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迷迷
摘 要: 为了探究勘查区岩(矿)石的磁性分布特征,寻找隐伏磁性矿化体,在充分研究勘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前提下,选择11万地面高精度磁法 ΔT 測量。通过化极和不同深度的延拓处理,圈定ΔT异常三处,推断异常分别由深部和浅部隐伏磁性体引起,通过钻探施工,验证了一处磁性体的存在,为进一步勘查提供了依据。
关键字: 高精度磁测; 磁异常; 隐伏矿
磁法勘探一直是铁矿床勘探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手段,在裸露或半隐伏—隐伏矿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勘探深度加大、干扰信号的复杂性增强等因素影响,传统的磁法勘探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能有效反映深部岩(矿)石磁性特征的高精度磁法勘探应运而生。地面高精度磁测具有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理论成熟、有用信息量多及弱磁异常特征可靠性高等特点,在近几年的隐伏矿和深部矿勘查中得到了诸多学者和物探工作者的一致好评[1-3]。
1. 勘查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简单,岩浆活动频繁,有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又毗邻广东深坑铁矿、大顶铁矿,是寻找铁矿的有利地区。区内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艮口群小水组第二岩性段(T3xsh2)、第三岩性段(T3xsh3)和侏罗系下统金鸡组第一岩性段(J1j1)。主要岩性为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细砂岩、粉砂岩、页岩、泥岩等。区内仅发现一条近东西向断裂,主要由碎裂岩及围岩碎块组成。区内岩浆岩主要为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大致呈东西方向展布,常呈沿脉贯入。
2. 勘查区地球物理特征
3. 工作方法
勘查区高精度磁法测量采用CZM-4质子磁力仪,仪器读数精度1nT,分辨率0.1nT,磁测观测参数为磁场总量T。日变观测点设在驻地附近,日变站使用仪器(CZM-4)固定,读数自动记录时间间隔20s。日变站所用仪器稳定性较好,精度同测网观测磁力仪,日变站观测时间始于早校观测前,结束于晚校观测之后。正常场的选择依据磁场基点选择原则,结合工作区地质、磁场特征,基点位置选定在测区驻地附近,在半径2m及高差0.5m范围内磁场变化值小于2nT的条件下,经实地测定,确定矿区总磁场平均值为45850.0nT。
4. 磁测成果及解释推断
4.1 异常特征
野外数据经基准改正、日变改正、高度改正和梯度改正等可得到测区磁异常值,最终得到磁异常△T平面等值线图,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了解引起磁异常的原因,对数据进行圆滑、化极、不同深度的向上延拓等数据处理,如图2、图3、图4所示。
从磁异常等值线图可知,勘查区有3个明显的局部磁异常区,编号分别为C1、C2、C3。C1异常带位于勘查区北部,呈较规则条带状,西段走向东西,东段转北东,长约800m,宽约100m,强度为180~700nT,且见多个局部小正异常迭加现象,强度约为500nT以上。C2异常位于勘查区中部,呈较规则的椭圆状,走向北东,长约370m,宽120~240m,强度为150~200 nT。C3异常区位于勘查区南部,呈近似的椭圆状,走向北东,长约250m,宽140m,强度为150~260nT。
4.2 异常推断及解释
根据磁测成果,测区北部、中部磁性体埋藏较深,南部埋藏较浅。C1化极后,异常形态更规整,走向更明显,低缓异常强度明显增大。从上延50m平面等值线图可知,异常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迭加局部小正磁异常消失,反映迭加异常为浅部磁性体引起,继而通过上延100m、200m后局部异常逐渐消失,推断测区中北部存在两层磁性体,一层位于C1异常地段,磁性体呈东西走向,埋藏深度约300m左右;另一层位于C2异常地段,磁性体呈北西走向埋藏深度约400m左右。C3异常经上延100m已经看不出明显局部异常,推测C3异常地段200m以下不太可能有磁性体存在。
4.3 异常验证
根据异常特质及解释成果,在C1异常地段布置钻孔ZK1进行验证,在钻孔ZK1中373.61~410,82m段见含磁铁矿化矽卡岩,通过取样分析,铁含量为36.70~44.80%,验证了本次异常推断的正确性。
5. 结论
通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了三处△T异常区,通过化极及不同深度的上延除理,推断C1、C2异常主要由较深部磁性体引起,C3异常由浅部磁性体引起,通过钻探施工,验证了C1异常区深部磁性体的存在。因此,高精度磁法测量在快速地发现及圈定磁性体异常带,寻找隐伏磁性体,为进一步地质勘查提供更好的依据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焱,李健等.地面磁法在隐伏铁矿勘查中的应用——以河北滦平Ⅱ号铁矿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4):698~702.
[2] 周伟斌.拉陵灶火地区高精度磁测在1/1万矿调中的应用效果[J]. 科技信息,2012(2):329~331.
[3] 王相泰.地面磁法在隐伏铁矿勘查中的应用分析[J]. 硅谷,2015(4):136-136.
[4] 孙仁斌, 许燕, 楚丽霞. 地面高精度磁测在柬埔寨栢威夏省罗文县铁矿区的应用[J]. 西部资源, 2016(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