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娟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思维工具,利用它可以帮助你学好各门具体学科,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哲学知识点相互渗透,体系盘根错节,不少学生把哲学当作单纯的知识来学,简单地、枯燥地去背概念、背原理,这样学哲学就失去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如何让学生喜爱学习哲学,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身边,我在教学中在对哲理的讲解时运用了学生熟悉且意义深刻的成语、名言。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却言简意赅、概括力强,可谓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历久弥新、久盛不衰,反映着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学习成语、运用成语、了解成语,已经成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环节。同样,在哲学课教学中,成语在表情达意、在传递高质量语言信息方面也起着以一当十的作用。适当引用成语来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哲理“沁人心脾”,促成学生辩证能力的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矛盾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因此让学生掌握矛盾规律也尤为重要。我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时运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来配合哲理进行剖析,告诉学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又如讲授“矛盾双方的转化”运用“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配合说明哲理,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起决定的作用,主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可以顺利的完成。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又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有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即主要矛盾转化成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用“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等类似的成语进行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外部环境的选择和熏陶,这其实是说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但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作为外因,始终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来审视问题,看待事物。
可见,在哲学教学中引入成语进行哲理剖析,把抽象的哲学理论通俗化、具体化,不仅可促成学生对我国象成语类的颇具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达成辩证地看待,而且又能促进哲学教学的发展。当然在哲学教学中对成语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要合乎主题,不可喧宾夺主,不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要做到“用之有度”,才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同样,富含深邃哲理的名言名句,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因此在哲学课教学中,除了运用成语说明哲理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用一些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可以更好地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同样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黑格尔的“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正是说明了对立统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这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说明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德谟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运用名言讲解深奥的哲理,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和谐动听,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共鸣,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运用名人名言,画龙点睛,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的有效途径。
总之,一句句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锦言妙语,都凝聚着丰富的内涵,是人类无价而永恒的财产。不论是成语还是名言,对哲学课程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既能把深奧的哲学知识说的浅显易懂,又能使教学语言变得有趣、生动,产生共鸣。当然,这也对我们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丰富的成语和名言的储备量。让我们运用经典的成语和名言,让哲学课更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小青,周剑英.“成语典故”在哲学课中的妙用【J】.大家,2011(16)
【2】许光伟.让政治课堂有趣起来——成语典故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