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座体系构建研究

2017-03-25 04:12:25范结兵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讲座体系

范结兵

(南京邮电大学 学生工作处,南京 210023)

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座体系构建研究

范结兵

(南京邮电大学 学生工作处,南京 210023)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不断提升,因此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也需要不断优化。讲座相比传统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因此构建科学的讲座体系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的补缺工程。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出发,阐述了讲座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尔后结合高校讲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讲座体系构建策略。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讲座体系

创新被认为是建构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驱动力量,创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所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也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战略,由此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作了重要指示,即创新驱动的本质就是人才的驱动[1],创新型人才的育人问题由此应运而生。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当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讲座这一传统的知识传播形式却未能得到科学地应用。

1 创新型人才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定义主要是指不仅仅在德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特长。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德行上的佼佼者,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还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综合来讲,创新人才并不是创新和人才的简单合并,其有更深层次的内涵[2]。

(1)品质内涵。人格就像一个多面的立体,每一面虽均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并不各自独立,心理学家们称这种特质为人的品质。由于创新活动是一个产生新观念、新事物的特殊性活动,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因此,创新型人才应具有无畏无私的品质。无畏即无畏艰难、勇于求索,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必备素质。无私是建立在人才创新实践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创新的主要品质和目的就是要将个人的一己私利排除在外,这样的人才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性的作用,更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还需要有一定的民族使命感。

(2)知识内涵。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依靠知识的创新带来财富的创造,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代表拥有同等的创造能力,但是一个人专业知识不足,则面对问题时,便无法从事思考,更别提创新。专业内的各点懂一切,即为专识素养;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即为通识素养。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各分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创新问题的解决亦离不开多种学科领域的方法论,因此,广博的知识和多角度交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3)思维内涵。创新即为具有突破性的改造,而思维能力可以影响改造的结构和内容。思维并不限于眼前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比较、分析和综合之后,超越当前事物限制的想象。探明事物本质、破解各种疑难等等创新实践,需要创新型人才能够逾越传统思维枷锁,使思维活动具有敏锐性、前瞻性和独创性。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超常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偏见和成见的扬弃中,对事物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之所在,从而实现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和创新,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4)道德内涵。创新实践的价值在于取得社会认可的创新成果,以更好地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实践时,要恪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脱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为所欲为,他们不仅无法创造出对社会具有推进作用的成果,反而会成为破坏社会安宁的邪恶势力。实际上,这里讲的是创新型人才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向善”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

简而言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无畏无私的品质;扎实广博的专识和通识素养;超常的思辨能力;向善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这四点内涵要求分别从品质、知识、思维和道德等各角度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2 讲座体系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

对于讲座的理解,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某个专业学科进行讲授的内容或形式。概括言之,讲座就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讲演的方式将本领域的学科内容进行传授的一种知识传播形式。讲座具有两个特点,分别是多元性以及灵活性。在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讲座这种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当下高校亟待加强的补缺工程[3]。

(1)讲座体系的吸引性。在讲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讲座在开放过程中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而言,讲座的主讲人员都是在相关领域有杰出贡献或者是独到研究的专家学者,在行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高校中所开展的讲座活动是百家学养的集大成者,因此,具有先天的吸引力以及开放性。在高校中,无论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还是学生的实践培养,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自己的爱好开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学生的自我安排开始创建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以及不同演讲风格的讲座。

(2)讲座体系的多元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广博的专识、通识素养作基础,内容丰富且内涵多元的讲座体系是夯实创新素养基础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无可避免地在教学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枯燥感和僵化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创新脚步的加快,知识的内容、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的体系也在发生变化,这样多元性的讲座体系可以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极大地发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效性[4]。

(3)讲座体系的融合性。讲座一般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的,且某个主题还能继续衍生出更多的次主题,讲演者在讲座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了交叉整合,并且对某个问题点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就是讲座的融合性。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在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缺乏融合和交叉,但是讲座体系由于其自身的融合性,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也能够进行多种方法论的交叉,对于学生来讲,讲座会涉及多学科的融合,在一个环节上也有多种方法论的交叉。例如,在一个讲座主题上,可以从传统背景的角度上去分析,也可以从现代化创新的角度去研究。讲座的这种多知识融合和多方法论交叉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

3 高校讲座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讲座作为高层次的理性活动,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认识到了讲座体系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出现违背创新型人才培养宗旨的不当举措。

(1)缺乏有效规划。各高校现行的讲座活动开展,多具有临时性和拼凑性的缺点,缺乏科学的连贯性和学科间的整合性。一个讲座的开展是否围绕一个经过论证的主题、议题、观点,或是问题而规划?讲座的内容是否提供由简入繁的学科间整合技巧?很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传统的讲座多遵循类似“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听众直接通过讲座吸收讲授者已经整合好的内容,这个环节缺乏协助听众学习知识整合的方法,所以,讲座听众必须自行从多场讲座内容间建立其间的关联性,以及整合所听讲座的内容[5]。

缺乏规划而临时拼凑的讲座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就是使讲座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同时破坏了高校教育应有的完整性。这种讲座和专业教育的弱结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完全不顾专业教学的开展,整合拼凑讲座的内容;二是开设讲座时兼顾了专业教学内容,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拟合,讲座往往存在超前或者严重滞后的内容呈现。这样的讲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灾难性的。

(2)缺乏有效宣传。讲座活动的开展,不奢求影响所有人,但求吸引“对的人”、影响“对的人”并对其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促进作用,那么讲座的价值和意义就得到了体现。但是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精心筹备的讲座活动,没有与尽量多的“对的人”分享,其价值和意义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缺乏体系构建的讲座开展,往往会由于宣传形式的单调,抑或是宣传时间的紧凑,造成严重的“上座率”低下和“抓壮丁”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讲座开展的宣传信息设计存在问题,缺乏信息的整合和展现,使得讲座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传达,更起不到吸引“对的人”的作用;二是宣传渠道不畅,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通道,无法让“对的人”知晓讲座的信息。

(3)缺乏有效评价。没有评价和反馈,往往无法获得具体实施的效果和改进建议,讲座亦如此。当下各高校讲座活动的开展要么忽略了评价,要么评价缺乏科学性,比如只进行了诸如“讲座内容是否能听懂”、“讲座内容是否有帮助”、“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等等浅显的调查评价。虽然如此简单的评价问卷设计能够基本涵盖检验讲座成效的指标,但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似乎多只注重询问听众对讲座开展是否满意的直观感觉,而缺乏一些较能深入探寻听众参与讲座活动时受到学科间整合及启发程度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需要时刻关注的焦点[6]。

4 构建高校讲座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这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即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讲座育人功能的优势和不足现已明晰,为了克服存在的误区,充分发挥讲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讲座体系,并进一步丰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

4.1 讲座体系的构建原则

如何利用好讲座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匹配原则。讲座体系的构建需要与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不同高校特色、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第二,协调原则。要强化讲座开展和相关主修课程之间的协调关系,必须注重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第三,创新性原则。讲座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讲座主题的选取、内容的整合、评价问卷的设计都要密切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8]。

4.2 讲座体系的构建策略

(1)讲座体系构建要走向制度化。讲座制度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无论是在19世纪还是在今天,讲座都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高校需要建立起专业的部门和组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下,统筹各类讲座的实施和开展,并且可以从学科角度、年级高低角度以及学生的类型角度进行分别性的创建,让知识的延续和生产能够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讲座形式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9]。具体的制度化形式有:分科制、习明纳制、聘任制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其内涵要求,着重培养其专识、通识、团队协作以及道德操守等多元素养,此即要求讲座必须遵循分科开设的制度,此即讲座的分科制。而判断、批判性思考、沟通等素养培养离不开师生互动、共同研讨的方式,讲座由于先天的开放性,在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类素质上具有巨大优势,此即讲座的习明纳制。为了讲座的体系化运作,优选各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是开展讲座的前提,因此需要明确具体的聘任制,此即讲座的聘任制。

(2)讲座体系构建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制度的建立需要进行不断的规范,并且还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规章,保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讲座体系能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在讲座的主题选择上,以及主讲人员的邀请上,场地的申请、讲座宣传方案的制定、讲座流程的确定等等方面都需要在创新以及规范的审核下进行,经过初审、审核、再论证才能予以实施。在后期,还要关注讲座开展效果的评价,例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反馈和跟踪,这些内容设计都要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追踪评价上,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关于讲座议题的理解,评价其能否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字和语义的重构,在讲座中诠释出个人的观点以及整个讲座的重点方面。还包含了要查阅和讲座有关的议题、书籍等等,并能依此建构个人观点。第二,关于讲座的实践应用,主要评价在讲座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能否在创新性学习上以及解决具体问题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第三,关于学科整合,评价讲座中内容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是否可以有效整合,能否建立起有机联系,是否能催化出全新的观念或想法。第四,关于交叉分析,在讲座所有的内容中,是否可以对不同的议题进行比较和研究,找出差异性,然后对利弊关系进行衡量。第五,关于再评估,学生在听完讲座以后,能否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更加准确的判断,让讲座习得成为自己的一个判断准则。

(3)讲座体系构建要走向学分化。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讲座体系中来,切实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将讲座学分化是一条极为有效的构建策略,譬如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毕业前须修满相应的讲座学分。广义上讲,讲座应该隶属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将其纳入学分体系是符合教育创新实践的。为了保障讲座学分设定的科学性,强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需要在培养计划中设定有梯度分层次的讲座学分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各专业学科对创新型人才的差异化要求;其次,科学设定讲座课程优秀、良好、中等以及及格的评分等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级明确其须完成的学分要求,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听讲座换学分的尴尬情况,又可以分层次引导各年级学生进行有梯度的创新能力提升。

(4)讲座体系构建要走向品牌化。讲座的品牌决定了讲座的层次、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品牌效应能够起到增强吸引力的作用,因此,构建品牌化的讲座是讲座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作用的升华。品牌意识必须贯穿讲座体系构建的全过程,运作过程中应严格贯彻质量理念。首先,需要在讲座实践中不断优化讲座的聘任制,以名家学者的品牌效应促进讲座的品牌化,比如我校的“金陵名人堂”讲座体系,邀请过李开复、王蒙等相关领域的名家巨匠,使得“金陵名人堂”的开设在校园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场场爆满。其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构建讲座群,形成一系列针对不同创新能力培养的品牌讲座,并予设计贴切且寓意深刻的讲座名称和醒目且内涵丰富的徽标。最后,构建讲座的网络平台、将讲座内容凝练成册公开发行等,进一步扩充讲座品牌化建设的途径,这可以显著提升讲座体系对名家巨匠的吸引力,吸引这些大家来分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心得,反哺讲座的品牌化提升,此外,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1] 万钢.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4(12):8-9.

[2] 范结兵,李晓华,吕蔷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信领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6-119.

[3] 秦昌建.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构建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61-63.

[4] 赵海涛.“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35-38.

[5] 白永生,刘慧敏,张鹏,等.大学生党员党课模块化讲座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5(6):35-37.

[6] 王亚萍,郑秋娟.校园讲座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讲座的案例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3):100-104.

[7] 皇甫贤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建构与实施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4 (13):219-256.

[8] 李琦,黄淑玲,韩亚芬,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100.

[9] 伍醒.从讲座制起源看19世纪大学学科制度化的变革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13(8):37-42.

责任编辑:张晓辉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Lecture System Based on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AN Jiebing

(Students’ Affairs Offi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requires more talented persons, so the practice of training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needs optimizing. Lectures have more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t is urgent to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lecture system.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of the lecture system in specialized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lecture system by combini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cture activities.

college;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lecture system

2016-06-16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SJB025)

范结兵(1981-),男,江西彭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04-0043-04

猜你喜欢
创新型讲座体系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6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4期)2014-12-19 13:10:54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