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 人心所向
——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2017-03-27 20:18:58王令金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香港回归香港英国

文/王令金

祖国统一 人心所向
——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文/王令金

鸦片战争以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经过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终于收回了香港。20年来,香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政策的伟大正确。

香港回归;祖国统一

岁月如梭,香港回归20年了。此时此刻,我们不应忘却香港沧桑的历史,更要知晓香港回归的不易,尤其要重视香港的发展与稳定。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于扩大国外市场。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到北京,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岛屿和广州附近地方,以及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严正拒绝。1816年,英国政府又派专使阿美士德访华,再次提出割让海岛的无理要求,结果同样遭到拒绝。英国侵略者为推销商品,挖空心思,丧心病狂地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造成了中国政府白银外流,而且摧残了中国人民身心健康,进而削弱了中国对外防御能力。因此,中国清政府决定禁烟。1839年6月,受命于清政府的林则徐领导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鸦片贩子的威风。中国禁烟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首相巴麦尊为虎作伥,表示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英国政府作出了“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的侵华决定。1840年6月,一支包括48艘舰船和4000多名侵略军组成的远征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战争较量,以中国失败告结。此时,英国终于可以强行开放中国商埠、割占中国领土、勒索中国赔款、压低中国关税了。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在南京江面英国汗华丽号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关于通商一事,条约规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P33)关于割地一事,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1](P33)关于赔款一事,条约规定:“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应如何分期交清。”[1](P34)关于关税一事,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P35)对此,在之后(1843年)签订的“虎门条约”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规定的关税税率,“基本上都是按时价抽百分之五左右”。[2](P22)1843年6月26日,中英双方就“南京条约”在香港交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同年,英国政府任命璞鼎查为首任香港总督。

1856年10月,英国又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了对中国的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12月,法国追随英国参与了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逼迫清政府订立了“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1](P182)由此,英国侵略者割占了香港岛对面的九龙司,面积达11平方公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6月9日,英国政府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其中规定:“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黏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其所定详细界线,应俟两国派员勘明后,再行画定。以九十九年为期限。”[2](P372)1899年3月19日,广东补用道王存善与香港辅政司骆克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规定:“沿深圳河北岸,下至深洲湾界线之南,河地均归英界,其东、西、南三面界线,均如专约所载,大屿山岛全归界内;大鹏、深洲两湾之水,亦归租界之内。”[2](P389)按照这个合同,英国强行从清政府手中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总面积达980多平方公里,这些地区统称为“新界”。

英国占有香港是殖民强盗行为,所以,中国人民从来不承认英国的合法性,即使清政府之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也都没有承认过英国对香港的主权。

在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香港民众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例如,1922年1月,香港六千多名海员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要求增加工资,举行了大罢工,使香港与外地的航运几乎全部断绝。经过斗争,迫使香港当局接受提高工人工资等要求,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1925年6月,香港25万工人罢工,声援上海工人为抗议日本纱厂打死共产党员顾正红而举行的罢工斗争。此次罢工持续了16个月,使香港变成了“死港”“臭港”,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政府多次阐明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即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坚决不承认英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1972年,随着中国联合国地位的恢复,联合国组织也认可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但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还是采取一贯坚持的“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和政策,尚未进行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质性步骤。至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来看,中日、中美关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从国内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新时期三大任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提出了收回香港问题。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3](P12)他还向撒切尔夫人展望了收回香港后对香港的政策设想,即“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3](P13)上述设想,实际上就是“一国两制”。之后,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1984年9月18日,中英双方就全部问题达成协议。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周南,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的主权。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生效后,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香港回归的工作。1985年4月10日,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于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香港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和广泛参与下,起草委员会于1990年2月完成了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征集、评选、修改工作。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基本法,同时还通过了基本法的三个附件。其基本精神就是保持“三个基本不变”,即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1993年7月16日,全国人大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1996年12月11日,香港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选举,董建华当选;18日,中央政府正式向董建华颁发任命书。

1997年7月1日零点,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方面代表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英国方面代表查尔斯王子、首相布莱尔、外交大臣库克、离任港督彭定康、国防参谋长查尔斯·格思里,共同出席了仪式。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落;在中国国歌声中,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至此,“香港,经历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4]

不可否认,香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回归祖国以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现代化都市,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被誉为“东方明珠”。

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符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香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倍左右。据2014年世界贸易促进指数显示,香港在促进贸易方面表现突出,紧随新加坡之后,在全球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二。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每天有几十条国际海上航线从这里穿插运行,通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座港口。在完备的法律制度、自由经济体制的支撑下,香港成为中国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四千多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内地企业将香港作为自己走向世界的平台。香港股市与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使前来上市的内地企业达到了“走出去”的目标。香港经济崛起,奠定了在全球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在亚洲地区名列第一,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更为重要的是,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香港回归以来,中国政府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注入香港,使得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港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内地丰富的资源,成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而且,有许多香港人士直接来内地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近几年来,国家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服务等行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鼓励加强内地与香港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政策,使得香港人感到非常满意,并为之振奋。

香港回归以来,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香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色的文化形态。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有些学科在世界上居于前列。香港回归以来,香港文化教育事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高,在广大内地学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便利的地理交通条件,加之办理出入境手续的简化,使得内地许多学子纷纷前往香港求学,而且像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主动来内地招生,更加产生了吸引力。与此同时,香港学生热心学习国学,也纷纷来内地高校就读,进一步加强了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从而使香港与内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香港回归20年来的辉煌发展,进一步宣布了西方殖民主义的破产,进一步证明了“港人治港”的能力,进一步坚定了“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执行。

2013年7月1日,为纪念香港回归16周年,香港文汇报刊发了一组文章,总结了一些历史真谛。其中,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克勤指出:“由清末至民国都不断被外国人侵略和欺凌,成千上万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尊严而牺牲。香港回归,不仅代表了香港踏入历史的新一页,也代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前进了一大步。”全国政协委员张学修指出:“香港的成功,背后有伟大的祖国、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香港人的坚持和坚强,这是最大的力量源泉。”香港岛各界联合会表示:“‘一国两制’的两制不单为香港维护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政策、标准和监管规定提供了良好保障,而一国则令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更为紧密。”[5]

面对香港回归以来形成的良好形势,我们要更加重视维护祖国统一,以求更好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曾经重申:“中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的方针不会变;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职责的决心不会变;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的政策也不会变。”[6](P225)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创造了日后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坚定不移地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香港得以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在此当中,董建华先生、曾荫权先生和梁振英先生等均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根据香港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例如“稳中求变”政策,即以香港社会稳定为大局,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求得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经济持续发展是香港繁荣的根基。因此,政府必须协助香港大小投资者和企业,把握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机遇,开拓空间,争取经济多元发展,兴旺百业,让广大香港市民共享繁荣。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Z].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梁为楫,郑则民.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董建华.董建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07-03.

[5]七一庆回归活动[N].香港文汇报,2013-07-0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姜杰

D618

10.13784/j.cnki.22-1299/ d.2017.04.010

王令金,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香港回归香港英国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04
香港回归25周年
环球时报(2022-07-03)2022-07-03 15:16:29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英国圣诞节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对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反思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