,中国南北各地的灯彩大体有宫廷式、乡土式、匠作式和现代式等类型。以宫灯样式为代表的宫廷式花灯,体现了宫廷艺术的深远影响,做工考究,精雕细绘,极尽华美之致。乡土式花灯多为民众自做,就地取材,不事雕琢,制作率意,极具农家气息。匠作式花灯多出自专业工匠之手,流行于城镇市井,风格兼融,既尚精工巧意、儒雅华贵,亦重世俗情趣和活泼形式,最能代表民间灯彩风貌。现代式花灯在材料、工艺、结构、机制和形式等方面,显示出现代科技、审美旨趣的影响,利用电动电光、新型材料,使灯彩的形式、意境、风格、内容花样翻新,增强了灯彩表现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些生产规模较大、技艺水平较高、地域特色较浓、流通范围较广的专业产地,如北京、广东佛山、福建泉州、浙江海宁、江苏苏州、江苏南京、黑龙江哈尔滨、四川自贡等,所出品灯彩工精艺绝,享誉四方。

北京灯彩,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古雅明净,色泽沉着,尤以宫灯最为知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北京宫灯多用红木、紫檀木、楠木等贵重木材作骨架,镶纱绢、玻璃作灯片画屏;此外也有用骨刻、铜铸、烧蓝、雕漆等作为立柱的。装饰往往雕镂画绘并施,加上多循六方模式结体构形,故更显得气质高贵、端庄雍容,有六方宫灯和花灯两种。六方灯是传统六角形的宫灯;花灯是从六方宫灯发展而来,其品种很多,有客厅、礼堂用的吊灯,桌上的台灯,坐椅两旁的戳灯以及安装在墙壁上的壁灯等。纱灯是北京灯彩的另一品种,既能照明,又可点缀装饰环境。过去是用生长三年的竹子劈削成篾条,做成框架,然后将白纱染成黄、蓝、粉、绿等各种颜色,蒙成各种彩灯,再运用国画技法绘上花鸟、山水、飞禽、鱼虫等图案,在灯上还配有金色的云朵和各种颜色的流苏。由于灯内燃烛风吹不灭,俗称为“气死风灯”。现在,北京纱灯的主要品种有红庆灯、彩纱灯、道具灯、民用灯等,自有一种丰腴朴素、飘逸大方之美,增添欢乐气氛。

佛山花灯,当地俗称“佛山灯色”,自明代兴起“秋色赛会”后,得到了很大发展。至清代,各种“扎作行”大增,品种繁多,技艺日进,秋色赛会盛行,灯花远销国外。如今,佛山花灯依然可见明代“纸马火龙”的热烈风采,而在装饰上更为精进。佛山花灯,造型精巧,手法多样,色泽鲜艳,辉煌富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乡土色彩。品种有鱼鳞灯、刨柴灯、走马灯、头牌灯、兽灯等几十种。花灯装饰以金纸为底,一般都粘贴有佛山铜衬剪纸,以绢画为屏,画有梅、兰、竹、菊、荷花等。并配以五彩排穗、七彩绣球、明镜、璎珞和彩胶片等,以增强金碧感,渲染出一派热闹华丽的气氛。

潮州花灯,兴于元明之前,式样奇巧,工艺精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过去,当地民间神社于正月间迎神游灯、品评赛灯的旧俗,使适宜抬游展示的台式拟形花灯尤为盛行。灯品以篾扎绢糊的吊灯、台灯为多。吊灯用竹篾、铅丝、木板条构成骨架,裱上纸帛,彩绘小说故事、岁朝花果之类题材,有灯笼、水果灯、走马灯等品种。台灯是装在台座上的人物花灯,可放可抬,便于参加游行、赛会。一般以戏观故事题材为主,人物都穿戴绫、绢、丝绸的袍服,绣饰金花银边。台灯人物高50厘米以上的,头部为纸塑脱胎,饰以毛发,涂以彩色,身体用竹篾、铅丝扎作,穿上服饰,腹中置灯燃亮,名叫“火灯”。50厘米以下的,头部用泥土塑造,身体各部用竹、木、纸、草扎作,然后穿贴上盔甲、袍带,名叫“纱灯”。还有一种花灯叫做“活灯”,是指会活动的一种花灯,由真人装扮。这种由真人临时装扮的“屏灯”,是急就应付用的,使游灯活动更增添生动热烈的气氛。

闽俗重元宵,花灯艺术向来发达,驰名全国。泉州,有“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之繁盛,昔日灯会上曾“灯火三層,蘸沉檀其中,香闻数里”。泉州花灯,品种繁多、扎作考究、绘饰精雅,有优柔文润之艺风。灯品以传统的料丝灯最具特色。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分为木制骨架、铁丝扎骨、竹篾扎骨几种,还有用纸折成方柱形的纸管组成的骨架,是工艺制作中较精致的一种彩灯。花灯经过扎骨成型后,表面糊上丝绸或纸张,然后采用框线剪贴、结合包堆(薄雕)、彩绘等方法进行装饰。有的还配上诗、文和书法,有的则运用针刺、镂刻手法。然后,根据灯的结构和要求,制成可以悬挂、平放、手提、拖牵、挥舞等多种形式的花灯。品名有磬灯、玉簪灯、卷书灯、绣球灯和多角灯等。

浙江之地兼海陆之饶,人勤工巧,灯彩遍及全境内,其中海宁硖石花灯最为出名。海宁硖石花灯,相传始于唐代,盛于南宋。宋以后,元宵节迎灯盛会,以火流星开道,火流星殿后,中间则是无数花灯。水面船只云集,岸上火树银花,彻夜不散。初以大型彩扎拟兽灯为主,后推出珍品“珠帘伞”,独树一帜。“珠帘伞”以数层宣纸裱糊成灯片,以针刺或刻绘的山水花鸟、书法诗文为装饰,精雅细丽。近现代则发展出模拟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的大型灯品,造型装饰均细谨巧致、优美华丽,以“联珠帘灯”最为奇特,制作精巧,工艺独特。灯面一般用四层宣纸糊裱,后用钢针按图案纹稿线条,刺成连续细圆孔,形似联珠,灯如伞状,故名。这种精细的“针工”,俗称“引线工”。刺制完成后,再加彩绘,然后粘贴于极薄的轻纱上。图案内容有神话历史故事、花鸟走兽、山水和书法等。灯面经灯光照射,光亮从花纹细孔中透出来,如雾中一般幽雅柔美,耐人寻味。如一件长180厘米、宽28厘米的“龙舟”灯,从龙首到龙尾,周身共针刺二十万孔。在灯光映辉下,龙纹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奇妙生动。

苏州灯彩,早在宋代就已闻名。《东京梦华录》记载:“灯之品极多,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玉色琉璃所成。”周密《乾淳岁时记》:“禁中元张灯,以苏灯为最。”《石湖乐府序》:“吴中风格,尤竞上元,前一月已卖灯,谓之灯市。”明、清时期,每逢岁尾年头,苏州阊门内吴趋坊、皋桥一带,灯彩遍张,不见天日,灯铺多达一百余家,花色品种精奇百出。苏州花灯素以花色纷繁、工精技巧、古朴典雅、灵秀清丽之优势而名冠全国。宋代的无骨灯、鲩灯、珠子灯和罗帛灯,明清的荷花灯、栀子灯、走马灯、夹纱灯以及后来的大型龙船灯,都是艺风品格精妙卓然的苏州名品。苏州灯彩巧妙结合剪纸、绘画、装扎、糊裱等工艺,具有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色彩鲜艳、装饰华丽、灯画工致、花样出奇的艺术特色。其中以走马灯最能表现苏灯特色,点燃时光华璀璨,只见在碧瓦飞檐亭阁内,人物故事循环往复,引人入胜。

南京夫子庙灯会,自明沿传至今。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数百年来,秦淮河一带扎制灯彩,相沿成习。《金陵岁时记》记载:“俗以正月初八、十三、十五为灯节,凡是庵庙皆上灯。”南京灯彩,亦称“秦淮灯彩”,名目繁多,主要有宫灯、挂灯、壁灯、球灯、花灯、各种动物灯、转灯等品种,造型夸张、结构简练、装饰大方、色彩明快。现代南京灯彩,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用各色绢绸、尼龙、胶片为材料,从著名的南京云锦、剪纸、牙雕、绒绢花的造型和纹样中汲取营养。还有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子、声控、光导技术结合为一体,使之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每年元宵节,夫子庙秦淮河畔,观灯、买灯人如潮涌,产品供不应求。

以上所述,只有几处著名的花灯专业产地。至于那些适合节令、自制自赏的乡土灯彩,则像万点群星遍布大江南北。

冰灯是北方地区特有的民间灯彩,起源于明代。明代,唐顺之有《元夕咏冰灯》诗,描写了元宵之夜的冰灯盛况。清代,冰灯十分盛行。《黑龙江外记》云:“上元,城中张灯五夜,车声彻夜不绝。有按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冰灯造型有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等。现代,元宵节前后,北方经常举办冰灯节,利用冰灯举办各种游园活动。1963年,哈尔滨开始举办灯会,后来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等地相继开展。冰灯的制作可分冷冻和冰雕两种。小型冰灯,先做好模具,然后向模具注水,送室外冷冻成型。制作冰峰、巨兽、塔楼等大型冰灯,则要根据设计要求,用天然冰块砌成不同的冰堆,然后用斧、锯、铲等工具加以精雕细刻。发光的电灯线路,也都是凿洞埋线放进去的。近年来更是利用高科技的声光技术制作冰灯,甚至还举办了国际冰雪节,成为各国间利用冰灯雪雕来促进文化交流的载体。

现代的各种灯展、灯会、灯节,更是利用了新技术的成果,使灯彩的形式、意境、风格、内容花样翻新。譬如,四川自贡恐龙灯会和山西“煤海之光”灯会,以突破局限异军突起,展现出现代灯艺发展的新途径。灯会规模宏大,灯品精思巧构,往往借助现代工业文明的声光化电技术,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灯艺的新气象,给人以强烈新颖的审美趣味。

总而言之,灯彩迎合了人们祈福求祥、喜庆安乐的心理,借以烘托节日的浓烈气氛。如今,灯彩更以其注重了强调或夸大的手法,把装饰性、图案性、趣味性、世俗化融会在一起,追求光彩夺目,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这流光溢彩的灯彩里,充分寄寓着中国百姓的生活理想,也展示着乡土中国的浪漫情怀和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猜你喜欢
冰灯灯节花灯
灯节
冰灯
梦游的冰灯
找不同
竿灯节(环球360°)
冰灯,北方春节的文化符号
看冰雕
赏花灯
“舞动奇鸡”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