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主体在场”的情感体验

2017-03-28 14:04黄洁莉
中小学德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虎品德儿童

黄洁莉

摘 要主体缺失的品德课堂体验学习活动,往往缺乏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学习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尊重儿童的探究天性,激活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的主体性,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关 键 词品德课堂;体验学习;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2

作为品德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价值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课堂体验活动热闹而肤浅,缺乏学生的情感参与等主体“不在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1]学生只有在亲历和参与中才能获得真切体验,其道德认识才能得以提升,道德情感才能得以激发,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联通儿童的生活世界,触发道德情感

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2]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往往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简单铺陈的生活叙述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品德课堂,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事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片断并制作成视频。视频中,学校保安、早餐铺的老板、学校周边路面的清洁工等,一个个学生熟悉却“陌生”的身影展现在眼前。他们辛勤工作的生活片断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学生们发现,原来这些经常接触的人是这样工作的,而自己对他们的劳动却总是视而不见。由此,孩子们走进了劳动者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情感得以触发。

在此基礎上,教师将学校食堂的师傅请进课堂,与孩子们展开互动。孩子们现场采访师傅,了解到师傅每天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后,孩子们走上来摸摸师傅粗糙的手,真诚地向他道谢。此时,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感受更加具体而生动,对劳动者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尊敬。孩子们认识到正是身边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生活便利,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给劳动者添麻烦;同时,更要尊重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品德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唤醒儿童主动参与体验的愿望。这样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引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使其不断获得成长。

二、尊重儿童的探究天性,丰富情感体验

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其生活和学习就是一种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3]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主体在场”的情感体验必然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保存和激活儿童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不断体验世界,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丰富情感,获得智慧成长。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时,恰逢下雨。于是,教师灵机一动,带着孩子们开始了“雨中校园游”。孩子们开心不已,手撑雨伞,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堆,漫步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体验着雨中的世界,或轻轻地摸一摸绿叶、数一数花瓣,或凑近闻一闻花香,甚至尝一尝雨水的滋味,一些孩子索性丢掉雨伞,在雨中踩水嬉戏……

在与春雨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春天的认识不断积累、延伸。孩子们发现,春天就在大自然的一草一叶中,一丝花香、一滴春雨中都饱含着春的气息,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体验学习的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当儿童的亲历体验由其自身的探究欲望所驱动时,这种体验才是真实的、“主体在场”的。儿童由此获得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丰富而深刻,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道德认知,从而不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三、激活儿童的独特体验,深化情感体验

今天的学生视野广阔,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想法和体验,并尝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品德课堂上的诸多“意外”正是学生独特体验的表达,展现着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契机。“主体在场”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更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和巧妙激活,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品德的生成与发展。

“小马虎旅行记”(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教学前,师生互相问好后,一位小朋友将刚刚捡到的一支铅笔交上了讲台。看到讲台收纳盒中满满的“无主”文具,教师灵机一动:“小朋友们,刚刚又有一位小马虎把他的小伙伴——铅笔弄丢了。你们看,讲台上的收纳盒里已经躺着好多无家可归的铅笔、橡皮,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无家可归吗?”孩子们纷纷举手说:“我知道,是它们的主人把它们弄掉在地上,又不捡。”“是我们太粗心了,自己丢了笔都没发现。”“是我们太马虎,没有保管好自己的文具。”“那么,你们愿意赶走小马虎,帮这些铅笔橡皮重新回到它们的家吗?”“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教师开始带着孩子们仔细辨认,一部分文具成功找到了主人。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孩子们,在你们的细心辨认下,一部分文具已经回家了。但还有很多铅笔、橡皮被它们的小马虎主人彻底抛弃了,它们一定非常失望、伤心,你们想想,你当过小马虎,弄丢过铅笔、橡皮吗?以后我们怎样做,它们才不会无家可归呢?”“用完文具要及时收在文具盒里。”“我们可以在铅笔上贴上标签,写上自己的名字。”“是啊,咱们不当小马虎,用完的学习用品及时整理好,让这些忠诚为你们服务的小伙伴们永远都不会找不到家!”……

面对如此切合学习主题的突发小事件,教师及时恰当地调整了教学设计。通过帮助“无主”文具回家的行动和反思,充分激活了孩子们“马虎”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一过程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充满童真童趣,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和思考。由此带给孩子心灵的触动,必将引领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4.

[2]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国教育报,2002-9-10(3).

[3]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8):20.

(作者单位: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南通 22600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马虎品德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留守儿童
小马虎
六一儿童
品德
马虎的水管工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