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皈
陈思诚、林丹、马蓉、陈赫、文章……相信对文体圈略有耳闻的读者都能秒懂这一连串名字之间的共性。在感叹“贵圈真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婚外情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娱乐圈更能引发公众的注意罢了。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婚外情一般被归为贬义词,而远没有《失乐园》那般的诗情画意,因为它不仅是对传统意义上一夫一妻制的背叛,也是对基于家庭巩固的社会稳定的一种破坏,更是侵犯了两个家族及其子嗣的经济权益,这在中国真可称得上“兹事体大”。
不过仅仅从道德的层面来对待婚外情,似乎已显得有些乏味,因为答案是很明显的。而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并不罕见但又羞于启齿的话题,却能给我们一个看待婚外情的新视角。心理学的立场是:对任何事物的道德评判都是危险的,主张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真实感受,并使身心更为舒适。
婚外情都是为了刺激吗
很多人以为,出轨都是因为“性”,尤以男性为多。然而,美国婚姻咨询师盖瑞·纽曼研究分析后发现,这样的答案未必公允。
通过对200多名出轨和未出轨男性进行调查,纽曼似乎找到了男人出轨的原因,并将其刊载在新著《出轨的真相》中。调查显示,48%的男人认为“情感得不到满足”才是出轨的动因。纽曼提出,男人也是情感动物,他们需要妻子的欣赏和肯定,希望妻子能理解自己为家庭、为婚姻所付出的努力。但男人并不善于表达情感,他们觉得主动向女人讨欢有失男子气概,所以其情感需求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据该调查称,只有8%的男性表示性生活不满意是其出轨的主因。甚至有68%的出轨男人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会发生对婚姻不忠的行为,66%的男性在出轨后感到内疚,还有不少人坦言自己配偶其实还不错。
对于这份令人尴尬的研究报告,笔者只能部分同意。因为如果简单划分,婚外情确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满足欲望,一种是动了真情。前者或许称为婚外性更合适一些,也许对一些习惯性出轨的“老司机”而言,内疚对他们根本就不是事儿,有人甚至会大言不惭地认为出轨并没有影响到家人的生活。但是我们所关注的,却是那些真正“走心”的婚外情,因为这篇文章的基本工具是心理学,而不是婚外性所需要的生理学。
在影片《廊桥遗梦》里,男主角用一把雏菊向告知路途的女主角表示感谢,女主角用一张钉在桥头的纸条,来邀请他共进晚餐。两个人厮守了两天,女主角无法放下孩子和世俗的幸福,漫天大雨是他们的诀别。但在遗嘱里,女主角请儿女把她与他葬在一起,这份感情真挚到没有未来,却在她内心停留了余生。
正如影片所揭示的那样,心理学视野中的男女,首先是情感的产物。以爱为名,没有渣男病,也没有绿茶婊。大家都在原生的情感缺陷里摸爬滚打,在滚滚红尘中拼凑完整的自己,演绎出众生皆苦的一幕幕活剧。如果仅用道德标准去看待影片中的这种现象,相信观众也不会买账。
五花八门的婚外情类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婚外情(不包括纯婚外性)又分为几种类型,换句话说,也就是出轨的动机类型。
1. 补偿型出轨
有的人因为夫妻分居,寂寞难耐,或者因为夫妻一方有缺陷,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或者夫妻关系不和,因而主动寻找第三者或乐意接受第三者予以补偿。但是,最终都汇聚到精神层面的缺失上。譬如查尔斯贵为王子,却无法从倾国倾城的戴安娜处得到精神的满足,而倾心于颜值不高但充满才情的卡米拉。
2. 精神型出轨
如果两个人没有上床,那这种柏拉图式的关系也就是精神上的出轨:比朋友多一点,比夫妻少一些。其中有的是一方更单相思一些,也有的是基于补偿婚姻的精神缺失,或者是为自己的婚姻增添情趣。国人还给他一个美称——红颜、蓝颜知己。然而,千万不要认为纯精神出轨没啥危险,事实证明,当人与人越走越近,就会产生“晕轮效应”,伴侣身上缺乏的那些特质很可能导致原生态婚姻的破裂。
3. 混合型出轨
对婚姻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一击。混合型出轨的力量非常强大,从情绪、肉体、思想到精神上都完全脱轨。有的经历者把对方称为“灵魂伴侣”,也有的声称“我从没想过感情可以是这样”,“如果真的存在转世,那我们一定上辈子就相爱了”,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
应该说,身心型出轨对婚姻的威胁就是一剂毒药,因为它感觉如此的“对”,通过精神与肉体交互刺激,使當事人对爱的感知度和满足感不断得到超越并深深不可自拔。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婚外恋迟早导致“资产重组”。
婚外情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当两个人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结婚后,他们就像是坐上一列缓慢向前行驶的火车,而这列火车所行进的轨道,就是两个人的决定和行为。如果按照既定的轨道向前行驶,那么这列火车就毫无疑问地驶向终点;如果中途有一人决定离开自己的轨道,并付诸行动,那么便是“出轨”。
伴侣里有一人出轨了,意味着这辆火车面临改变方向的风险,而那个没有出轨的人必须被迫接受这个事实。改向,使得这辆火车驶向无法预测的方向,并且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种种的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还需要付出诸多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
坦率地说,如果仅仅从爱情或是感觉的角度出发,那么大多数人会在成年后接触异性十年左右的时间结婚,而此后他或她,还会再接触新的异性长达几十年,仅从心理统计概率的角度来看,后者遇到有缘人确实可能性更高,匹配度更好。然而,这恰恰是心理学中的大忌讳。因为对不起,你可能遇到了“真爱”,而你恰恰已经结婚了。
真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心理感受,和婚姻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遇到婚外恋的“真爱”,有时往往比恋爱时候还要让人脸红心悸,特别是互相感到对方就是自己完全所需要的那一半时,更是会有相见恨晚,成就人生的巨大快感。有的人坦言:婚外情使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让我保留或发展出更加独立、自信的自我。也有的人表示:“婚外恋让我对家人有了全新的认识,成为了我们夫妻关系的调味剂。”而这些真的是婚外情的心理真相吗?
一段稳定的婚外情,往往源于对婚姻的不满,一个人不会是突然一下就出轨了,或者突然就跑到别人床上去了,而往往是日积月累的不满和缺憾。但是之所以不选择离婚,又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总而言之一句话:离婚代价太大了!
然而,可曾想过,出轨意味着当事人将长期生活在谎言中,这种要用十个谎言来圆一个谎言的痛苦,是一个坦诚的人所难以想象的,因为他要耗费更多的心理能量。而处理好和两个异性间的关系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如果外遇待你更好,那么你就会陷于苦求而不得的焦虑中,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慨,如果配偶待你不错,你也会有对家人的负罪感和愧疚感,因此无论是哪方的天平倾斜了,都会给你以巨大的缺失感和焦虑感,这种焦虑,又常常引发愤怒、多疑和歇斯底里。
追根溯源,这正是源于人对爱的感性认知和对家庭、责任、经济等方面的理性认知间产生的强烈冲突,心理学上把这称为“认知不协调”。这种心理现象一旦长时间存在,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对健康一定是有危害的,而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因为你在婚后遇到了“真爱”。
理性看待婚姻和真爱
所有选择进入婚姻的人都需要看到,婚姻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本意并不是为了保护爱情,或者给爱情一个归宿。它不过是以爱情之名,行社会管理之实。如果社会上都是单个的个体,对资源的消耗会更多,管理成本也更大;而如果两个两个地组成家庭,一方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抚育幼儿,提升后代的成活率,让社会发展更有生机和活力。所以,每个国家通过法律保持家庭穩定,只是法律的尺度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婚姻和真爱区分开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一段真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因为人每时每刻的心理都是不同的,对爱的定义也不同,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真爱一定是有保质期的。相信大多数人结婚时,也认为对方是真爱,而当你一直在追寻“真爱”,那就会像某个明星那样,不停地在结婚、离婚、谈恋爱。作为没有雄厚经济和社会基础的你,婚姻自然不是儿戏,只把真爱当成追求,一旦形成心理定势,即便是组建了新的家庭,也会因为保质期的原因而始乱终弃,最终走向“山的那边,依旧是山”。
明白了这些,就不要对婚姻抱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其逃避婚姻,选择婚外情,不如正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能解决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心态,实在不行也可以先离婚,与其在婚外情中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完美无用的借口,当一切轰然倒塌之时,陪伴你的可能只是无尽的孤独与空虚。婚姻是道德,是法律,但也是真挚的亲情,只有放下对婚姻的幻想,看到真实的婚姻,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它,经营它,并通过它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满足。当然有一份如钱钟书、黄磊般呵护家庭又呵护心灵的婚姻,那确实是人生赢家。
最后送出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情人,如果你们真的不期而遇,那么,尽可能选择物理隔绝,因为从心理上来说,人是斗不过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