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意义及方法

2017-03-27 20:18杨茜
甘肃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乡土环境保护

杨茜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意识;渗透;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18—01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意义

首先,对目前的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这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客观要求。现阶段,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均存在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个体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均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危害。这个问题并不是存在于个别国家,而是全球性的,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材内容中环境保护比重有所增加。教师不但需将地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强化其意识。再次,理解地理知识、了解地球环境均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探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科有必要在教学中贯彻环保理念。

二、具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课堂是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利用,适当地在讲义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在将地理基本知识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地球环境。以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教学为例,在理念渗透之前,教师应对全球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描述,并列举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些环境状况的原因,在了解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对环境状况分析之后,教师可将垃圾问题、土壤沙漠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中有不少就存在于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以至于没有引起重视,而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可令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强化其意识,从而能够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冰雪消融等等,在讲解地理基本知识的同时说明其危害,可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是直接性的,从而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传达给学生。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教师应在概括性地讲解环境现状与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活动目的在于将环境保护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具体化。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以是一种日常行为,只要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就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如多样化利用水资源就能实现高效用水,可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指定位置放置塑料袋,不乱扔乱丢可减少白色污染,可提升利用率;出行少用家庭轿车,绿色出行、使用绿色产品等均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知识的渗透均可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如教师可设置调查学校周围环境因素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调查内容可以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水体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分小组展开调查。课外活动的开展需具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考虑学生实际的分析与调查能力,确保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此外,关于环境保护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具体有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教师可对这些特殊的日子加以利用,围绕其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设立这些特殊日子的意义所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条件要求,校方需以当地生態环境特点、地理资源、地理特征等为依据进行教材的制定,这类教材较为特殊,其地区适应性特征明显,有其固定的适用范围。地域广阔的中国大地地理特征复杂且多样化,因此,不同地区的学校其教材中所反映的地理特征也各不相同。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有其优势,这是因为生活于当地的学生比较了解其地理特征,且对乡土地理具有更高的求知欲望,因此,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乡土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教师应对这一特点加以利用展开乡土地理教学。

以环境保护教学为例,在讲解完教材所列的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环境恶化的问题,如你所见到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你觉得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等,将地理范围缩小,将知识具体化。结合乡土地理展开教学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所谈均为自身的所见所感,更容易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教师应在学生发言后总结,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保护家乡、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意义,强化其意识,并最终将意识化为实际行动。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乡土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课外活动类作文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芬芳乡土行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