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路径

2017-03-27 11:20刘庆
法制与社会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摘 要 文化强国是一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总和,对内指文化自信,对外指文化吸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后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和理想信念的总和,是民族精神的栖居之所。本文在分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文化强国的关系基础之上,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路径。

关键词 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刘庆,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68

一、对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系的基本认识

文化强国是党在十八大中提出的国家战略目标,它是指以文化建设为具体路径,实现我国富强的战略目标;以文化强国作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引导、支撑和推动作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文化路径,它建立于具体分散的个体精神家园基础之上,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经过所有个体精神家园的筛选、沉淀与整合而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全民族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精神信仰、共同理想、社会核心价值、思想文化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认识,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正确把握和责任担当,即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还须认同、接受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观,对我国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其生命力有坚定信念,能有把我国先进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的信心,即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树立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为中华文化打造自己的家,为中华民族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为线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前提,最终确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路径,它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有利于丰富和活跃中华文化,为文化强国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强国的建成,能够丰富和革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顶层设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文化强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

(一)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软实力”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相对于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而言,包括政治、文化和外交三个方面,是国家政治的制胜之道。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提及,作为新型霸权崛起的美国,具有四种决定性力量:军事强盛、经济发达、技术领先和文化吸引力,可见,文化软实力是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软实力的理論核心源于自身的文化魅力,这种魅力依靠本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吸引和世界文化的影响而发挥作用,通过感化和同化的力量实现本国文化的世界意义,而非强制灌输本国文化在他国的输入。鉴于此,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活力,彰显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和感召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拓宽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提升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的参与度。

(二) 重铸先进精神信仰,巩固理想信念

从功能上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其中,精神信仰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内核。精神信仰是精神世界的统领和目标,制约着现实生活,规定着行为准则。在我国,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精神信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成功克服艰难困苦,顺利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胜利。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霸权主义文化涌入中国,导致先进的共产主义信仰面临巨大冲击和威胁,部分国人开始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走得通,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陷入迷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深信到质疑,从质疑到不信,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为此,唯有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把中华儿女团结在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旗帜下,齐心协力顺利渡过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期。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进方向,坚定正确的文化立场和取向,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 引领社会核心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

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文化全球化,给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文化发展增色添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种文化的交织激荡中,良莠不齐的价值取向开始层出不穷,消极落后阴影文化不断侵蚀人们的头脑,这急切呼唤着社会核心价值的出现。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犹如黑夜里的一座灯塔,它不仅能引导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且还能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点燃中华民族奋斗的希望,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因此,面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突变和下移,我们应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抵制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的社会核心价值,打造民族精神共有的归宿。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思想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核心价值,理性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磨难挫折;才能重新构建社会核心价值基础,引导人们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引导个人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是否能够培育出服务人民和社会的人才,这也是构建精神家园的具体目标之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出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需要,又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所在。自改革开放后,学界就已开始关注精神家园的构建对于个体正确价值观和人生信仰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缺陷的暴露,外来消极文化的涌入和信息网络化的侵蚀,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独立、多样和多变,个体思想道德意识直线滑坡,文化修养不断降低,法律意识开始不健全,甚至导致“三俗”文化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忽视和冷眼本国文化,崇媚和拥护外来文化,导致自身的精神家园缺乏先进文化和有益文化的熏陶感染,个体精神世界的贫瘠是其必然恶果。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中华文化教育,培育社会核心价值,以先进的文化内容丰富人、以高尚的品格情操塑造人、以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人,才能感化和促成中华儿女成为“四有”新生代主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三、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路径

(一)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体现时代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最具有指导性和先进性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思维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引领,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处于意识形态的科学的指导地位”。文化世界化在给我国文化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腐朽落后的外来文化也开始占领国内先进文化的阵地,淹没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意义,腐化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濒临威胁。文化传播新兴载体的出现,更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过时了的,没有准确反映和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僵化机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毫不动摇地肯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实事求是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具体国情、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布局,确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

(二)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需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共同理想从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中凝聚提炼而成,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得以维系的思想基础,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最根本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我国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变得日益丰富,利益关系的调整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得少数人的部分利益受到损害,而这刚好成为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导火索。部分国人在思想观念上倾向于利己、拜金、功利,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思想观念不端、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的特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都曾强调,理想信念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团结国家、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始终坚定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始终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才能克服筑梦征程中的艰难困苦和磨难曲折,实现文化强国梦。

(三) 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文化中,最为核心的是价值观,因为它体现了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最具有感召力的部分是价值观,因为它可以改变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看法,可以改变人们对生活的终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处于思想活躍、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普世价值”涌入中国,欲夺世界话语霸权,强制进行话语渗透;部分年轻人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看不起”、“看不到”、“看不懂”和“看热闹”的文化态度,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因失误而犯的错误,导致部分国人对我们党失去了信任,甚至对我们党取得的成就一概否定;社会中美其名曰具有广泛意义的“三俗”文化,占领了先进文化的阵地;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党风官风不纯不正,导致社风劣民风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具有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须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和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实现文化强国提供正能量。

(四)关键: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大明确指出,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要求把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点。在文化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优秀文化资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中华文化也因其传统性特征而被视为不能及时满足人们高层次文化需求的保守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发展挂念和文化体制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进一步对其进行发展、整理和创新,积极利用数字网络传播手段,使老百姓能够共享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既要严格区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又要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两者的统一;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市场规律和人们的文化需求规律,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以此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引导国有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保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主流方向;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却不失民族性、科学性的中华文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导向作用。

(五)根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國的文化在其发展进程基础上形成,拥有丰厚的文化沉淀,并随着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的改变而改变,但最根本最深远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会改变,因为它凝聚了整个民族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全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不竭源泉和精神力量。离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构建便无从谈起。只有正确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充分肯定其价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才能为精神家园奠定坚固牢靠的根基。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应当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的能力。对于缺乏人格平等和社会关系平等的等级观念,关心人伦社会而非自然界的唯我思想,缺乏形式逻辑的反科学思想,将道德规范作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的德治思想,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对其加以引导和改造。对于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学和科技,尤其是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历史长河中铸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以继承和发扬。

(六) 补充: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本质要素在于其先进性,但是外在表现形式和最终效果却在于影响力”。因此,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是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条件。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在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以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积极心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构建原则,博各国文化之所长,以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中华民族发展史已证明,在文化上坚持自我中心主义,幻想天朝大国文化的唯我独尊,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只会延缓民族文化发展进程,导致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相脱节,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滞后于世界。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充分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推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养分,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力、亲和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世界文化多元多样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以自觉自信的心态,积极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有效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文化交流的途径,整合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资源,发挥好两种文化的合力作用,以此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郭建宁编.中国文化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布热津斯基编.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周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理论前沿.2014(12).

[6]于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增强创造活力——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艺术百家.2013(1).

[7]李堂、林伯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本.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

[8]宫丽.“精神家园”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理论与现代化.2010(3).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