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隐性不良贷款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

2017-03-26 02:43温州银行衢州分行陈岩彬蒋寒梅徐莉虹
绿色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贷款银行

文 温州银行衢州分行 陈岩彬 蒋寒梅 徐莉虹

一、隐性不良贷款概念界定及现状

(一)隐性不良贷款的概念。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各类银行逐步实施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简称“五级分类法”),即将银行存量贷款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种类型,不良贷款为后三类。而隐性不良贷款是相对于显性不良贷款而言的,如果在《五级分类表》中即反映为不良贷款的,为显性不良贷款。在报表中为正常贷款,但贷款自身已经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可能不能按期偿还本息,称之为隐性不良贷款。

(二)隐性不良贷款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1.银行隐性不良的表现形式。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部分企业由于资金运作不成功,经营困难发生倒闭,借款人还款能力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利润很小的小微企业,拖欠贷款本息的现象在全国大面积蔓延。自2013年开始经营风险滞后反映显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直接表现为不良贷款出现反弹,隐性不良贷款普遍存在额度大,涉及范围广。隐性不良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存在借冒名贷款情况,借款人利用虚假的信息办理借冒名贷款。借名贷款,实际使用人并非签订合同的借款人,只是借用借款人名义与商业银行签订合同并取得贷款。具体可分三种情况:①贷款由借款人本人办理,资金为他人(实际用款人)使用;②贷款由实际使用人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冒名办理手续;③贷款由实际使用人在借款人知情认可的情况下借名办理手续,但合同借款人本人未在申请书及借款合同上签字。后两种情况往往会造成纠纷,而第二种情况则涉嫌违法。

案例一:龚某是银行的农贷会计,日常负责贷款审核和发放。由于他长期迷恋购买彩票导致入不敷出,便盯上了自己每天经手的公款。2015年,一个姓王的客户把身份证复印件留在了龚某的办公桌上,龚某利用这张身份证复印件私刻王某印章,填制一份贷款手续,顺利地取到现金,此后频频采用冒名形式套取贷款归还之前贷款和购买彩票。至案发前,龚某利用职务之便,伪造银行贷款借据66笔,从本单位骗取贷款共计767万元,其中最少一笔3万元,最大一笔30万元。

风险点分析:①系统帐号和密码管理不严使其有机会单独发放贷款。按照银行的规定,操作发放贷款时,信贷员必须填写借据并将借据的内容载入电脑,经领导和贷审会审批后才能从电脑中拉出贷款发放通知单领钱。但实际上,那些主任和贷审会成员、信贷员嫌输入电脑麻烦,他们把系统帐号和密码都告诉龚某,让龚某替他们操作。②续贷环节管理不严。每笔贷款快到期时,龚某使用清息换据的方法重新贷款,如此每一笔贷款还未到期时就清息换据,无人察觉。清息换据,即将利息收回后,更换原始借据,借据更新后,即表示原合同解除、新合同生效,同时还能降低贷款的逾期率。显然,龚某正是利用了此漏洞作案。

二是发放授信集中度超监管比例贷款额度大、范围广。授信集中度监管比例包括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和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根据银监会要求,其与资本净额之本不应高于15%和10%。部分法人机构为追求利益发放超监管比例贷款,为企业使用多个公司名义申请借款。一些企业为满足其不断增大的资金需求,成立多家公司,以其名义分别申请借款。公司成立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一种以集团公司的形式成立多家公司,其经营范围涉及其上下游企业或其他多个行业,如房地产集团公司成立建筑工程公司、混凝土公司等;第二种是采取股东控股方式,成立多家关联企业;第三种是公司实际关联,但从公司章程及相关资料反映为相互独立的企业,公司实际经营者将其所持有股份转让到其亲属或高级主管名下,掩盖其为关联企业的事实。授信集中度超监管比例贷款涉及的企业往往是企业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少量的供给难以满足其不断扩张的资金需求,较大的贷款通常涉及房地产开发及上下游企业,资金回笼不畅。

案例二:2016年3月,某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某集团公司法定代表人何某抽逃出资、贷款诈骗、偷越国(边)境案在该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该案给多家银行造成共计11亿余元的经济损失。

2014年上半年至2015年8月,何某明知自己根本没有履约能力,仍指使集团及辖属子公司人员提供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复印件、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伪造购销合同、提供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等材料,以“空壳”的多家子公司名义相互进行担保,先后骗取多家银行贷款共计13亿余元。骗取银行贷款和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后,何某指使集团及辖属子公司人员将银行承兑汇票非法贴现,将银行贷款在子公司间“走账”,用于归还先行到期贷款以及非法套现,同时用于包养情人、购置房产等。至案发前,何某仅归还上述贷款6000多万元,交存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7000多万元,造成银行实际经济损失11亿余元。

风险点分析:①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信、经营、盈利等情况的评估过分倚重财务报表的数据,而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企业申请贷款做的第一步就是编造完美的财务报表。②银行贷款需要提供保证、抵押等担保措施,但银行对担保人的实际担保能力及担保人之间是否存在连环超能力担保不作深入分析,设立空壳公司、提供形式上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为作案的第二步。③银行在贷前贷后有调查、检查工作,故租赁厂房,造成正常经营的假象,系维持贷款正常循环的第三步。④银行不重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调查,未在财务、人事、资金等各方面对借款企业、担保企业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作细致梳理,导致作案人的每步计划都发挥了效用,最终引导银行得出第一还款来源正常、第二还款来源也合格的结论。

三是违规办理展期、借新还旧等贷款。贷款办理展期、借新还旧现象在经济下行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借贷人在银行规定的还款之日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本金利息,重新办理贷款手续,即“借新还旧”贷款,或延长贷款期限,办理展期。很多企业为规避认定为借新还旧贷款,从小额贷款公司取得高额利率的短期贷款,归还原贷款,再重新办理新贷款还未统计在内。

四是银行五级分类不准确。借款人在规定期限未能偿还银行贷款,银行为完成经营指标,未对应认定为不良贷款的贷款及时进行调整,对系统内已进入不良贷款进行逆向调整。部分法人机构逾期超过90天的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甚至超过150%,不良贷款认定不真实、不准确。银行通常会通过隐藏手段对这样一种情况进行掩饰,使银行在账面上看起来非常的井然有序,合理健康,从而不会被监管者发现,使整个市场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相对于以期限为主要认定因素的显性不良贷款,对隐性不良贷款的认定难度大,准确度不易把控。

2.银行隐性不良的影响

以上的隐性不良贷款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项收入急剧下降,利润减少。由于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占收入总额的90%以上,隐性不良贷款大多不能正常归还利息,致使收入总额减少。二是可支配的信贷资金大大减少,使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三是实际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下降。按照监管指标要求,金融机构计提的贷款准备金与不良贷款之比不应低于150%,但隐性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使实际不良贷款激增。同时收入减少,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能力下降。四是局部地区出现声誉风险,由于不能正常偿还本息,借冒名贷款中名义借款人征信情况受损,容易导致投诉事件产生。

二、隐性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内控文化氛围缺失

1.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些普通的管理人员甚至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从而形成风险隐患。

案例三:2015年5月24日,某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王某向其所任职银行的某辖属支行申请共计300万元的贷款,年利率4.78%(利率优惠于其他客户),由其夫妻共有的房产抵押,抵押率达100%。2015年6月2日,王某将贷款所得资金通过民间借贷给一家企业,月息高达2分。2015年11月,王某因购买房产急需大量资金故想将抵押的该套房产变卖,但因该房产已抵押给银行无法过户,支行在其未归还300万元的贷款的情况下便同意先将该抵押物注销,待房产出售完毕后再归还贷款。

案例四:某支行行长韩某由于需要获取蔡某的存款作为业绩而与其成为好朋友,但蔡某的公司于2014年左右陷入债务危机,于是韩某给蔡某出主意,由他通过银行内外的关系,找一些企业单位到银行进行定期大额存款,然后再利用他的职务,通过虚假的金融凭证,将钱倒出来。

2.一线员工业务知识不扎实,对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缺乏必要认知。有些基层员工不清楚何为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中不知处于何种地位,应履行何种职责。他们并没有把内控制度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而是当成是一种与自己无关,甚至敌对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案例五:2014年10月,某银行的客户A企业申请还后续贷1000万元,以B企业的厂房作为抵押物,因抵押登记到期需重新办理抵押登记。2014年10月11日,B企业股东李某与林某出具了同意抵押担保的股东决议,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2015年5月,B企业通知银行不再为A企业的贷款作抵押担保,银行随即对A、B两企业展开调查。原来两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之间因合作利益问题产生纠纷,B企业的股东已于2014年10月10日变更。后经该行到房管部门核实,发现备案的B企业章程是股东变更后作出的、股东会决议也是在股东变更后由新股东作出,均与B企业提供给银行的资料不一致。事后经过银行彻查,原来办理抵押登记的人员系临时交代,对该笔业务不熟悉。登记当天,客户陪同登记人员前往,登记的资料并非是银行提交的而是由客户所提供。

(二)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1.内部控制定位不明确。商业银行在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时候,将重合放在了对基层员工的控制上,而忽略了对高级管理人员必要的监督,使高级管理人员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

案例六:2013年5月开始,某银行辖属支行副行长林某在境外开设外汇保证金账户组织炒汇,但因操作不当导致巨额亏损,后利用职务之便,虚构项目、编造各种理由,出具“白条子”或虚假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向亲戚朋友借款,受骗人数达几十人,涉案金额达几千万元。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间,林某因个人民间借款到期无法偿还,通过偷盖支行信贷合同专用章,陆续与康某等9位亲戚朋友签订了16份虚假委托贷款委托合同,涉及人民币金额1000余万元。正因该银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严重缺失,造成银行的重大损失。

2.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有着不同的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商业银行在这两者都存在一定欠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银行机构的增加,银行从业人员流动也日趋频繁,一些新机构往往更加重视业务,对员工的培训主要侧重于技能操作,而对职业操守、道德培育方面的培训较少。从而使得员工法制观念极为淡薄、风险意识较差。某些岗位的从业人员不具备适应当前内控体系的能力。

案例七:2014年5月,A企业向某银行辖属支行申请贷款,提供了B企业的厂房作为抵押物,债权设定期限为两年。2015年3月,银行业务经办人从法院处获知B企业的抵押物被查封。2015年4月,贷款到期申请办理还后续贷。A企业为该支行信贷主管的客户,该信贷部门的客户经理、负责人均由另一家银行跳槽至该银行,他们早已是一个固定的经营团队。该银行接收该团队成员后未分散入不同的部门任职。2015年5月,A企业的还后续贷申请审批通过,抵押物查封的客观情况未在贷前调查报告中反映。2015年8月,该行的贷后管理部门发现了抵押物在贷前已查封情况及业务营销部门刻意隐瞒的违规行为。

3.各种制度之间街接不畅。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制度在建立、修订、清理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缺失。目前的制度体系尚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业务管理。部分业务和管理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如对公司类客户关系没分类管理,尚缺规范性制度;对全辖系统内资金调度,没有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部分制度不能覆盖各个业务操作环节。如虽然已制订了《非信贷资产管理办法》,但该办法中对非信贷资产具体分类标准却无明确的规定,导致对非信贷资产不能按照五级分类进行清分,不能准确计提拨备,不利于风险监控。三是制度在系统性、关联性、整合性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制度未随着银行业务发展和监管政策变化进行及时修订或废止。如单笔银行承兑汇票签发的上限、集体土地抵押担保业务等。有些业务的具体操作管理规定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管理规定”都是粗线条的,并未进行细化。四是部分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一些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程序和方法在业务覆盖范围、模型计量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亟待梳理,某些规章制度覆盖仍有不到位现象,个别业务制度及流程设计上存在缺陷,对制度的执行、落实和检查尚未完全到位。

案例八:某支行在办理A企业厂房抵押贷款时,去房管部门进行抵押登记,而未去土地局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由于当前国内房管局与土地局的数据库不共享,使得该企业在该银行未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厂房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给另一金融机构。上述事件的风险在于该支行在厂房抵押后未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土地使用权被产权人拿到其他金融机构,并办理了抵押登记,丧失了对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究其原因是管理部门未实行严格的制度规定。

(三)风险评估技术不高

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的手段较为落后。一方面,商业银行内控工作基本上还是查错防弊,局限于调查一些具体的违规问题,主要检查会计凭证,信用信息数据完整,操作是否合法等。缺乏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的识别和评价,甚至在一些重要问题,如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监督制度等方面毫无涉及。另一方面,面对业务创新的频繁出现,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却变化缓慢,审计披露问题的深度不够,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四)内审监督力度不够

1.内审的独立性不强。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虽名义上隶属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将内审部设置于经营层,未能真正实现决策、经营、监督的完全分离。二是内审部门职责混淆,长期兼任其他部门的职能,如信贷业务、柜面业务等日常事后监督职能,内部控制委员会办公室、操作风险牵头管理部门等职责。看似扩大了监督范围,实则违反了监管部门要求内审部门独立于内控建设、执行部门,独立于风险管理部门,但要充分发挥内审再监督、后评价作用的规定,从而削弱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三是内部审计披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主要因为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计方法和工具仍停留在现场检查和手工检查为主。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内审部门每年要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开展专项审计,显得力不从合。

2.缺少科学的内控评价体系。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审部门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故无法对制定和实施的内部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进行正确的评价,也就无法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有效监控。

案例九:2015年某银监局对某银行查处的票据问题: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间,某银行为某企业签发共10笔,总计金额为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后经监管部门查实,该10笔银行承兑汇票的增值税发票均系伪造,且办理上述票据的保证金均来自票据中介机构。同时发现该银行的经办人员在明知该10笔票据业务存在虚假贸易背景亦同意办理,与客户串谋为套取资金提供便利。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长达4年的审计过程中均未发现上述问题,一定程度反映出内审部门仍缺少完整的内控评价体系。

三、隐性不良贷款的防控措施

(一)优化内控环境

1.实施有利于银行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一是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强化人力资本投资。银行应根据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积极招募各类高中级金融人才,加强业务培训,完善人事考核机制,促进人员在系统合理流动,以达到人员与内控制度和业务发展的平衡。二是实行严格的惩罚措施。有错必罚,在制订经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时,除突出贷款预期损失的扣除力度外,还加大内控合规评级考核权重,提高对分支行及高管人员违规经营、违规操作扣罚减分力度。并规定若因违规经营疏于管理被银监局、人行、审计等部门处罚的,根据处罚金额的一定比例扣减当年考核利润;被内部检查处罚的,根据处罚金额的一定比例扣减当年考核利润,以确保违规业绩不计入分支行及个人绩效考核范围。三是加强全体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不断努力,建立了每周固定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提高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政治思想为目的教育培训活动,持续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促进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分支机构端正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引导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考核机制上加大内控管理的考核权重。将分支机构内控合规考核结果与机构业务准入、经营授权、人员考核全面挂钩,以强化各级人员的内控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2.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内控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是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应更好地履行确定内控政策、实施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对于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开办的新业务,应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原则,在事前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严密科学的评估,在制订具体操作办法和制度时,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内容均包含在内。二是完善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在外部、内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能应及时通过畅通的报告渠道向高级管理层反映,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由业务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落实整改。而操作风险控制委员会则应将内部控制弱点和不足,向业务主管部门或分支机构发送管理建议书、风险提示、整改通知书等,要求限期落实整改意见,采取相应纠正措施。通过对风险业务垂直运作管理等措施,强化内部控制,确保安全、稳健经营。三是施行严格的内部控制问责机制,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库及个人的内部控制档案,探讨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再次,注重员工的思想动态,建立分支机构一把手与其机构内员工的沟通机制,实施教育督导并重,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四是加强内审监督作用。制定内审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检查监督工作,使日常业务监督与独立评估、动态监督与静态监督、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互结合,各项监督与纠正措施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各显益彰,彼此防顾,均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同时内审部门还应根据银监部门监管意见要求,对上年度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董事会审核,以提升内控评估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防范和化解风险

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有效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各项风险管理政策,明确信用风险控制委员会、市场风险控制委员会、流动性风险控制委员会、操作风险控制委员会的职责,由它们具体实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等工作,涵盖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程序和制度。二是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强化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利用信息科技技术,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建立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相应的程序和模型并予以识别和计量,使得高级管理层能及时识别风险,并通过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渠道将风险识别、监测、评估、控制、缓释等情况报告给董事会决策层。三是强化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情况,修订和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在开展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能进行较充分地风险识别与评估。四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修订《贷款质量监测预警报告管理规定》,规范信贷操作,运用贷款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贷款风险,落实控制措施,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

2.强化对主要风险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现对该四大风险如何得到有效控制展开具体阐述。

(1)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一是及时发布行业风险预警信息,按季分析信贷资产结构,加强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二是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实施集团关联客户统一授信的信用风险管理。三是事前实施信用评级和授信管理工作;事中对每笔信贷业务按风险度量化风险,作为计量和控制的依据;事后对每笔信贷业务实行按季五级、十二级风险分类。四是通过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增加票据业务增值税发票预警、内部关联人和贷后资金流向监控等功能。五是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由专职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六是对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先进行问责处理,然后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银行制度的规定,履行相关手续进行核销。七是对金融同业机构客户实行统一授信,采取限额管理。八是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进行计量和配置。

(2)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实行交易账户和银行投资账户分类管理;对交易账户的债券按中央国债公司公布的市值对债券定期进行价值重估,计算债券面值浮盈亏;设定止损限额,以控制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对资金业务进行监控,通过业务系统,对交易人员进行业务操作权限分配,严格操作风险和操作权限控制;严格分离业务操作和资金划付;通过拆借中合交易系统中的F系统,对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遇到央行利率调整时进行资产负债敏感性分析。

(3)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流动性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召开会议,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识别、监测、分析、控制。积极调整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政策,合理安排和营运资金,并使各项流动性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二是进入银行间市场,与兄弟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公开市场上的操作,保持资金头寸的宽裕度,具备应付资金头寸紧张状况的融资能力。三是发行次级债券,降低对市场的资金依赖度,同时通过正逆回购结合的业务操作方式来调剂资金,缓解货币市场资金大波动时带来的融资压力。

(4)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一是由合规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对原有的业务制度和管理制度进行认真的梳理,把梳理的重点放在制度的可行性和制度之间的衔接这两个方面,通过新增、修改、废止、调整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为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依据。二是在全辖开展以防范操作风险为主的操作风险专项检查工作。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三是根据监管部门制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集中人员不断完善覆盖柜面、授信主要业务的操作风险监控系统。

(三)强化业务管理

1.增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基于商业银行现状,为严防内外部欺诈,针对在信贷风险评估、审贷流程和贷后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出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信贷市场定位,加大客户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支持国家鼓励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客户;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和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严格控制别墅、高档住房开发项目贷款;谨慎介入适销对路的普通商品房项目。二是结合经济金融形势,及时发布行业信息,调整授信、授权政策。发布餐饮酒店业的行业风险预警,将该类客户的授信审批权限上收;定期发布行业的阶段性风险提示函,提高准入要求;及时发布《信贷风险预警提示》、《关于防范当前信用风险的提示》,对民间信用危机进行风险提示,要求有效识别和防范信用风险、积极化解和控制潜在风险,严守资产质量生命线。三是调整风险管理部的风险管理职能,由过去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同时加强风险管控人才建设,提高各类风险的专业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按照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分离的原则,对分支机构进行职能调整,深化总-分-支三级组织架构的改革,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室职能,统一分行、支行内部部门设置及各部门职能。四是开发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科技强化授信业务流程管理,加大对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力度。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的核合,控制好信贷风险便能使商业银行高效、持续地发展,由于其种类繁多,下面以项目贷款为例,其相关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如下表所示。

业务类型 业务流程 关键风险点 风险类别 控制措施收集客户 客户经理参与资料造假。 内部欺诈 实行客户经理岗位责任制,改进激励机制;的资料 后续环节严格做好实地调研和外部审查。客户提供虚假资料。 外部欺诈 加强信贷人员审核标准和范围。调查评估 调查人员不尽职(调查内容 明确规定调查内容和标准。不充分,为客户获得贷款或 内部欺诈 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岗位培训。超额贷款提供额外便利等)。 加强后续环节的业务检查和内部计。对客户或借款项目出现重大判断错误。 客户、产品 制定项目贷款评估细则;对评估项目进行考核。及业务操作未对担保的合法性、足值性、 执行、交割 双人核保核押。有效性进行核实。 及流程管理审查不全面。 客户、产品及 实行主审查人制度;定期培训考核,提高专业水平。业务操作回避审贷会,业务审查人员避重就轻,不揭示相关风险,放宽标准导致不合 内部欺诈 施行审查人员及风险经理上岗资格认定,增强职业道德。格的项目被通过。越权审批,超过授信额度的审批、 施行职业审批人的制度,完善激励制度,并对其定期分拆审批或故意放松审批标准而导致 内部欺诈 培训和考核。贷款被审批通过。加强信贷检测与检查,完善系统控制,严格首席控制、授权与转授权机制。未进行质抵押登记或未取得相关 执行、交割权利证书。 及流程管理 明确贷款担保办理手续,强调客户经理责任。目项贷款贷款审批贷后管理信贷人员配合客户出现逃废银行债务 强化各级部门的贷后管理强度。行为或者隐瞒信贷资产质量放贷收息。 内部欺诈 加强对重点客户的监控管理外部欺诈 确保各种担保方式的有效性和法律保护的时效性严肃处理信贷人员内部欺诈行为,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2.提高对票据业务的有效控制。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较为传统的资产业务,因此提高对票据业务的有效控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对该方面作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一是通过各项票据业务的管理办法,指导从业人员严格客户准入,对内部架构复杂、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集团关联企业、异地企业等贸易背景真实性难以把握的客户审慎对待。二是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通过深入剖析客户的业务结构、资金流向,对部分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进行相应的了解,全面掌握和了解客户状况,进而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做出准确判断。

以票据贴现为例,其相关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如下表所示。

业务类型 业务流程 关键风险点 风险类别 控制措施银行汇票银票签汇发签发的汇票要素不全或与客户委托书不符。 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业务操作;加强银复核,严格事中控制。印、押、证未执行三人分管分用政策。 通过业务检查,严格印、押、证管理。银票汇兑 克隆、伪造或变造银行汇票。 外部欺诈交易对象票据贴现认真鉴别汇票真伪;对克隆、伪造或变造得银行汇票予以扣留,同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建立落实检查解付大额汇票前向出票行查询的制度。审查 客户提供虚假资格类文件。 外部欺诈 要求客户提供完备资格类文件;对企业的营业执照、授权经办人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实。票据审查 买入假票、克隆票。 外部欺诈 对票据施行查询查复;施行双人审核的制度;借助票据鉴别仪器等工具审核票据。交易文件审查 票据交易无真实交易关系和债券债务关系。 外部欺诈 明确规范商品交易合同、发票等的审查标准;定期对业务审查等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业绩考核。票据贴现审批 分拆审批。 内部欺诈 明确为分拆审批的情况,加强对票据买卖的日常监测。票据实物控票据毁损或遗失。 实体资产破坏加强营业场所及票据库房等设施的安全建设;指定双人保管票据库房钥匙;专人缴存;与机要部门办理交接手续。

(四)完善内控制度

1.提升内控管理“机控水平”。为加强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对存在问题或不完善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主要有:一是利用信贷管理系统升级的契机,完善贷款十二级分类、集团客户授信、关联客户管理、贷后管理、小企业信贷流程等系统模块,强化对授信业务过程刚性控制,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在柜面业务风险防范上,继续完善柜员活体指纹认证系统、客户身份识别联网核查系统,实现全行印鉴数据库统一管理,建立柜面业务授权中合,加强对大额业务、重要业务事中权限控制。三是国际业务方面,实现SWIFT网络连接方式从手动拔号向专线的顺利转换,确保网络连接正常和系统安全防范。四是升级操作风险控制系统,加强对分支机构远程监控能力,逐步实现对信贷业务、柜面业务、国际业务、资金业务等风险预警覆盖。

2.健全激励与制约机制。一是通过制订并实施重要岗位轮岗制、会计主管委派制、大额、重要业务事中授权制、信贷业务审批集中出账制、财务开支报账制,同城交换集中制,较好地实现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二是通过建立健全放款中合、授权中合、业务档案中合,事后监督中合的运作,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控。督促分支机构建立健全信贷审查小组、财务管理小组、内控小组的议事规则,并规范运作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基层支行的部门、岗位、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三是充分发挥内控合规约束机制导向作用,对年度经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完善,突出贷款预期损失的扣除力度,加大内控评级考核权重,提高对分支机构及高管人员违规经营、违规操作扣罚减分力度。以确保违规业绩不计入分支行和个人绩效考核系统,从而提高违规成本,发挥依法合规经营的导向作用。

3.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是积极参加内审协会的活动,内审部门人员需每年参加由市内审协会组织举办的培训班,了解最新的内审知识和业界动态,掌握一定的内审技术,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采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内部审计方式,运用计算机系统提供信息进行辅助检查,结合日常采取的常规审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等方式共同完善内部审计。三是提高内部审计检查的周期和频率,对各分支机构审计检查频率按照一个年限进行轮回。四是强化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围绕操作风险,加大对信贷授权授信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损失类贷款清收情况、房地产开发贷款、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情况、关联人交易情况、分支行行长离岗外出审计等业务的审计力度。扩大审计范围,把审计工作做细做深,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有关业务部室和经营层,使审计的成果得到运用。

猜你喜欢
贷款银行
江西银行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把握银行独立保函的相对性
记忆银行
迎来境外贷款业务机遇期
欧美国家银行处罚案的启示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旧信封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