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美茹
(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互联网+”背景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童美茹
(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从西部地区的生源基础、教学设施硬件配备状况及课堂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对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现状的分析,列举了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棘手问题,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新出路。将外语教学与高校专业特色课程相整合,建立区域性校际高校外语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立足质量,构建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自救”式发展模式和英语学习者依托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启的大学英语自主型学习模式。
“互联网+”;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自救”式发展模式;自主型学习模式
由于受到各种历史、地理、文化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国家相继大力推行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和“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所推行的教育政策,目前,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育资源和环境已得到了诸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教学条件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总的说来,西部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薄弱的生源基础与应用型语言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落后的教学硬件配备与信息时代学习资源获取途径之间的矛盾;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实施之间的矛盾。
1.1 薄弱的生源基础与应用型语言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西部地区的大学较之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教学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英语在教学和学习环境上对于直观的个别化、交互式的程度要求较高。尤其是针对来自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每年的招生生源和中西部地区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机明显不足。但另一方面,21世纪,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这一要求特别强调的是从实践角度出发,对于语言应用技能的切实掌握和跨文化交际实践需求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全球信息共享化的时代,英语必须借助着日新月异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过去“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书本时代走向注重应用于交流的有声时代。“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是直接参与今后西部建设的后备军,也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部地区44个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显著的民族特色,在我国的经济资源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中坚力量的英语掌握程度与跨文化交际的水平直接决定着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能否将这些区域的学生培养成为促成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人才纽带,是决定西部发展成败的关键一笔,教育的责任重大不容忽视。
1.2 落后的教学硬件配备与信息时代学习资源获取途径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国家倾斜性的资金扶持,西部地区的教学设施和硬件配比较之以往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和提高,但距离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学环境的局限性远不能满足语言课堂应该具备的参与度和实践演练的需要,加上自始至终大课堂填鸭式的教学环境,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网络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各种信息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语言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教学实践范围内使得学生获取到更多的语言学习资源,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掌握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语言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实施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到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主”(teacher-centered)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的填鸭式语言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很难有机会得到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惰性得以滋长,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四川及云贵地区,由于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受方言和本民族的语言影响较大,英语基础本就薄弱,再加上在英语发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大多习惯于被动的知识接收,课堂参与度极其低下。长此以来,在本该由师生共创的课堂交流活动却成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恶性循环局面,交互式的语言学习课堂向来只是老师的“一言堂”。因为四、六级考试成绩在学业评价和就业市场的强大影响,西部地区的诸多高校都将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目标与四、六级的通过率相结合,造成了不少学生“轻听说,重阅读”的英语学习局面,英语学习处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哑巴英语状态中。这种局面的形成,表面上看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上,实质上还是因为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实现彻底的转变。西部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依然围绕着“课堂学习教材,课下攻克四、六级”的应试学习模式。而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3]教学模式中,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将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西部地区的高校推行过程中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1)在教学模式上将外语教学与各个高校的专业特色课程相整合,建立区域性高校外语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当网络技术发展到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之进行大的调整和改进,进入 到21 世纪,云计算、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智能化技术在全球教育中正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教育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将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彼此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合理地相互利用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更大效用[4]。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仅包括服务于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资源,也包括优秀教学经验的网络传播和教师远程授课等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的教师资源共享,以及特殊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共享等物质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结合自身院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把大学英语的教学以各种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创建成互助共享的教育信息平台将是网络环境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的出路之一。在大学英语的教育上,西部地区可借鉴中小学教育模式中“大学区教育信息交流平台”的经验将大学英语的教学信息资源以可共享的方式放置于局域网中。区域盟校的学生可自行选择相应课程获取资源进行学习。在兰州高校中有如安宁区的“空中连廊”、西安高校中的“边家村联盟”以及四川省高校组织成立的“四川省外语课程联盟”即是此类联盟。共享平台可通过MOOCs、微课、精品课资源及翻转课堂和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一些APP应用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朝着简短性、趣味性、即时性及应用性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规划上,可将本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与外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学区”的范围内为平台的服务对象提供可选择的信息资源,学生可在网络环境下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方向自主选择有专门用途目的的英语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此类教学模式由于其随时随地的泛在性优势、潜移默化如影相随的伴随性特点和妙趣横生的有声化模练手段,将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有益补充。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解决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性问题,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学生个别化问题,是学生从传统课堂上的客体地位中转变过来,在新型的资源共享平台区域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使得教师从原有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区域联盟间的校际语言学习资源平台将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所在将英语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分层的整合,实现学习资源共享,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化发展,实现“资源聚合、协同创新”,使之成为今后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有益必要补充。
(2)立足质量,开启网络环境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自救”式发展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5]由此可见,当今社会,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深层推进,目前,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对相关外语精通掌握的国际化人才力量。而这一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高等院校英语教师的头上。西部地区的大英教师在这极具挑战的信息化时代必须开启“自救”式的发展模式,积极提高自身内涵。第一,明确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积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英语学习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成为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的建构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西部地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基础上,树立起终生学习的坚定信念,随时更新和补充知识储备,灵活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采用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智能化技术来丰富教学。第二,针对西部地区的地方需求,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由通识课程(EGP)向专门用途课程(ESP)转换。ESP课程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课程特点。在大二及高年级阶段开始ESP课程可以满足学习者在不同领域的需求,大学英语的教学与课程设置如能与本校的特色专业、学生的毕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英语教学便朝着实用性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面对西部地区“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和民族地区的外交需求,像“中阿经贸论坛”、“西洽会”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都有来自于阿盟诸国、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急需一些既通晓英语或阿语又具备经贸和法律常识的复合型人才来服务社会,为西部地区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第三,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西部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起崇高的职业道德感,成为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掌控者,对于内容丰富但质量层次不齐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甄别和筛选,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贮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切实为学生推荐和使用集趣味性、人文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语言学习平台,收放自如且有的放矢地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进行指导。
(3)立足自身,开启“互联网 +”时代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主型模式。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特点是主动和自律[6]。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自发自觉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作为语言学习者,能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语言学习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起坚实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从而在庞杂的英语信息资源库中以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资源筛选来挑选出既适合自身专业需求又符合自身语言能力的网络学习资源,这将至关重要。西部地区的高校应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训练自己的网络技能,培养自己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生而知之者不如学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不如乐而知之者。”语言学习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真正培养起了学生自身对语言学习的内在兴趣,当他们将探索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变成自身热切的学习渴望时,语言学习过程才具备了势不可挡的内驱力。接受语言的过程也因此从消极被动的填鸭式被灌输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内化吸收行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拥有着璀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新格局中,在新世纪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下,西部地区的学生更应该依托本民族本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开拓视野,放大格局,胸怀与世界各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话交流的积极心态,确立本民族本区域在世界格局中的新坐标。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对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育在师资、生源、教学模式上的现状分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切实建立区域性高等院校校际外语资源共享平台,寻求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自救”式发展模式和开启“互联网 +”时代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型学习模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未来,在日益密切的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中,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将借助英语这一交流工具与文化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第一条.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
[3] 罗杰斯.学习的自由[M].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45-48.
[4] 童美茹.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比较[J].新西部, 2014(307):118.
[5] 王丽江,李玉红.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的思考与研究[J].校园英语,2014(22):2-3.
责任编辑:刘 琳
An Exploration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ONG Meiru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4,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rough the present status analysis in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By expounding the existing thorny problem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enrollment students, hardware equipment and teaching mode, it presents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regional intercollegiate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the self-rescue developmental mode for teachers in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autonomy learning mode based on multina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nternet+; western region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self-rescue developmental mode; autonomy learning mode
2016-07-09
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2015Z072)
童美茹(1978-),女,甘肃平凉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G642
A
1009-3907(2017)02-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