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骜
在中国有两个关于科技创业者笑话流传很广。第一个是说中国的科技创业者很多,因此这几年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咖啡厅都实现了非常高的利润,因为哪里经常聚集着大量的拿着笔记本给人讲PPT的创业者;第二个是,现在很多创业者都喜欢说:我已经谈妥了A轮、B轮,甚至C轮的融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找到愿意做天使轮的投资者。
第一个笑话是说中国拥有大量的创业人群,相对地,第二个笑话则是说,由于项目很多,所以获得投资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无论是对于科创企业,还是对于创业人群来讲,除了要定义清楚自身的项目规划外,了解目前整个投资市场的动向,以及自身行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等相关资讯,无疑也成为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必修课。
在最近浦发硅谷银行发布的《2017第三季度“关于创新经济的健康度和生产力的洞察 ”的市场态势》报告中,集中对中美两国的科创企业所关注的焦点和投融资、交易数量等情况做了数据的对比。
有一组数据显示,中美互联网巨头收购的交易数量,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目前整个科创领域所关注的焦点:2012年到2017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商业、汽车技术、云技术、消费者是两国科创企业共同关注的六个主要热点。
其中谷歌和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分别进行17次和13次投资,百度也进行3次收购。阿里巴巴和亚马逊正在争夺对未来商业的控制权,两者分别进行了11次和12次收购。在云计算方面,BAT在投资角度做的投入相比谷歌和微软并不突出。
如果从商业模式上看,浦发硅谷银行副行长、企业银行部总经理贺定田的分析认为,用全球视野看,以色列的创新最为专注于技术领域;而印度正在从技术创新转型为商业模式创新;而中国市场目前更接近与印度,有一些集中于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例如商汤科技,而有一些更集中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途虎养车。“所以所以中国科创企业聚焦的领域,基本涵盖了技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商业创新领域。”贺定田说。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市场,更多的资本正在流向商业模式以及消费者领域。
报告当中针对中国众多的独角兽企业的调查发现:这类企业往往依赖于消费级市场,通过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取得现在的成功,相比之下,很多高市值美国科技巨头的目标是企业市场。数据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从事消费市场的公司数量占到独角兽企业总数的38%,而美国同类公司的数量只占到22%。相对应的,中国企业级信息技术研发的公司只占到独角兽企业的33%,而美国的相关数据是60%。
硅谷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青认为,这当然与中国庞大的消费者人群基数和相对成熟的消费级市场有关,因此从是这个领域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才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同时另一方面,获得成功的独角兽企业往往都是从是某一个领域的先行者,这些企业才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
《报告》当中列举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获得融资的情况:如SenseTime (商汤科技),这家从事人工智能的科创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4.2亿美金的容易,而摩拜和OFO则分别获得了10亿美金和14亿美金,
“中国市场资金充裕,好的科创项目不会缺乏资金支持。但是单纯跟风、缺乏核心技术的项目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在选择项目时,首先是希望在风口形成之前就能找到这些有代表性的企业,第二就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的技术。第三,在中国市场,我们也会看这个项目是否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持。”数据印证了陈青的观点:中国的风投在募资规模上,已经达到15年以来的最高值,开始与美国持平,直至超过其高度。
从笔者的角度看:如果一味鐘情于消费级市场,是否会造成中国的科创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难以保持长期发展?同时,是否也会消耗更多市场、用户和投资者的热情和耐心,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一种追涨杀跌,赚快钱的不健康创业环境?
“你很难定义目前中国科创领域与美国科创领域层次的高低,而且整个创业环境的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蒋德(David A. Jones),硅谷银行亚洲总裁兼浦发硅谷银行行长日前在北京办公室接受采访时强调,从技术和应用发展的逻辑上看,虽然目前中国的科创企业还主要集中在门槛比较低的层级上,但是随着中国科创企业自身的积累以及相应能力的提高,未来中国的科创企业一定会在更多更层级领域有所表现:“这就像一棵苹果树,当我们小的时候,只能摘到比较低的枝丫上的果子,但是如果我们长大了,我们自然有机会摘到更高枝丫上的果子。”
实际上,从鼓励创业到理性创业,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能够出现更多的华为这类的技术创新型公司,但是这显然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目标。中国的创业者,无论是创业方向、商业模式还是对资本利用的逻辑上,都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和实践。也许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上,一步赶上别人多年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方面,还是走得稳健些,才更有利于整个创业环境的形成,以及整个中国商业体系、商业文化本身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