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久慧
摘 要:作文的确源于积累。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留心生活,二是广泛阅读。两方面有机融合就是传统经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越丰厚,习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越能妙笔生金花。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海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积累。要想讓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创造的原型。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习作源于积累这一主张。
一、主动实践,注重生活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习作更是离不开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是小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1.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习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学生大部分时间待在校园,与社会接触不多,融入大自然的机会更是不多,这就给习作素材积累制造了难题。怎么克服呢?老师要经常布置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在花盆里种一些自己喜爱的花卉或蔬菜,每天观察一下它们的生长变化,把看到的细致记下来;三八妇女节到了,让学生给妈妈洗一次脚,然后把给妈妈洗脚的经过、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感受到了,所以动笔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一篇篇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美文呼之欲出,孩子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不怕作文了。
2.从集体活动中挖掘习作素材
学生生活在集体中,经常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要想把活动写具体生动,光做观众是不行的。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融入集体活动中,只有亲自参与,才能把活动的经过、活动的细节以及活动时的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表达出真情实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趣味运动会”“你是我的朋友”“给熊猫画鼻子”“秋天一日游”“难忘的爬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回味无穷,激发了习作欲望,让学生不吐不快。多彩的集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一篇篇感情真挚、充满个性的作文跃然纸上。
3.学会方法,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个万花筒,它时时为我们积累收获,处处为我们带来启迪,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领出课本,带出教室,离开校园,融入社会,走近自然,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要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多种多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等。另外,观察方法也多种多样:要有主次,突出重点;会分类,抓住特点;能比较,发现不同……掌握了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用心看、用脑想,定能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
学过《雨》这篇课文后,学生懂得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时间顺序观察的,其中雨中的景象又按照天空—屋顶—房檐下—地面的空间顺序观察。雨前,抓住闷热的特点;雨中,抓住越来越大的特点;雨后,抓住格外清新的特点。然后,在冬季下雪前,让学生按照这一观察方法观察“雪”,这样学生就有章可循,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去感受,因此观察得具体细致,写起作文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二、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语文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按教材、按学生喜好推荐读物,将阅读进行到底。喜欢读童话的就读童话,精彩之处讲给别人听;喜欢读诗歌的就读诗歌,优美句段读给别人听;爱看漫画书的就看漫画书,给书中角色补充几句对白……另外,还要养成摘抄的好习惯,随身备个小本子,看到就记下来,电视上的广告语,商铺门面的对联随处可见,都是积累的好素材。另外,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多背一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妙笔生金花。
三、触碰心灵,积累思想沉淀
留心生活,广泛阅读是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如果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去观察,漫无目的地去阅读,不经思考的洗礼,便不会有触动灵魂的内心感悟,也就写不出感情真挚的好作文。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评点”,当学生看到一些事件或者了解一种现象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议,以此加深对这一事件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整合观点,并将大脑中的素材进行合理排序,创造性地赋予特定的含义,使事件或现象变得丰满而有活力。例如,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公园看一看、走一走,然后抓住所观察到的某一内容进行“评点”,有的学生针对“公园没有增添什么设施,环境也无多大改变,而参加锻炼的人却成倍增加”这一内容想到了:人们的观念在改变,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把日常的体育锻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师生、生生互相“评点”中,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完成从日常生活到习作素材的升华,真正达到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文的确源于积累。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留心生活,二是广泛阅读。两方面有机融合就是传统经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越丰厚,习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越能妙笔生金花。
参考文献:
李蔚.课堂教学心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