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吸烟行为研究进展

2017-03-25 07:23:35朱梓嫣郑频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7年2期
关键词:吸烟率烟草医学生

朱梓嫣,郑频频

国内外大学生吸烟行为研究进展

朱梓嫣,郑频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中国每年超过 100万人死于烟草导致的相关疾病[1]。《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7.7%。5年间,我国的现在吸烟者总数增加了1,500万,人数从2010年的3.01亿增长到2015年的3.16亿[2]。有研究[3-4]结果显示,吸烟行为习惯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为了遏制吸烟人口不断上涨的趋势,控烟工作的重点需要放在青少年,避免其吸第一支烟。而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脱离了父母的管教,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学生的吸烟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高校控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今后大学生吸烟行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质性建议。

1 吸烟研究现状

目前,各个文献对于吸烟的定义不一。大多数文献[5-8]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吸烟定义:尝试吸烟是指只要吸过1口烟者;偶尔吸烟是指平均每周少于 1次的吸烟者;每周吸烟是指每周吸烟1支以上,持续或累积3个月以上;每日吸烟是指每日至少吸烟 1支以上。罗旭等[9]将吸烟定义为每天至少吸烟1支,且连续30 d以上。王蕾等[10]将吸烟定义为连续或累计3个月至少每周吸1支烟。许玲等[11]则将存在吸烟行为定义为包括所有尝试或长期抽烟情况。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同文献中的吸烟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

1.1 国外大学生吸烟情况

国外不同国家大学生吸烟率差异较大。美国18~24岁成年人的现在吸烟率为 28.5%。如不仅局限于卷烟,烟草制品使用率则达32.9%[12]。一项针对尼泊尔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现在吸烟率为16.2%,其中男生为28.4%,女生为5.38%[13]。阿拉伯国家大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4.3%,其中,商学院及管理学院的吸烟率(10.81%)高于医学院(0.86%)[14]。印度大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47.8%,且大多数为男生[15],印度贝尔高姆医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24.2%[16]。印度一项针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2007—2013年,男生的尝试吸烟率由24%增长至42%,女生的尝试吸烟率则由3.3%增长至11.2%[17]。

1.2 国内大学生吸烟情况

我国大学生吸烟行为在高校普遍存在,且大学生吸烟率在地区、专业及性别上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男生吸烟率高于女生,非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率高于医学专业。辽宁省青少年的尝试吸烟率与现在吸烟率分别为30.6%和13.4%[18]。包头某高校大学生的吸烟率为 19.2%[19]。浙江省温州市大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为 33.47%,现在吸烟率为9.31%[20]。江苏省南京市大学生的吸烟率为17.60%[21],苏州市大学生的吸烟率为 15.7%[22]。广东某高校大学生的吸烟率为 17.22%,其中男性为28.54%,女性为6.74%[23]。重庆某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吸烟率为3.51%,尝试吸烟率为9.18%[24]。四川省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为32.39%,吸烟率为13.64%;男生吸烟率为30.56%,女生吸烟率为1.92%[25]。云南省大学生吸烟率为9.1%,男、女生吸烟率分别为16.3%和0.6%[26]。河北省邯郸市大学生的吸烟率为33.72%,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吸烟率为 29.78%,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吸烟率为41.59%[27]。新疆大学生的吸烟率为16.1%,其中男生吸烟率为29.2%,女生吸烟率为2.5%[28]。内蒙古大学生吸烟率为19.1%,其中男生吸烟率为37.0%,女生吸烟率为4.9%[29]。

2 吸烟影响因素

2.1 个人特质

大学生的吸烟率在性别、专业、经济水平、地区、年级上的分布有较大差异。性别方面主要表现为男生的尝试吸烟率和吸烟率均高于女生[23],且近几年均呈上升趋势[30]。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男生更乐于社交,且较女生易于接触社会,而递烟行为多发生在聚会与社交中;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大多数女生对于吸烟行为有抵触情绪,从而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沾染不良习气。专业方面主要表现为非医学院校学生的尝试吸烟率高于医学院校学生[31],这与专业背景有着强联系。此外,文体类专业[32]的学生较具浪漫主义情怀,而吸烟行为在他们看来是一个极具魅力且富有男子气概的行为,因而更经不住尝试的诱惑,从而成为烟民。大学生吸烟者往往缺乏有关吸烟危害的相关认知[33],虽然医学生的控烟知识掌握程度高于非医学生[34],但控烟态度仍有待加强,表现为极度缺乏主动控烟行为[35]。医学生作为国家将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当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知识与力量投入到大学生控烟工作中。经济水平方面,可支配月生活费高的大学生,其吸烟行为更为普遍[34],吸烟率更高[23]。此外,大学生吸烟率在生源地方面也存在差异,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其吸烟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21]。可能原因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可支配月生活费较高,且接触社会的程度高,因此更容易沾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年级方面,有数据显示,高年级学生的吸烟率高于低年级[19]。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中的社交性吸烟,为了在群体中表现出自己合群,往往会选择社交性吸烟。

2.2 烟草危害的认知、信念与控烟态度

2.2.1 烟草危害认知

孙晓娟等[36]对921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烟草有害成分都有所认识,其中,对尼古丁和焦油的认识比例较高(> 90.0%),对一氧化碳的认识比例较低(42.9%),还有少数调查对象(2.2%)不明白烟雾中有何种有害成分。只有了解了烟草的有害成分,才能对吸烟行为会对自己以及他人产生的危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各个高校在进行控烟健康教育的时候不应忽略这一点。陈建伟等[37]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呼吸系统性疾病知晓率较高,但对于吸烟及被动吸烟会导致胃癌、乳腺癌等其他系统疾病的认知均在50%以下,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38-40]。可见,大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并不清楚会导致哪些具体疾病。因此,学校在强调烟草危害的同时,也应当对吸烟会导致哪些系统的具体疾病进行知识扩充。此外,在烟草包装上增加警示图片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加直接的视觉冲击,通过展示吸烟会导致的身体器官功能障碍或系统紊乱的患病症状图片,起到警醒与教育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烟草警语、警示上包装的支持度仍不高,甚至在周璇等[41]针对医学生的调查中,也仅有 60.0%的调查者持支持态度。有研究表明,对吸烟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与社交性吸烟行为有关[42]。而大学生虽然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危害,但是吸烟率仍较高。可见,大学生的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应当通过配备完善的学校控烟制度加以约束。毕竟,大学生群体刚刚脱离父母的管教,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很容易放任自己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且自认为很刺激的行为。

2.2.2 吸烟合理化信念

将吸烟行为合理化、正当化的观点和信念被统一定义为吸烟合理化信念[43-45]。吸烟合理化信念是吸烟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且吸烟者比戒烟者和非吸烟者拥有更多吸烟合理化信念[46-48]。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吸烟者合理化信念持有程度高于成人吸烟者[45]。可能的原因是青少年对于吸烟行为并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交媒体上烟草业的植入广告以及电影中的吸烟镜头等都极易造成青少年对于吸烟行为的盲目好奇与错误认知。可见,拥有吸烟合理化信念已成为大学生吸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青少年阶段,纠正其吸烟合理化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降低这一群体的吸烟率,及时遏制其烟瘾的产生,还能促使其尽早采取戒烟行动。

2.2.3 控烟态度

有研究称,广州某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生的控烟知识虽然高于非医学专业,但是仍存在不足,且控烟态度需要加强,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劝说吸烟者停止吸烟的比例仅为19.6%和11.0%[41]。可能原因是,目前的医学生并没有获得系统的控烟教育,大多控烟知识仅从相关课程中零星获取。而烟草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慢性病,戒烟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疾病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戒烟门诊。因此,医学生需要及时进行控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除了高校应当开设系统课程外,大学生们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家中及公共场所遇到吸烟行为时及时进行劝阻,以促进烟草控制事业的发展。

2.3 社会支持、压力与情绪

2.3.1 社会支持

冯永辉等[49]在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与吸烟行为密切相关,具有高社会支持度的青少年产生吸烟行为的可能性低。Steptoe等[5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压力情境下,吸烟行为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在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身上。而大学生处在心理成长的重要过程,同时,要独自面对学业与就业的压力。社会支持度高、社交广泛的学生在面对压力及负面情绪时较少选择吸烟行为来释放压力。因此,应该多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休闲娱乐活动或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提高自身的社会支持度。

2.3.2 压力与情绪

焦虑与抑郁等心理上的问题也成为大学生选择用吸烟来缓解压力、解决矛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1]。大学生处于心理变化极大的成长阶段,为了排忧解难,并且,经受不住同伴的影响与诱惑,极易成为烟民[23]。而吸烟与抑郁往往还存在双向作用[51-52],即吸烟行为使得大学生对抑郁产生易感性,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又更加倾向于选择吸烟来缓解自己的症状,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控制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其罹患抑郁症。另外,针对已经发现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学校和家长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理解,并且避免吸烟行为的发生。

2.4 周边环境和文化

吸烟行为不仅与个体以及人际之间的关系有关,周边环境和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巴基斯坦[29]一项针对医学生的调查显示,家人中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其吸烟的可能性越高,在男生中尤为显著。父母和朋友吸烟是大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23]。此外,父母不反对也是造成大学生吸烟的独立危险因素[53]。可见,家庭对问题行为的约束对于子女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在聚会等社交场合中,好朋友给烟、劝吸也同样是尝试吸烟的一大危险因素[31]。大学生为了在社交群体中获得认同,会更多地表现出社交性吸烟行为[12,54]。因此,为了避免孩子吸烟行为的发生,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戒掉吸烟的恶习。对于已经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应当予以阻止及劝诫,而不应当持有姑息的态度。

有研究表明,烟草企业主要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吸引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此项研究中,有 54.9%的大学生表示,个人价值是烟草广告诉求意涵里对其影响最大的,这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55]。烟草业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广告植入,以及在公众面前塑造的公益形象都极易导致大学生对吸烟行为产生正向的态度。控烟事业是和烟草业之间的一场博弈,揭露烟草业试图从其包装及广告中传达的错误价值观至关重要。

3 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大学生吸烟现状的研究多停留在单所高校内,因此,数据多反映的是某一高校的吸烟率,缺乏整个地区的代表性。由于不同文献针对吸烟行为的定义不同,对不同文献中的吸烟水平仅能做粗略的比较。我国高校大学生吸烟的情况比较普遍,且吸烟率在地区、性别、专业上的分布差距较大。就研究对象而言,针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多于非医学专业,这与医学生将来会成长为医务工作者有关,他们的吸烟行为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今后控烟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尝试针对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吸烟行为进行研究。个人特质(包括性别、专业、经济水平、地区、年级等)、烟草危害认知、信念与态度(包括烟草危害认知、吸烟合理化信念、控烟态度)、社会支持与压力情绪(焦虑、抑郁)以及周围环境与文化(家庭、学校、社会)均是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产生不仅与个人特质有关,也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及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及社会控烟组织在控制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时候,应当考虑以上的影响因素,从个体、人际、环境等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控烟措施,全方位地开展控烟行动。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研究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建议相关学者可以构建契合的理论模型,系统化地研究大学生的吸烟行为。

[1] Liu B Q, Peto R, Chen Z M, et al. Emerging tobacco hazards in China: 1. Retrospective proportional mortality study of one million deaths[J]. BMJ, 1998, 317(7170): 1411-14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

[3] Kanamori M, Beck K H, Carter-Pokras O. Association of school social networks’ influence and mass media factors with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asthmatic students[J]. J Sch Health, 2015, 85(3):155-162.

[4] Afanador L P, Radi D S, Pinto L E, et al. 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tobacco smoking initi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ucaramanga, Colombia, 2012[J]. Int J Prev Med, 2014, 5(9):1106-1112.

[5] 杨建文, 郑慧芳, 田宇, 等. 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吸烟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08, 24(23):2579-2581.

[6] 刘汉波, 刘建兰, 孙宏伟. 山东省某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吸烟动因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9, 25(11):869-870.

[7] 王毅, 吴迪, 许永乐. 青岛市大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24):4707-4708.

[8] 刘琳, 张小梅, 宋光, 等. 综合院校大学生吸烟及认知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5):616-617.

[9] 罗旭, 韩璐, 周亚敏, 等. 广州某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吸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9): 1028-1031.

[10] 王蕾, 樊宏, 黄成程, 等. 南京市高校大学生吸烟行为及相关认知和态度调查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6, 29 (12):77-79.

[11] 许玲, 李静, 杨明飞, 等. 青海省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27): 5362-5364.

[12] Rigotti N A, Lee J E, Wechsler H. US college students’use of tobacco products: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J]. JAMA, 2000, 284(6):699-705.

[13] Aryal U R, Bhatta D 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health risks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young adults: insigh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Tob Induc Dis, 2015,13(1):22.

[14] Abdulghani H M, Alrowais N A, Alhaqwi A I,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female students in five medical and nonmedical colleges[J]. Int J Gen Med, 2013, 6:719-727.

[15] Multani S, Reddy J J, Bhat N, et al.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ur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obacco among youth of Udaipur City, Rajasthan, Ind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Addict Health, 2012, 4(3-4):142-150.

[16] Patel J, Angolkar M, Murthy S, et al. Prevalence of tobacco consumption and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among students of a private medical college in Belgaum: a cross sectional study[J]. Ethiop J Health Sci, 2016, 26(3):209-216.

[17] Mony P K. Is tobacco use increasing among medical students of Bengaluru city, India? evidence from two cross-sectional studies[J]. Natl Med J India, 2016, 29(5): 274-276.

[18] 任时, 栾德春, 王宏伟, 等. 辽宁省七城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6, 32 (5):392-395.

[19] 李峰. 包头市某高校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及其原因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3):36-37.

[20] 杨桂丽, 胡琳, 张晓红, 等. 大学生尝试吸烟及影响因素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5):458-460.

[21] 金鹏, 郁建华, 陆森召, 等. 南京市在校大学生吸烟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5, 31(4):520-522.

[22] 苏春娟. 在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控烟对策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9(12):955-956.

[23] 周亚敏, 韩璐, 罗旭, 等. 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吸烟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4):503-505.

[24] 雷春萍, 熊鸿燕. 重庆市某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吸烟和尝试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 重庆医学, 2014, 43 (2):208-210.

[25] 曹铭英, 陈玉琴, 朱陶, 等. 四川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吸烟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 29 (1):1-4.

[26] 黄莹, 张郝鹏, 师振黎, 等. 云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吸烟现状调查[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 33(2):45-48.

[27] 左慧敏, 李秀梅, 苗树梁, 等. 邯郸市338名男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5):601-602.

[28] 邢睿, 葛华, 马金凤, 等. 大学生吸烟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6(5):693-695.

[29] 乌云巴根, 格日乐, 巴德玛, 等. 在校大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1(3):112-117.

[30] 张秀娟, 张萋云, 戎吉婷, 等. 宁波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29(2): 102-104.

[31] 杨桂丽, 胡琳, 张晓红, 等. 大学生尝试吸烟及影响因素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5):458-460.

[32] 诸葛端惠. 枣庄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J]. 中国校医, 2015, 29(3):174-177.

[33] Goyal G, Bhagawati B T.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chewing gutka, areca nut, snuff and tobacco smoking among the young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rn India population[J].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6, 17(11):4813-4818.

[34] 郭映义. 青海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 2015, 26(4):105-107.

[35] 周璇, 苏胜华, 徐渭聪, 等. 广州某医科大学学生控烟知识、态度及行为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6, 32(5): 451-454.

[36] 孙晓娟, 张小凤, 丁昕, 等. 921名在校大学生吸烟情况调查[J]. 中国校医, 2016, 30(7):498-499.

[37] 陈建伟, 许信红, 孙爱, 等. 广州市某农业高校大学生烟草相关知识、态度及吸烟行为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5, 31(4):367-371.

[38] 苏春娟. 在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控烟对策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9(12):955-956.

[39] Mao R, Li X, Stanton B, et al.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J]. Health Educ Res, 2009, 24(1):105-118.

[40] 张凤英, 赵连志, 米术斌, 等. 承德市大学生健康不良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10):1251-1252.

[41] 周璇, 苏胜华, 徐渭聪, 等. 广州某医科大学学生控烟知识、态度及行为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6, 32(5): 451-454.

[42] 褚成静, 董树平. 大学生社交性吸烟行为及吸烟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2, 28(5):360-362.

[43] Fotuhi O, Fong G T, Zanna M P, et al. Patterns of cognitive dissonance-reducing beliefs among smoker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obacco Control (ITC) Four Country Survey[J]. Tob Control, 2013, 22(1):52-58.

[44] 黄馨缘, 付文捷, 郑频频. 国外吸烟合理化信念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教育, 2015, 31(12):1168-1172.

[45] Kleinjan M, van den Eijnden R J, Dijkstra A, et al. Excuses to continue smoking: the role of disengagement beliefs in smoking cessation[J]. Addict Behav, 2006, 31(12):2223-2237.

[46] McMaster C, Lee C.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obacco smokers[J]. Addict Behav, 1991, 16(5):349-353.

[47] Chapman S, Wong W L, Smith W. Self-exempting beliefs about smoking and health: differences between smokers and ex-smokers[J]. Am J Public Health, 1993, 83(2):215-219.

[48] Dijkstra A, Brosschot J. Worry about health in smoking behavior change[J]. Behav Res Ther, 2003, 41(9):1081-1092.

[49] 冯永辉, 虞质叶, 李荔. 压力、人格与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5):580-583.

[50] Steptoe A, Wardle J, Pollard T M, et 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a study of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physical exercise[J]. J Psychosom Res, 1996,41(2):171-180.

[51] Ritt-Olson A, Unger J, Valente T, et al. Exploring peers as a medi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moking in young adolescents[J]. Subst Use Misuse, 2005, 40(1):77-98.

[52] Weiss J W, Mouttapa M, Cen S, et al.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hostility, depression, and bullying on adolescent smoking initiation[J]. J Adolesc Health, 2011, 48 (6):591-596.

[53] 许玲, 李静, 杨明飞, 等. 青海省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27): 5362-5364.

[54] 李玖菊, 刘华清. 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10):1256-1259.

[55] 熊文军. 大学生烟草广告诉求意涵的认知分析[J]. 科技资讯, 2015, 13(30):226-228.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2008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73047);2.第四轮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建设——0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15GWZK100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32。

朱梓嫣(1991—),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烟草控制,zhuzy14@fudan.edu.cn。

郑频频,教授,zpinpin@shmu.edu.cn。

2017-03-31。

猜你喜欢
吸烟率烟草医学生
烟草具有辐射性?
神数据
华声(2020年7期)2020-08-11 07:34:13
韩国吸烟率大降,多亏烟涨价
环球时报(2019-10-28)2019-10-28 05:14:35
HIV感染者吸烟率高
烟草依赖的诊断标准
烟草中茄酮的富集和应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烟草镜头与历史真实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