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诗琪/南京大学商学院
农业生产要素与经济收敛效应关系简析
秦诗琪/南京大学商学院
经济收敛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农村人口因素所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
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即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差距仍然在扩大,农村经济的基尼系数不断增大也证实了这一点。还有学者提出,高素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是人口红利由量转质、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考虑到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高农村劳动力水平等一系列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后,我国农村经济还是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
经济收敛现象在中国真实存在,且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指标(第一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科技水平指标(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农林科技人员)、生产要素指标(农村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和农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明显观察到条件收敛:初始人均社会产值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成反比,即相对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可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均对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
提高农村地区竞争力,需要协调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要重视农村人口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人口与经济的走势相适应,平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注重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科技进步与创新逐渐变成我国经济主要推动力,让产业转型平稳过渡,跨入稳定增长的新常态阶段。
着力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并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便是人力资本,即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尽管农村地区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城镇,发达地区始终处于生育率最低区域,但由于进城打工潮的兴起,实际作用于农村发展的人口数量并不占优势。这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的边际效应进而提高人口素质。因此,应贯彻落实目前国家提出的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同时注重增加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支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弥补地域问题带来的人口素质短板与流动性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与劳动力数量。
改革民生保障制度,完善政策框架。明确社会保障制度与退休政策,针对农村地区应着力解决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合理地规划社会资源,降低短期行为带来的机会成本;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竞争力,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提高资源利用率。
升级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逐步实现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同时要大力推动工业与服务业发展,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增加农村劳动力剩余,最终形成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反馈机制。要有意识地培育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一方面可以以规模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产量,如使用机械进行大规模耕作,减少粮食损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逐步降低,因此要适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相结合,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确保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创新。试点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