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
美国政府刚刚公布的2018财年预算案,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和环保署的研究经费大幅削减,这让美国科学界特别气愤。但在一片抗议声中,也有人对美国政府的做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透视。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名为《研究人员应该超越科学泡沫》的社论,认为抗议特朗普是个错误命题。科学家不应该再沉醉于“科学泡沫”之中,而应对自己进行反思。
社论认为的第一个“科学泡沫”是:投资科学研究将会哺育创新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普遍把支持科学研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方法。但是,近些年来,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却越来越乏力。如果科学研究难以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搞那些“没用”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就大为降低了。特朗普大砍NIH和环保署的经费,是不是出于这种考虑呢?
科学家除了去抱怨和抗议政客的短视,是否也该更多地考虑怎样给社会创造价值?可能不少科学家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再按过去的方式行事,恐怕有些走不通了。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有所怀疑。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利文森去年底发文说,广义相对论曾被认为是纯理论问题,没有现实应用价值,但现在全球定位系统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应用,以此告诉人们投资科学研究是“有用”的。
社论认为的第二个“科学泡沫”是:科学研究能够造福社会。很多科学家确实这样认为,因为医学研究降低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延长了人的寿命,各种各样的科技应用,让人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对这个问题,社论说了一句话很值得科学家倾听:“很明显,数百万美国人的需求(以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并没有被现代科学进展很好地服务”。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造就了很多如比尔·盖茨这样的超级富翁,但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却没有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红利。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很多人的工作被更高效的流水线、机器人所替代。
有的科学家会说,这不是他们的责任。政府应该更好地制定政策,让科学研究的成果惠及百姓。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科学家不改变谁出钱就给谁做研究的现状,不思考怎样能够让普通民众受益,让那些对科学研究的不满降温,其自身的科研也将会受到影响。
最后,我想说,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不但社会秩序出现转变,极端主义、孤立主义、反智主义也开始兴起。另一方面,新工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造成巨大改变。科学家如果还以一切照旧的模式,待在实验室中做自己的研究,科学研究就越来越难以得到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支持,社论中的“科学泡沫”就会越来越大!▲
(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