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梅花鹿口蹄疫病症状:高热,肌肉发抖,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停食,不反刍,在口腔内黏膜、舌面上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组织发生坏死与溃疡,严重的牙齿掉落。除口腔外,在蹄、蹄叉与趾间,以及全身皮肤,也出现上述病变。该病易人畜共患,因此要注意预防。
治疗:对口腔、唇和舌面糜烂或溃疡的鹿,可用0. l%高锰酸钾液冲洗消毒,并涂以碘甘油;对皮肤和蹄部的患部通常用3%~5%克辽林或来苏儿冲洗,再涂以抗生素软膏并予以包扎。
梅花鹿出血性肠炎症状:病鹿精神沉郁,离群呆立或卧地,体温升高到40~41℃,病初食欲减退或不食,渴欲明显增加,饮水量增多,有腹痛、腹泻表现,开始排稀软至水样粪便,后排脓血便,后期出现脱水症状,鼻镜干燥,呼吸、心跳加快,角弓反张;仔鹿出现神经症状,表现惊恐,眼球突出,无目的地狂跑,有的头颈歪斜,原地转圈运动,有的共济失调,角膜混浊,可视黏膜发绀,一般于1~2天死亡,病程稍长者可延至3~5天。
治疗:禁食1~2日,内服痢特灵,每公斤体重8~10毫克,每天2~3次或用磺胺脒拌料,每只每次5克,每日2次,连用7天,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经口效果不佳,也可采用新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注射治疗。也可选用氟哌酸、黄连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
梅花鹿坏死杆菌病症状:坏死杆菌病是鹿的一种最常见和重要的传染病,由坏死杆菌引起。初期患鹿出现跛行,此时可见蹄叉、蹄冠等处肿胀、灼热,触压敏感。蹄冠皮肤明显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皮下组织也受到损害而出现蜂窝织炎,在坏死处可见流出恶臭的污灰色或黄绿色液体以及坏死组织碎片。重病例表现为两耳下垂,食欲废绝,体温上升,运步及负重日益困难,常常躺卧,不愿起立。
治疗:清除患处坏死组织,用0.1%高锰酸钾和3%双氧水冲洗创面,再撒布碘仿硼酸粉或涂擦10%~20%的碘酊。大群发病可用来苏儿、高锰酸钾液进行脚浴。
巴氏杆菌病症状:巴氏杆菌病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伤口感染发病,呈暴发或散发,炎热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潜伏期1~5天,急性败血型,病鹿体温上升到41℃以上,呼吸困难,鼻干燥,耳下垂,反应迟钝,眼结膜充血,可视黏膜有出血点,食欲废绝,粪便先干后稀或带血,口鼻排出黏红色泡沫,1~3天死亡。
治疗:成年鹿每次肌内注射200万单位青霉素,每日两次,连用3~5天,磺胺类药和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瘤胃积食症状:病初食欲不振,反刍减少或停止,粪干而少,时而做出排粪姿势,黏膜紫红,脉搏加快,触摸瘤胃有坚实感。
治疗:用硫酸钠100~150克、吐酒石1.5~2克溶于200~250毫升水中,一次内服或用酒精20~50毫升,食盐100克,鱼石脂5~10克,温水适量,一次内服。
急性瘤胃扩胀症状:多出现在采食后数小时,腹围急剧扩大,口吐白沫,眼珠突出,眼结膜潮红,采食、反刍完全停止。病初患鹿不安,之后呆立,呼吸加快,后来张口喘息,不及时治疗就会死亡。
治疗:可进行瘤胃按摩,促进暖气,同时灌服鱼石脂10~15克、水300~500毫升。病重时可用套管针穿刺瘤胃放气。对症治疗可静脉注射5%~10%葡萄糖500~1000毫升,10%氯化钠溶液500毫升,同时要减轻呼吸及循环器官的负担,经口人工盐50~100克、硫酸钠100克。
梅花鹿脓肿症状:体表脓种,见表面突起,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成熟后触之有波动感。
治疗:炎症初期以消炎药局部封闭和外敷消肿药;中期应促进脓肿成熟;后期应及时切开排脓,切口位置应在脓肿下方,便于排脓。排脓后常用3%过氧化氢或0.5%高锰酸钾液清洗脓腔,清除坏死组织。对较大脓腔可填塞碘酊或松馏油纱布引流。
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症状:急性为突然发病,发病后食欲废绝,排出糨糊样粪便,最后出现血便;慢性为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不食,口渴,先排出松软便,后排出稀便,有的还带有血便。
治疗:庆大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肌内注射,连用3~5天。
(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