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连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1
骨科收治的患者为骨骼肌肉系统形态及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患者,比如骨折患者、骨肿瘤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颈椎病患者等[1]。其中,创伤性骨折患者最常见,临床中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围术期疼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其治疗及预后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缓解围术期疼痛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对骨科疼痛的干预方法做了探讨,分析了中医特色护理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10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4.37±5.72)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20例,脊柱骨折10例,骨盆骨折6例。对照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45.20±6.12)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20例,脊柱骨折9例,骨盆骨折5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若疼痛有所缓解,则药物用量相应减少。②如果患者因疼痛而无法入睡,则给予患者适量的镇静安眠药物。③告诉患者术后疼痛乃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并与患者聊天以转移其注意力。④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协助患者改变体位,从而缓解疼痛。⑤对患者进行冷敷或热敷,缓解肿胀、疼痛。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第一,辨痛施护。根据术后疼痛类型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如果患者为风寒湿痛,则护理人员做好保暖、祛风寒等护理措施;如果患者为气滞血瘀痛,那么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家属给患者准备田七煲去皮鸡肉汤等能够加速血液循环的食物,通过膳食疗法缓解疼痛;如果患者为邪毒型疼痛,则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及体征变化情况,从而为防止提供可靠依据[2]。第二,穴位按摩。每日为患者做穴位按摩。选取患肢双侧足三里、合谷穴作为按摩穴位,以轻柔的力道按压,每个穴位按压两分钟,每日一次。第三,耳穴压豆。①选取骨折相对应的耳穴作为主穴,选取肝、肾。神门穴作为配穴。②用酒精对皮肤进行消毒,之后用手指托住耳廓,用镊子夹住事先准备好的粘有王不留行籽的方块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去,最后加压按揉两分钟。每天按压三次,每次两分钟。第四,针刺。选择骨折相对应的体穴作为针刺穴位,在术前2h、术后4h各针刺一次,在术前三天及术后三天每日针刺两次。第五,中药涂擦。在术前和术后用自制的中药外用制剂涂擦患处,每日涂擦三次。中药外用制剂成分如下:元胡10克,莪术12克,焦栀子9克,水蛭10克,白芷8克,血竭14克,黄檗11克,姜黄6克,冰片6克。
1.3 评价指标: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手术当前及术后1-3天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骨科疼痛干预是骨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因此,做好疼痛干预工作非常重要。骨科常规护理只能满足患者的部分需求,若要有效缓解疼痛,则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法。近年来,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了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结果表明,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患者其手术当天及术后的疼痛评分明显更低。这就说明,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有效缓解骨科患者的疼痛症状。疼痛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导致疼痛的原因包括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发生异常改变(比如骨折),手术带来的创伤等。若没有及时止痛,则暂时性的疼痛可发展为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严重下降,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相应增加。中医特色护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患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服务,包括辨痛施护、穴位按摩、耳穴压豆、针刺、中药涂擦等。这些护理措施之后,局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疼痛症状得到缓解。
综上,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使用。
参考文献
[1]陶云英.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2014,15(08):84-85.
[2]乔华.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6,29(05):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