訚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髋关节假体取代人体全髋关节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经过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髋关节疼痛能够得到缓解,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虽然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置换关节脱位即其术后并发症之一。关节脱位不仅会导致患肢短缩畸形、髋活动受限,而且还会提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预防置换关节脱位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对策做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9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5.21±4.48)岁。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65.30±4.51)岁。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对策:第一,心理护理。在术前,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长期疗效,说明术后并发症及其负面影响,让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及预防意识。第二,术前准备。护理人员遵医嘱给患者做全身检查,叮嘱患者术前戒烟酒,多补充营养,增强身体素质及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第三,术前肌肉训练。髋部肌肉萎缩是髋关节脱位的原因之一,因此,术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做肌肉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训练、臀大肌、臀中肌訓练等。通过肌肉训练,使髋部肌力增强,维持术后髋关节外展,预防髋关节脱位。第四,术后体位护理。不良的体位是导致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将患者从手术室运送到病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搬运,拖住患侧髋部及下肢,保持髋部稳定性。将患者平放到床上之后,在患肢膝关节下面以及踝关节处各放置一个软枕,并给患者穿上防旋鞋,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患肢内收内旋。第五,镇痛护理。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心理状态,而且还会导致肌肉挛缩,进而使髋关节脱位。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镇痛护理,包括使用自控镇痛泵、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局部冷敷、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等。第六,出院指导。出院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家中做卧位功能训练、站立位功能训练以及坐位功能训练,通过功能训练来增强髋部肌力,预防髋关节脱位。同时,叮嘱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不盘腿、不交叉双腿、不使用蹲便器;如果发现异常则及时就诊复查。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法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置换关节脱位情况
观察组没有一例发生置换关节脱位,而对照组有6例(12.24%)患者发生置换关节脱位。观察组患者的置换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差异(χ2=4.4384,P<0.05)。
2.2 髋关节Harris评分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原因较多,包括患者过于肥胖、体质较差、假体放置不当、异物存留、体位不当等[2]。置换关节脱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置换关节脱位的发生,才能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本次研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护理做了探讨,对比了常规护理与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患者其术后髋关节Harris 评分明显更高,置换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更低。预防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术前准备、术前肌肉训练、术后体位护理、镇痛护理等多项护理措施,这些护理措施以预防置换关节脱位为首要目标,从不同的层面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髋部肌力,预防髋部肌肉萎缩,保持髋部稳定,最终减少或避免置换关节脱位事件的发生。
综上,预防性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置换关节脱位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蒋薇薇,邢淑珍,胡晓波 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患者的预防护理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2016,17(02):124-125.
[2]林红,钱富敏.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对策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6(87):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