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摘要:在历史学科中涵盖人文精神,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管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将来的学习都非常有益。为此,本文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人文精神的内容、培养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因此其关乎历史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历史学科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其渗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是人类,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主导。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科学作为视角看待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
当前时期,不少学校面临教学模式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授基础知识,而不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只是将历史学科当成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未曾有效地启发学生在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当中学习人文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还有的学校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次要课程,如此一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曾着重教授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培养的意义
2.1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人文精神指的是对人类命运以及生存价值的关怀,其不但思考人的存在,而且兼顾人存在的价值,也是思索人类的痛苦和解脱。从实质上而言,历史教育属于人文素质教育,即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着文化渗透与人格塑造的价值。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进程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人文素养、文化素质,最终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中心价值理念是注重真善美,其精神品格是人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和创造,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质。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之下,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步地丧失,社会普遍盛行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鉴于此,怎样培养逐步处于成熟时期的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变成教学的关键事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备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其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3.1渗透新的历史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引导教学过程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师渗透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是执行历史新课标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下面两点:转变应试教学思想,积极地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切实把握历史新课标的本质所在,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重视学生学习技巧的把握、学习过程的参与,特别是让学生塑造社会认可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态度、方法;树立综合发展、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史为鑒、情理统一的新教学思想,从而使注重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注重讲解转变为注重发展、注重规格一致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通过如此的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2有效地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素材
培养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选择和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历史教师应当仔细地探究文本,从而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人文精神跟历史的结合点,启发学生由历史当中吸收能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涵盖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只要跟学生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文本素材,以及表现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特点的事件、人物都可以在历史教学知识中渗透,且加以拓展与进一步地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历史人物屈原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离骚》之名,那么学生并不清楚离骚之事;倘若教师在讲解屈原的过程中,为学生多介绍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和屈原投江的事件,并且有效地联系端午节的由来,那么学生肯定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教育。这对学生看待社会跟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实施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改需要教师不再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此,首先,历史教师应创设一种合作互动和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幽默性、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历史教学知识的主导是理性的分析和概括的史实,这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乏味和单调感。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艺术化的语言形式,在史实当中增加叙述性的展示,在分析当中应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在总结当中应用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那么就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人文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应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像是案例教学、扮演角色、探讨交流等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使学生积极地建构、感受、生成。例如,教师提问学生“落后是不是一定会挨打?”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样,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能够征服先进的观点,且以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征服先进的汉民族作为证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未必挨打的结论,且以19世纪晚期强大的意大利被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进行论证。这一系列的结论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3.4教师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倘若教师缺少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难以体会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倘若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宽广的胸怀、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知识,那么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实施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务必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下面几点:在关注人类以往、现实社会、人类未来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广泛地学习哲学、政治等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实现自我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契合人文精神和历史内容。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灿烂辉煌,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实施适宜的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社利 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王秀芹.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4(10)
[3]王彪.论美术兴趣小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教育学刊.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