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2017-03-28 20:16金海波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空间差异旅游经济长江经济带

金海波

摘 要: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率进行耦合研究。并将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经济与经济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比,对长江经济带进行旅游区域划分,对各个区域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经济;长江经济带;空间差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04

长江经济带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该地区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由西向东覆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东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中西部的崛起,该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在旅游产业方面,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整体旅游资源禀赋程度居我国各大经济区域之首,旅游经济总量大,是国内旅游的领头羊。然而,长江经济带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资源诅咒”现象(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资源匮乏地区),区域旅游空间差异问题明显。如何整合长江经济带空间差异以及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国发(2014)3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知道意见,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国家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区域旅游空间差异问题要得到尽快解决。

1 研究方法

旅游资源禀赋可以采用丰度指数、品味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来衡量。旅游资源丰度是指某次级区域相对于上级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及组合程度,公式表示为Mi=Ai/∑Ai,式中,Mi表示i区的资源丰度,Ai表示第i个次级区域旅游资源类型数,旅游资源品味度用来反映某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用高品质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加权求和计算,公式表示为:Ni=Bi/∑Bi,式中,Ni表示i区的旅游资源品味度,Bi为第i个次级区域国家级旅游资源的数量,其中,5A和4A级景区分别乘以5和4,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中有较高价值的乘以1,其余乘以0.5。

将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度和优势度结合起来,就得出旅游资源优势度,公式表示为:Yi=Mi*Ni*100%

旅游经济水平是指某个次级区域旅游收入相对上一级区域所处的地位,可以用该次级区域的旅游总收入与上一级区域的所有次级的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衡量,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

2 结果和分析

2.1 长江经济带旅游优势度空间差异分析

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截止2014年12月,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共有5A级景区85家,4A级景区935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5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22个,历史文化名城5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26个。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旅游资源禀赋也存在着差异。

利用公式计算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结果如下:浙江(16.12);四川(14.35);江苏(13.34);安徽(9.5);湖北(8.51);湖南(8.11);江西(7.66);云南(6.97);重庆(6.63);贵州(5.09);上海(3.34)。

可以将旅游资源优势度分为3个等级:

旅游资源优势区Yi≥12,包括浙江、四川和江苏。旅游资源中等区6≤Yi<12,包括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云南和重庆。旅游资源劣势区Yi<6,包括贵州和上海。

2.2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水平空间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方法中所给的旅游经济水平计算方式,得出排名如下:江苏(2.07);浙江(1.6);四川(1.26);湖北(0.96);上海(0.87);安徽(0.87);湖南(0.78);贵州(0.74);云南(0.68);江西(0.64);重庆(0.51)。仅有江苏、浙江和四川三个省旅游经济收入超过区域旅游经济收入的平均水平(旅游经济水平大于1),它们对该区域旅游经济贡献度达44.75%。湖北、上海、安徽、湖南和贵州5个省市旅游经济水平居中(旅游经济水平大于0.7且小于1),它们对该区域旅游经济的贡献为38.42%。云南、江西和重庆经济水平较差(旅游经济水平小于0.7),它们对该区域的旅游经济的贡献仅为16.93%。

将11个省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和旅游经济水平指数相耦合,其匹配情况可以分成3种:

(1)基本匹配,包括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和安徽6个省市,这些地区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资源优势度相比较较为一致。

(2)正错位,包括上海和贵州,这些地区虽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度不高,但因开发较早或者政府大力支持,使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负错位,包括云南、江西和重庆,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效益不符,旅游资源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3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增长率空间差异分析

收集2009-2014年6年的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经济增长率,其中湖北(32%);江西(29.81%);安徽(29.61%);贵州(28.25%);四川(26.88%);云南(26.17%);湖南(23.7%);重庆(25.6%);浙江(18.8%);江苏(16.28%);上海(9.83)。将其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相耦合,1个省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率之间基本呈负相关关系。

2009-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旅游经济增长率平均为24.27%。旅游资源优势区中除四川外,其他2个省份的旅游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该区域平均水平。位于旅游資源中等区和劣势区的8个省市中,除了湖南和上海,其余省市的旅游经济增长率均高于该区域平均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旅游资源优势区大多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高,旅游经济总量大,旅游经济区域稳定。而旅游资源中等区和劣势区位于中西部,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显示出较好的增长状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旅游资源优势区域的旅游经济增长率明显要低于旅游资源劣势区的增长率,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现象。旅游资源优势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何低于旅游资源劣势区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相关建议

综合考虑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率的排名,可以将11个省市划为5大类型,进而提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

明星三高型:四川省。该区域为旅游资源开发最合理的区域。未来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通过高效率的投资,增加科技、人才等优势,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熟领先型:江苏和浙江。该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利用经济总量大的优势,开发更为优质或者更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保证“高投入、高产出”的同时,稳步提高增长率。

支撑稳定型:安徽、湖北和湖南。该地区未来可以引进东部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潜力成长型:贵州、云南、重庆和江西。这部分地区未来应该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的经济潜力,首先保证旅游经济高增长率的同时,引入资金和人才,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型的增长道路。

特殊型:上海市。该地区可以开展符合自身的旅游资源,如城市旅游,吸引境外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外汇,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勇军,况明生,齐代华等.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J].2004,19(1):3847.

[2]方叶林,黄震方,张宏等.省域旅游发展的错位现象及旅游资源相对效率评价以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0):17541765.

[3]刘中艳,罗琼.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度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4):186193.

[4]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5):871876.

[5]李佳.西部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9):198203.

[6]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7]孙根年,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59464.

[8]周国忠,冯海霞.浙江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57164.

[9]李连璞,曹明明,杨新军.“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关系及路径转化——31个省(区、直辖市)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26(12):8185.

[10]李向明.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J].资源科学,2006,28(3):143151.

[11]薛亮,苏惠敏.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7):3035.

[12]张君.基于GIS的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4):2530.

[13]于术桐,黄贤金,李璐璐等.中国各省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190196.

[14]肖光明,郭焕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市域差异[J].资源科学,2009,31(7):14301437.

[15]陶卓民,林妙花,沙润.科技旅游资源分类及价值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2):524536

[16]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106109.

[17]黄震方,祝晔,袁林旺等.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9):15431554.

[18]方葉林,毛玲玲.基于SPSS16.0的安徽旅游区划研究[J].旅游学刊,2011,4(3):8691

[19]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69178.

猜你喜欢
空间差异旅游经济长江经济带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