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红
摘 要: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给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新的挑战。面对这一现状,学校管理者应该认真分析,正确处理,将手机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学校管理者要努力消除手机对高中生学习的负面影响,使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词:智能手机;高中生;影响;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1;G6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24-01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校园作为昔日的“一方净土”,也未能躲过这场“普及风暴”,就连县域的高中生也达到了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从而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智能手机对县域高中生的影响,以使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上成才之路。
一、对待智能手机的正确态度
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是进步的表现,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认识和接受。但是有些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过度,严重影响到了学习、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教师要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手机本身,而是使用手机的学生出了问题,是学生的自觉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是教师和家长的干预和管控没有跟进,使教育、管理环节出了问题。因此,大家对待智能手机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利与弊
大多数家长给自己的孩子配备智能手机的初衷,不外乎方便联系和帮助学习这两点。的确,智能手机的语音通话、在线视频、图文传输、短信微信收发功能,架起了家长和学生联系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给莘莘学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呈几何倍增长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同时,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及软件越来越人性化,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娱乐工具了,它的功能对学生以及教育都大有益处。
高中生是未成年人中自觉意识最好的群体,在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上,大多都能够自我管理。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是在“用”智能手机,而是在“玩”智能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聊天,取代了查资料、背课文、记笔记、做作业。这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潜伏着智能手机的身影。当前,大量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充斥网络,智能手机的链接让未成年人受到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网络信息的严重危害。网络游戏不仅极易成瘾,而且一旦成瘾,就难以摆脱。网络游戏的成瘾性,让部分青少年玩物丧志。家有一个“网瘾”的孩子,几乎就可以毁了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
三、科学干预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
调查显示,县域高中生上网排在前四位的主要活动分別是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和聊天。教师认为,对高中生使用手机不能放任,要科学干预。而干预的目的,就在于规范高中生使用手机的行为。要下大力气培养高中生正确使用手机的自觉意识,这些意识主要包括文明上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远离黄赌毒意识,适度游戏的意识,合理作息的意识,预防手机辐射的意识,科学防范和依法保护的意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意识,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意识。
四、适度管控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
对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学校不能放任,而要适度管控。县域高中生大多来自农村,情况复杂,有“通家生”,有“住校生”,也有“寄宿生”。因此,对这一群体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同时,管控措施也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以通渭县为例,与父母住在一起的“通家生”约占高中生总数的四分之一,由于监护到位,这些高中生的生活、学习有规律,能够按时到校、按时回家、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易管控。“住校生”约占高中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这部分学生离开了家长的监护,给他们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提供了可乘之机。但“住校生”有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如果学校宿管跟进到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还是可控的。最难管控的是第三类学生——“寄宿生”,这类学生一般在校外租住民房或商住楼,父母“遥控指挥”,学校想管理却“鞭长莫及”。有陪读的“寄宿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还稍好些,而无人监护、形同“放养”的寄宿生,则是智能手机负面影响的多发区、频发区和重灾区。因此,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必须加以管控,把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家长、学校、社会都要担负起规范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责任,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让“祖国的花朵”在文明、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科学、合理、规范使用智能手机,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赵文进.青年学生手机依赖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2]张籍.贵阳市高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与焦虑状况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