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华庆+李志鹏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在财务管理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無不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基于新常态下现行的《企业财务通则》,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之探讨,试图为完善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做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变则通 繁荣 财务通则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会计文化与中国古代经济并驾齐驱,开创了中国古代经济独领风骚千年的历史局面。相比较而言,《企业财务通则》诞生的时间较晚,二十三岁的年轮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然而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却功不可没,永载史册,在会计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大唱“独角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经济已作为主角登上经济大舞台,与此同时,我国现代企业发展异军突起,它们在各行各业冲出重围,各领风骚,如今已然各具特色,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不断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和体系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历史长河,追寻《财务通则》的足迹,我国《企业财务通则》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2006年):1993年是中国从计划经济旧体制向市场经济新体制转轨之年,在“计划轨”与“市场轨”双轨并存的时期内,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经济秩序过乱局面有所改观,经济环境由紧转松,企业抢抓机遇,上项目,求速度,热情高,市场经济相关政策法规进入打基础、构框架阶段。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这一年7月1日起我国施行《企业财务通则》,在涉及企业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成本和费用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奠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为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指南。该阶段的《企业财务通则》侧重于规范基础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
第二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过热与过冷现象并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降低,消费和物价涨幅保持平衡,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性仍然较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增加,经济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伴随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整,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利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007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修订后的《通则》在财政、企业、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企业职工福利财务制度、规范职工激励制度、强化企业风险控制、财务分析及财务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明确了行政部门、投资者、经营者等各方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职责,增强了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中级管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十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进入平稳可控的运行区间,在内需回落、外需疲软的合力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然而在困难、挑战和风险面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面临优化升级,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经济“新常态”正在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拥抱新经济体系创造历史性发展机遇。身处“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通则》同样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谓识大势才能谋大事,现行财务制度体系的完善必须建立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的顶层设计,不接地气。金无足赤,我们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变则通”的完善更新思想,认为现行《通则》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适应“新常态”尚存欠缺。
第一,仅有科学的世界观,缺乏彰显目标达成的方法论。新旧《通则》先后成功实施对各类企业财务行为予以规范化,维护了国家及相关各方权益,推动了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然而并没有指出实现《通则》落地的合理途径,究其原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们的财务体系建设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新旧《通则》对财务管理六要素(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给予了科学合理的阐述,涵盖了企业自成立至清算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但对于六要素如何相互作用达成财务管理目标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
第二,仅有清晰的概念和定义,缺乏彰显与时俱进的财务核心职能。新旧《通则》在涉及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活动规则方面,有着严谨清晰的概念和定义,但对于财务管理核心职能的发挥言之甚少,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强弱。深入挖掘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提升和优化财务管理活动,对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财务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然成为新型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流趋势。新常态下的《通则》应该引领企业树立“财务为战略提供决策”的意识和理念。
第三,仅有财务价值管理之初步认识,缺乏彰显财务价值之创造功能。2007年修订后的《通则》在资产营运、收益分配方面对财务价值管理已有了初步涉及,对于财务的价值创造功能未有明确阐述。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入世10年的风雨历练,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越发坚实雄厚,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对财务价值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财务创造价值向企业管理要效益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常态下的《通则》应该为企业充分挖掘财务创造价值功能指点迷津。
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企业财务通则》应着力体现以下思路。
第一,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达成财务管理目标。管理会计主要为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提供服务,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业务与财務活动,在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而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我国正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该宏观环境,管理会计理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运用推广势在必行,需要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新常态下,《通则》应当引导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达成财务目标,努力适应新常态,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智慧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笔者所在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方面属于楼继伟部长所言“已知在做”状态,正深入推进“7+3”项管理会计工具(全面预算、经营预测、内部管理报告、投资决策、标准成本、价值链成本管理、EVA体系、平衡计分卡、客户盈利能力管理、作业基础管理)的导入和运用,实现战略牵引和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资源配置、风险管控、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磨刀不误砍柴工”,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平衡计分卡、全价值链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等管理会计工具,匠心独运,各具千秋,企业应根据其所处行业之特点和自身经营状况,择其优势而用之。“宝剑锋从磨砺出”,相信通过持之以恒栉风沐雨的洗礼,历经岁月的积淀,我们财务管理的水平突飞猛进定会指日可待。
第二,财务倒逼业务,业财融合支撑战略实现。长期以来,财务与业务两个不同管理纬度的管理活动由于信息共享性不足,存在财务业务“两张皮”现象,为打破这一现象,业界关注了多年,也呼吁了多年,伴随着管理会计理念在财务理论界一席之地的取得。财务业务融合一体化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实践,财务支撑服务战略的职能将不断得到发挥。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说,财务与业务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企业对内对外的必备要素,人为将其分割开来将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需要。
财务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形成、维持及发展均有无可替代的专业职能,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企业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就必然离不开成本管控。成本管控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系,企业所有的业务行为都与成本控制相连。成本管控的预测性、前瞻性能够为企业业务行为提供良性的引导作用;从资金的角度来讲,企业资金犹如人体血液,企业运营健康与否取决于资金链是否流畅,目前很多企业面临“两金占用”高位运行状况,对于制造企业,资金管控与相关项目和产品密切相连,这既是财务问题,也是业务问题;从全面预算的角度来说,财务更是涵盖了资源配置、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做好财务预算才能对企业业务活动水平的提高起到鞭策和倒逼作用。
因此,财务管理不仅包括财务核算、报表编制、资金计划等工作内容,更需站在战略的角度,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通过对中长期财务计划、财务目标、筹融资目标等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对内外部环境的理性研判,以预算方式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进行具体安排,从而使财务管理有效支撑公司战略,倒逼并引领业务发展,届时,财务部门将变成决策层真正的智囊。基于此,《通则》在引领企业战略实现和业财融合管理方面大有可为。
第三,基于资产数据管理,强化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传统的财务核算强调资产的账面价值管理,即数据管理。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剧,资产的价值更具波动性,有效加强资产的价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是物质形态的循环过程,又是价值形态的循环过程。有形资产的实体状况是决定其价值度量的基本依据,实物形态状况的优劣决定着其价值的高低,并最终影响其能否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财务的本质是价值运动的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一方面,要采取动态配置和交易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盘活闲置资产,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优势互补资产,实现财务的价值创造功能。
资产价值管理是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立足于资产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长。资产价值管理之目的在于获得企业存续期间持久的盈利性与现金流量贴现值的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资产价值管理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价值创造概念进行战略决策和日常经营决策,有效整合企业的远景目标、分析技术、管理程序。推动企业将资产管理决策集中在价值驱动因素方面,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价值增值。资产价值管理强调财务战略、财务制度、财务组织协调、财务活动的整合,是一种系统思维模式下的企业资产管理,涵盖财务工程和资源整合。
兼并重组是企业盘活闲置资产,整合优质资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资本运作形式。当前经济下行,很多企业面临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不畅,闲置资产占用过高的尴尬境遇。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兼并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后者的管理水平而获取正效应。亏损企业亦可视自身状况选择与经营良好,意图扩张、具备消化能力的同行优质企业联合甚至被兼并,同时将优质资产与兼并方进行整合,在新的资源配置中既可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创造,也可规避同行相扎,恶性竞争的外部经营风险。最近的宝武合并案例中强调资产价值管理与价值创造的重要性,采用交叉持股和战略合作的方式,目的是为实现既合且融,规模上“1+1”﹤2,效益上“1+1”﹥2。
回望历史,我们记忆犹新;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财务承担着为政府、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财务信息的重任,财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还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内,传统财务观应转变为和谐财务观,并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和谐《企业财务通则》理应成为我们会计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它是一种多元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规范,反映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必将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强调有序与法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谐《企业财务通则》承载着会计文化的延伸,彰显着会计文化的包容性和延展性。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表现为会计制度建设,也需要在内部控制、流程管理、审计监督、价值管理、价值创造、利益协调等多方并举、相辅相成。中国会计文化建设需要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糅合多方文化,充分发挥会计文化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使命。
时移势易,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企业财务通则》应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主动适应新常态。财政部领导以洞察秋毫的战略眼光和坚实宽广的国际视野,运筹帷幄,不失时机地启动了这项工程。中国会计人正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非凡气度,不辱使命地迎接着这场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繁荣《企业财务通则》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陈基华,杜朝彬.基于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职能创新[J].财会研究,2010(1).
[2]黄俊荣.企业资产实物与价值管理之整合[J].博士论坛,2012(1).
[3]雷英.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8).
[4]胡玉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财务通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