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度极高的年龄段,他们好奇心强、想象丰富、容易投入情感,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推动他们对于文本的深刻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点滴体会,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图文结合,在“朦胧处”明晰
叶圣陶先生认为:“图画不仅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教材中大量绘制精美、色彩艳丽的插图,是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些插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展开想象,从而将课文中一部分较为朦胧之处变得明晰、鲜活起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文中“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存在朦胧之处,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使得他笔尖一动呢?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想象。一方面可以从图中观察到,珍珠鸟在作者肩头“咂咂嘴”的憨态可掬;另一方面,学生注意到作者在面对珍珠鸟时,脸上流露出的由衷微笑。通过对于图中人与鸟的观察想象,使得学生明晰了作者是由心头一动到笔尖一动,有感而发,从而深刻认识到信任是互相依存的。
情境引领,在“空白处”丰满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通过提供具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情境的引领下,可以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发表意图,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全身心地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从而将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填充丰满的色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文中“在数万观众的呐喊声中,我有点迷糊:我打败了约翰逊?是真的吗?”这一段话给学生留下了空白,即在刘翔夺冠的时候观众是怎样的欢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刘翔夺冠时的情景,教师通过为学生播放了当时比赛视频的剪辑,同时把当时对于这场比赛的现场报道文字等资料也相应地展示出来,如此,学生一下子仿佛进入到了刘翔夺冠现场的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比沸腾的现场与刘翔的迷糊之间展开对比想象,感受刘翔在赢得冠军后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由此逐步明晰文本主题,凸显了“翻越大山”的主旨。
情感朗读,在“跳跃处”驻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当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情节的跳跃之处、情感的断层之处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富有情感地反复朗读,使得他们的情感血液流动起来,在跳跃处驻留,感受抽象的文字符号中所折射出的情感光芒,在朗读中延续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用想象力将断续处进行缝合,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好支撑。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文中《游子吟》诗句中存在着触景生情,同时又借物抒情的跳躍之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在投入真情实感在朗c读中展开想象,使得学生仿佛目睹了母亲在诗人即将远行时为其缝制衣服的情景,从中感受到母亲对于孩子深沉的爱;进一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文中的最后两句,扣住“寸草心”和“三春晖”展开对比,感悟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角色体验,在“兴奋处”品味
通过角色体验来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贴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文本自身契合学生兴趣爱好倾向等能够唤起学生热情的兴奋处,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类活动,让他们通过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通过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神态、言行等外化表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少年王勃》一课时,文中的“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是本文中的兴奋处,学生读到此处,都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体验中展开想象。让学生分别扮演都督或者宴会中的其他宾客,让他们从不同的角色身份中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从而烘托出王勃的年少多才、才华横溢,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异常高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发展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同样重要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积极关联。在语文阅读指导中重视并加强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情感朗读以及角色体验等方式,加深他们对于文本的感悟和体验,从而推动学生驶上语文阅读素养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