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
【关键词】 观念;课改;课程观;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69—01
关于初中新课改来说,我们最初的认识是教师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轉变自己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生学的方式。但是这两种转变都需建立在老师观念的转变之上。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要践行课改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观念,促进课改
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二是一定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 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在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新就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
第三,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我校教育现实中,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有很大的势力,复习、新授、小结、巩固、测试等教学环节仍旧是现在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新课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第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老师的讲解,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第五,要善于调动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新课改就是要“老师下台我上台”“让老师闭嘴”“我的课堂学生做主”“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占据课堂。现在有部分语文老师就大胆启用学生讲课的方式,很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在语文课上,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果以后的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