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波 刘畅
基于自建口译语料库的汉译英口译文本质量研究
◎郭海波 刘畅
在已有口译的汉译英研究中,很少有人去关注地方高校英语口译教学质量。本文通过自建口译汉译英语料库,发现本科三年级口译学员在词汇选择与词汇长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口译员自订词汇表可能尚未产生萌芽。学员已经熟练掌握短语结构,尤其是介词短语,但普遍存在句子建构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句子形式与时态单一。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母语负迁移有关。
口译语料库 口译质量 词频 词长 句子建构
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已有10余年的历史,主流语料库多关注会议口译。[1]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研究也集中在一流高校高级翻译学院,直接研究地方性高校口译教学的语料库种类很少,相关对于口译质量与口译能力的研究就更是寥寥无几。[2]
本项目组以某省重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期末考试录音为原始语料,建成微型语料库,集中研究学员口译文本的质量。
项目组以19名口译学员的期末考试录音为原始语料,由口译教师和外教评定成绩后,学员按教师指导和要求转写。转写过程保留了录音中出现的副语言。因为本项目组主要关注语料中的汉译英的语言质量,因此将所有的副语言视为噪音做了清除。本次考试内容随机,主题随机,共收录语料3018词次,含395个词类,最高词频189次(the),最低词频1次(zero)。
19名口译学员都是本省生源,来自某省重点大学2014级英语专业,汉族为主,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各1人。少数民族学员均为2013年预科生,高考英语成绩均在95分左右。全部学员高考英语平均分120,最低分91,最高分137。经过两学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口译学员接受了一学期的口译训练。学员学习了听力理解、无笔记口译、口译笔记等概念,重点训练口译笔记。
利用Antconc3.4.3w检索了单词(含虚词)词频,利用梁茂成开发的Log-likelihood Ratio Calculator(对数似然比)软件做了频数差异检验,发现18名口译学员重复使用的词汇,包括虚词和实词,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与王文宇(2013)的统计结果相符,词汇教学不应该成为口译教学的重点。根据现有发现,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口译教学中,小词的传达的练习,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用Excel2016的LEN(A1)公式按词长排序,最短词长是1,最长13。然后借助对数似然比分析软件,统计了不同频次的词长,发现各学员选用的词长不存在显著差异。项目组特别比较了词频是1的学员各自特有的词汇,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水平的学员的词汇使用,项目组将语料按口译成绩分成高低中三组。成绩67-80为低水平组,82-89为中等水平组,93-97为高水平组。经过分别比较,发现不同水平的口译学员在词汇选用和词长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值得一提的是,3名读预科的少数民族学员中,朝鲜族学员水平达到高水平组。该发现进一步证明口译教学中,不必过于注重词汇教学。
(三)短语与句型研究说明句型多样化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利用TreeTagger3_Lite软件对语料自动赋码后,用antconc3.2.3w检索了所有英语句型。发现学员共使用介词短语176个,其中高中等水平组108个,低水平组68个;并列句93个,其中高中等水平组45个,低水平组48个;从句17个,其中6个because从句,11个that从句;被动句11个,其中高中等水平组6个,低水平组5个,there be结构4个,全部来自低水平组;现在完成时10个(均为主动),其中高中等水平组5个,低水平组5个;过去时7个,其中低等水平组1个。所有学员都没有使用进行时、状语从句(because从句除外)、强调句。
以上数据说明,学员已经熟练掌握短语结构,尤其是介词短语。高中低各组学员普遍存在句子建构困难,主要表现在句子形式与时态单一。没有时态进行时、状语从句、虚拟语气和强调句。
地方高校本科英语专业三年级口译学员,已经熟练掌握词汇与短语结构。能熟练使用英语基本句型表达,但句式与时态都比较单一。口译学员because从句使用较多,说明在英语句型选择上受到中式思维的影响;被动句与中文语句的对应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之,口译教学应重视中英思维方式和句式差异,引导学生使用多样化句型,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1]张威.近十年来口译语料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2]王斌华,叶亮.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9(02).
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口译学员口译能力分级研究——建设河北农业大学个性化培养特色的口译教学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Q161191)。
郭海波,男,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词汇学;刘畅,女,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口译教学、文化与翻译)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