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正面临的“三个艰难转型”
2016年,南美白对虾全年产量急剧下降,饲料产供销需求严重萎缩,饲料、虾药市场竞争态势加剧,中茬虾、尾茬虾投苗前期养殖白便、偷死严重导致养殖失败而草草收场再度引起水产养殖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目前,白对虾的养殖产业已进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时期:一是种源的转型,主要为种苗公司加大与国际种苗企业的生产合作力度,力争母亲虾的本地孵化;二是老化酸化的粗放型大面积土泥池向集约化的小面积型高密度高位池养殖的过渡转型;三是露天养殖转向大棚和冬棚养殖的过渡转型;这三大转型的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加大了基本保障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规模和热情正一步步高涨。
种源亲虾的转型:主要为种苗公司加大与国际种源企业的合作力度,力争母亲虾的本地孵化。这种转型的过程最终能为成品虾的成功养殖提供多少品质保障,托起多少成功养殖的新希望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亲虾种源的培育,不是单靠有“工匠精神”的劲就能在短期内解决得了的,需要技术,更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行!
总的来说,未来3~5年,种亲虾的品质问题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期望种苗的强化改变来推动白对虾的产业得以快速、良性发展不会太现实,优质的种苗资源也将越来越少。种苗并不能决定成品虾养殖成功与失败的界限,却承载着养殖户的所有希望!种苗是白对虾成功养殖一个限制性的基础条件,种苗的艰难转型,将直接决定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未来种苗的成功转型将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成功的人自然更易成功,连年失败失收,还处于穷养虾、赊销养虾、负效益养虾状态的养殖者将步履为艰,最终被残酷清场或自动退场。
老化酸化的粗放型大面积土泥底池向集约化的小面积型高密度高位池养殖的过渡转型:这方面的转型将是一个能动性很强的主流动向,并将势不可挡。现在和未来不久,1~2亩/每个的高标准高位池塘正在以每20~40亩为单元成片增长,集结成群,高技术、高资金密度投入,高度集约化生产管理的养殖业态将逐步形成。转型的具体表现,从资源有效率配置的角度来看:
一是使用水源资多、占用耕地面积大、单位出产量低、总体养殖效益差的养殖户将得不到行业重视与政策支持,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转型于鱼虾混养,走低投入低产出的生态养殖路线。因为占用资源多而没有产出效益首先是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其次是不符合对虾养殖产业的技术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是生产模式僵化,生产管控观念落后,没有资产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差,单位养殖效益差、处于穷养虾、赊销养虾状态的养殖户将被限制性发展或清退。
三是生产场地设施齐全,生产管控思路与方法明确,养殖技术创新能力强,占用资源少,持续成功率高,投入产出单位效益高的虾农将受到青睐,将会得到更优质的种苗、饲料、虾药、融资服务及养技术服务。
露天养殖转向大棚和冬棚养殖的过渡转型:白对虾成功养殖的最终出路就是要能把不可控的因素变为可防可控的因素,把水产养殖能动的因素表现出来。白对虾冬棚、大棚如能取得成功养殖,就更能体现养虾的“可控”性,更能唤醒人们对养殖资源的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从对利益的盲目追逐转向对养殖产业资源中的水源、种苗、饲料、虾药等养殖资源品质问题的关注;从对虾病和水质问题的乱治乱排中转向对防控养护技术的关注;并通过对白对虾养殖技术新试验、新方法、新思路的探讨,从成功养虾只靠天吃饭的悲观宿命论中转向对可控养虾新技术方法、思路、过程与环节的重视与关注。在可以预见的下一年度,冬棚虾、大棚虾养殖将方兴未艾,成为一股支撑白对虾养殖产业继续发展前行的重要力量。
总结以上,白对虾养殖产业面临的三个艰难转型,是产业链上系统性的转型,一头在产业链的上游(前端);另一头在产业链的下游(后端);中间是养殖管控技术、资金、养殖管控思路与方法的同步转型,这样的产业转型是整体性和颠覆性的,这种调动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政策的、自发推动性的产业转型将具有划时代变革的意义。
(黄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